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09日
针对服务设施落后、服务水平偏低、运营管理不善等问题,石台县将15家乡镇敬老院整体打包,引进专业化公司运营— —
“公建民营”让幸福养老触手可及
  □ 记者 潘选玮
  阳春三月,走进石台县仁里镇第二敬老院,只见老人们正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或拉着家常,或休闲娱乐,或满脸惬意享受着春日暖阳……“住在这里很舒服,生活配套设施齐全,护理人员周到体贴,饭菜很好吃,很对我们的胃口。”入住敬老院十几年,林祥伢老人见证了农村养老服务巨大变化,对如今的生活非常满意。“生病有人照顾,平时还可以和其他老人打打牌。”
  巨变的背后,是石台县针对农村敬老院服务设施落后、服务水平偏低、运营管理不善等问题,探索实施“公建民营”模式取得的成效。
  “有床位没人住”的供需矛盾
  “改革前,乡镇敬老院普遍入住率不高,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越来越与社会脱节。”石台县民政局副局长张祖胜告诉记者。
  2023年,全县15家乡镇敬老院,床位利用率仅为50%左右。为何大量床位被闲置?他总结原因为:基础设施薄弱、专业人才缺乏、服务质量不高;大部分敬老院设施设备陈旧老化;敬老院管理人员多由退休的村社干部担任,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难以提供专业服务;护理人员也配备不足。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运营管理机制。张祖胜表示,过去敬老院工作人员结构单一,缺乏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收入与老人入住率、满意度不挂钩,干好干差一个样,收多收少无所谓,“只求老人吃饱穿暖。”
  乡镇敬老院的这一现实状况导致其仅能满足政府特困供养人员兜底保障需要,难以适应养老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无法有效吸引社会老人关注和入住,敬老院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困境。
  在“有床位没人住”的另一面是,石台县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60岁及以上人口达2.13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26.4%,养老需求缺口大。
  突出的供需矛盾,倒逼着养老服务机构改革,寻求新路子、新方式,增加有效供养服务势在必行。
  从“政府包办”到“市场赋能”
  改革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面对全县人口老龄化的压力,2024年,石台县探索实施乡镇敬老院“公建民营”改革,制定《石台县乡镇敬老院公建民营改革方案》和《石台县乡镇敬老院公建民营改革细则》,将全县15家乡镇敬老院整体打包对外招标。经过激烈竞争,一直深耕养老行业的安徽省万家信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中标,并成立石台县万家信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作为运营主体。
  根据合作约定,石台县乡镇敬老院所有权不变,但政府不再参与具体运营管理;信德公司只有使用权,县民政局按规定给予运营补贴、失能人员集中照护“补差”等政策性补助。
  从去年4月份接管以来,该公司累计投入1400余万元,对15家乡镇敬老院的硬件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其中更新换代空调、电视、热水器等服务设施700余个,实现硬件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全覆盖。
  作为全县乡镇敬老院“公建民营”改革的“排头兵”,大演乡敬老院于去年6月底开始改建,共投资160万元,对厨房、卫生间、房间等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面对焕然一新的居住环境,敬老院老人李新华赞不绝口:“现在院里环境更美了,住的条件变好了,工作人员的服务更专业了,我们都过得挺开心的。”
  专业化的管理制度也随之而来— —该公司建立以岗位职责为依据、院民满意为基础、服务质量为核心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制定了岗位培训、绩效考核、院民公约等8项院务管理制度,落实由院民代表参与的院长负责制。
  更为关键的是,为提高敬老院工作人员积极性和服务质量,信德公司建立了员工激励绩效考评机制,差异化支付薪酬待遇。“现如今,敬老院工作人员收入与服务老人数量、老人护理等级等指标挂钩,再也不是‘干好干差、干多干少一个样了’。”石台县万家信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龙良友说。
  老人、政府与企业“三赢”
  炖排骨、西红柿炒鸡蛋、炒青菜,还有热气腾腾的紫菜汤……临近中午,仁里镇第二敬老院的食堂里,飘出阵阵饭菜香,老人围桌而坐,一边享用着可口的饭菜,一边聊着家常。“现在一日三餐都不重样,味道好,还营养健康。”老人们对饭菜连连称赞。
  吃得好,关乎老人的身体健康。“我们根据老人的营养需求和口味偏好,制定科学合理的食谱,每天提供丰富多样的菜品,注重营养搭配。同时,食材采购严格把关,从源头确保食品安全,让老人们吃得安心、放心。”龙良友说。
  老有所医,是老人安享晚年的重要保障。信德公司联合石台县人民医院开通了敬老院老人就医绿色通道,派6名护理人员全年入驻医院做好陪护和对接就医工作,实行24小时值班制,随时随地护理敬老院老人。一旦老人生病,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把病人的基本信息告知医院值班人员,值班人员则及时登记并提前办好入院手续,真正让老人体会到“零感住院”的方便快捷。
  从“衣食住医”着手,敬老院老人们有了一个温馨、舒适、安全的养老环境,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
  与此同时,自“公建民营”改革实施以来,石台县逐步形成“政府指导市场、市场主导经营”的社会养老良性服务机制,养老机构服务质效进一步提升。15家乡镇敬老院新增护理型床位350张,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达68% ;提供养老护理员、炊事员等就业岗位67个,提供集中照护服务需求同时,辐射带动解决周边百余名失能半失能、独居、留守等困难老人就餐难问题,真正实现政府减负、服务升级。
  (下转2版)  (上接1版)
  对企业而言,改革后,15家乡镇敬老院由于硬件软件双双升级,入住率上升至现在的55.1%。新增的入住老人,大部分为慕名而来的社会老人。
  “条件一点都不比家里差,护理、医疗更是不在话下,来这里养老,孩子外出挣钱没了后顾之忧,我也吃得好、穿得暖、住得开心。”矶滩乡敬老院江新权老人说。
  “在满足特困老人兜底保障需求下,我们积极盘活闲置床位用于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短短一年,入驻敬老院的社会老人数量就从13人增至68人,这让我们看到了广阔养老市场前景,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龙良友告诉记者,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投入,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石台县这次乡镇敬老院“公建民营”改革并非“一包了之”。为持续提升“公建民营”改革后敬老院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石台县制定农村敬老院“公建民营”绩效管理考评办法,建立“政府+第三方”双监督的“公建民营”绩效目标考核机制,以制度建设、人员配备、资金管理、安全管理、服务能力等为考核重点,考核结果与管护费用直接挂钩;区分“公建收益”与“民营收益”,坚持按院分账,建立风险保证金管理、资产年度报告、资产财务审计等5项机制,防控改革风险。
  “ 探索开展农村养老‘公建民营’改革,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还深挖存量设施的服务潜力,激活了农村养老服务活力,为更多农村老人提供了更优质、有温度的养老服务。”张祖胜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县更多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