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09日
种蓝莓真的能“当饭吃”
□ 记者 陈淑芬
皖南四月,春光明媚,东至县木塔乡祝山村的蓝莓花已漫山遍野。村党支部书记汪立新俯身触动枝头,指尖在粉色花苞上轻轻一捻:“看这花苞多水灵!再有不到两个月,这片山坡就要变成‘蓝莓海’了。”听闻此话,71岁的村民祝茂才放下手中的锄头,直起腰抹了把汗,黝黑的脸上绽开笑容:“书记,五年前你说种蓝莓能‘当饭吃’,没想到还真给实现了。”
祝茂才是村里的脱贫户,被村委会聘在蓝莓园里干些除草、施肥的杂活。在他的记忆中,祝山村是“穷”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困住了村民们的生计,2014年戴上“贫困村”帽子时,全村人守着百亩薄田和两千余亩山林干着急。“曾经的祝山受困于山,可谁也没想到,最后打破困局的还是山。去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已超60万元。”汪立新望着连绵的山坡,感慨道。
2020年初冬,村会议室里的争吵声犹在耳畔。
“花100多万种蓝莓有必要吗?能当饭吃?”
“那酸溜溜的玩意真的能卖出去?”
…… ……
村民代表的质疑声此起彼伏。刚从外地考察回来的汪立新攥着蓝莓种植方案,额头冒出汗珠:“当时村里刚摘掉‘贫困帽’不久,账上仅有靠光伏项目、扶贫车间攒下的微薄‘家底’,大伙儿都害怕失败,不敢种。”这场讨论持续了一天,最终在村两委的详细论证下,大家达成共识:“既然专家们也说咱们这儿适合种,那就大胆试一试。”
“头两年最难熬,还好乡里特别支持,村民们也积极参与进来,我们很幸运地度过了瓶颈期,蓝莓果树长势非常好。”祝山村乡村振兴专干祝华东抚摸着蓝莓枝干回忆道。2024年蓝莓进入全面丰果期,50亩果园涌进上千名游客,开园一个月就创收30万元。
春光中,粉色的花骨朵如繁星点点。“可惜了,你要是5月份来就能尝尝了,我们的果子纯天然的,甜着咧!”汪立新指着蓝莓园边的空地,盘算起今年开园计划:“网红打卡点要增设,娱乐设施该换新,活动开展形式得再琢磨……今年咱们要往‘体验’里做文章,这里要建亲子休闲区,那边规划新的拍照点。”
蓝莓的甜香飘出大山,在村民的全力支持下,2022年,椴木香菇产业“接档”上马,再次收获市场青睐。“2024年底就创收4万元,等今年产业联盟搞起来,建成烘干及包装车间并完成60万斤椴木种植目标,预计增收35万元!”汪立新说。
随着特色产业发展,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来到脱贫户祝子明家,汪立新和他寒暄起来:“最近身体可好?”“最近身体好多了,儿子今年也放心出去打工了,我在家照顾小孩……”祝子明老人丢下手中的扫帚,面带笑容地迎上来,现在他不需要为孙女学费发愁,日常吃的慢性药还能报销。一路走一路看,崭新的卫生室建起来了,年轻人陆续回家盖起了小楼房,村里的汽车也多了起来。“今年我们还给全村参保村民每人40元医保补贴,这可是别的村少有的福利。”汪立新说。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我们的路子走对了!”回到办公室,汪立新掏出笔记本,上面记着“三年内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破百万”的目标。“眼下蓝莓园要添新品种,还要搞农文旅融合,香菇品牌也要申请有机认证,推进深加工……到时候,村里的收益一半将用来帮扶村民和基建。”汪立新说。
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三三两两来到休闲广场上,或运动健身或休憩聊天。孩子们你追我赶,欢笑声、呐喊声此起彼伏,打破了乡村的静谧。这些具象而微小的幸福,恰似蓝莓花苞上凝结的露珠,在乡村振兴的春光里,折射出共富的希望。
皖南四月,春光明媚,东至县木塔乡祝山村的蓝莓花已漫山遍野。村党支部书记汪立新俯身触动枝头,指尖在粉色花苞上轻轻一捻:“看这花苞多水灵!再有不到两个月,这片山坡就要变成‘蓝莓海’了。”听闻此话,71岁的村民祝茂才放下手中的锄头,直起腰抹了把汗,黝黑的脸上绽开笑容:“书记,五年前你说种蓝莓能‘当饭吃’,没想到还真给实现了。”
祝茂才是村里的脱贫户,被村委会聘在蓝莓园里干些除草、施肥的杂活。在他的记忆中,祝山村是“穷”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困住了村民们的生计,2014年戴上“贫困村”帽子时,全村人守着百亩薄田和两千余亩山林干着急。“曾经的祝山受困于山,可谁也没想到,最后打破困局的还是山。去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已超60万元。”汪立新望着连绵的山坡,感慨道。
2020年初冬,村会议室里的争吵声犹在耳畔。
“花100多万种蓝莓有必要吗?能当饭吃?”
“那酸溜溜的玩意真的能卖出去?”
…… ……
村民代表的质疑声此起彼伏。刚从外地考察回来的汪立新攥着蓝莓种植方案,额头冒出汗珠:“当时村里刚摘掉‘贫困帽’不久,账上仅有靠光伏项目、扶贫车间攒下的微薄‘家底’,大伙儿都害怕失败,不敢种。”这场讨论持续了一天,最终在村两委的详细论证下,大家达成共识:“既然专家们也说咱们这儿适合种,那就大胆试一试。”
“头两年最难熬,还好乡里特别支持,村民们也积极参与进来,我们很幸运地度过了瓶颈期,蓝莓果树长势非常好。”祝山村乡村振兴专干祝华东抚摸着蓝莓枝干回忆道。2024年蓝莓进入全面丰果期,50亩果园涌进上千名游客,开园一个月就创收30万元。
春光中,粉色的花骨朵如繁星点点。“可惜了,你要是5月份来就能尝尝了,我们的果子纯天然的,甜着咧!”汪立新指着蓝莓园边的空地,盘算起今年开园计划:“网红打卡点要增设,娱乐设施该换新,活动开展形式得再琢磨……今年咱们要往‘体验’里做文章,这里要建亲子休闲区,那边规划新的拍照点。”
蓝莓的甜香飘出大山,在村民的全力支持下,2022年,椴木香菇产业“接档”上马,再次收获市场青睐。“2024年底就创收4万元,等今年产业联盟搞起来,建成烘干及包装车间并完成60万斤椴木种植目标,预计增收35万元!”汪立新说。
随着特色产业发展,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来到脱贫户祝子明家,汪立新和他寒暄起来:“最近身体可好?”“最近身体好多了,儿子今年也放心出去打工了,我在家照顾小孩……”祝子明老人丢下手中的扫帚,面带笑容地迎上来,现在他不需要为孙女学费发愁,日常吃的慢性药还能报销。一路走一路看,崭新的卫生室建起来了,年轻人陆续回家盖起了小楼房,村里的汽车也多了起来。“今年我们还给全村参保村民每人40元医保补贴,这可是别的村少有的福利。”汪立新说。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我们的路子走对了!”回到办公室,汪立新掏出笔记本,上面记着“三年内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破百万”的目标。“眼下蓝莓园要添新品种,还要搞农文旅融合,香菇品牌也要申请有机认证,推进深加工……到时候,村里的收益一半将用来帮扶村民和基建。”汪立新说。
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三三两两来到休闲广场上,或运动健身或休憩聊天。孩子们你追我赶,欢笑声、呐喊声此起彼伏,打破了乡村的静谧。这些具象而微小的幸福,恰似蓝莓花苞上凝结的露珠,在乡村振兴的春光里,折射出共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