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10日
让“家门口”的幸福触手可及
□ 记者 徐婷
噪声刺耳、油烟缭绕、恶臭异味弥漫……这些看似平常的“小麻烦”,实则是严重影响市民生活质量的“大问题”。近年来,我市紧盯油烟、噪声等生态环境领域群众诉求焦点,深入剖析各类问题,精准制定对策,力求实现从回应一个诉求向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转变。
3月26日,主城区南门生活垃圾中转站旁,记者看到,垃圾车进出有序,垃圾被倾倒在封闭式智能移动压缩箱内,随后喷淋除臭系统便开始工作,确保环境清新。“以前垃圾站露天作业,味道特别大,路过都得捂着鼻子。现在基本闻不到气味,在周围休闲时心情也舒畅多了。”市民吴超感慨地说。
“不仅是南门生活垃圾中转站,前期还有不少垃圾中转站存在露天作业、管理粗放等问题,市民反映强烈。为彻底扭转这一局面,从2023年起,我们积极争取资金,新建、改建了12座垃圾中转站,安装自动除臭喷淋系统,更新污水处理系统,有效改善了城区环境质量。”市城市管理局环卫处垃圾清运科科长刘杨介绍。
雨污分流不仅能减轻城市河道污染,还能提高污水收集与处理效率,其落实情况直接关系着城市环境品质与群众生活质量。位于主城区的新城明珠小区始建于2009年,现有住户2300多户,由于建成时间久,该小区雨污分流不完善,部分管道设施老化,每逢大雨便容易出现积水问题。
3月27日,记者走进新城明珠小区,只见排水防涝综合提升工程建设现场一片繁忙。施工人员各司其职,机械设备紧张作业,各项工作正稳步推进。“工程今年2月份动工后进展顺利,目前已完成总量的三分之一,计划9月底全面完工。届时,小区雨污水将实现‘各行其道’,不管晴天雨天,路面都能保持干净整洁。”贵池区清风街道东湖路社区党委副书记李雅娟介绍。
今年,我市以提升城市品质、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投资超3亿元,全力推进错混接排涝管网改造、市政管网排涝整治等5大工程,进一步增强城区排水防涝综合能力,持续优化城区生态环境。目前,主城区20个小区正同步开展相关作业。
傍晚时分,青阳县芙蓉湖公园,广场舞爱好者正伴着欢快的音乐翩翩起舞。与此同时,青阳县公安和生态环境部门的执法人员也在现场,实时开展广场舞音量分贝检测和降噪宣传,引导广场舞爱好者自觉遵守噪音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
为营造安静宜居的生活环境,去年,青阳县开展噪声扰民问题专项行动,将城区31支5人以上广场舞队伍共1300余人进行详细登记,建立广场舞队伍信息台账。同时采取“限区域、限时段、限音量”的精细化管控措施,坚持疏堵结合的“说理式执法”方式,促进广场舞队伍与周边住户的相互包容及理解,避免造成矛盾纠纷。不仅如此,青阳县还定期开展“回头看”,不断巩固治理成果,持续守护居民宁静生活。
治理群众“家门口”的环境问题,既要迅速行动,及时开展监管整治,又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持续巩固环境整治成果。为此,我市通过多种渠道,全面收集和处理市民反映的各类“家门口”环境问题。依托12345政务服务热线、信访举报等平台,对收到的油烟、噪音、恶臭异味等投诉问题进行详细梳理,建立“三整治一保障”问题清单,要求各有关单位逐个问题明确整改措施、目标任务、整改实施单位和完成时限,全力推进问题解决。2024年,全市在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中梳理出涉及餐饮油烟、噪声扰民、恶臭异味类信访件共计4951件,随后分批交办至各地各有关部门。各责任单位对这些信访件逐一进行复核,其中餐饮油烟类信访件501件、噪声扰民类信访件4209件、恶臭异味类信访件241件。截至目前,所有信访件均已办结。
与此同时,我市不断健全污染预防和治理机制,通过定期上门巡查指导、开展动态宣传教育等方式,督促餐饮商户、工业企业、广场舞组织者等增强环保意识,进一步巩固“家门口”环境治理成效。2024年以来,全市4家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共举办开放活动33次,3000余人参加。“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以12345热线反映问题整改为抓手,着力解决群众‘家门口’的生态环境问题,切实保障群众合法环境权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大气环境科科长吴文忠表示。
噪声刺耳、油烟缭绕、恶臭异味弥漫……这些看似平常的“小麻烦”,实则是严重影响市民生活质量的“大问题”。近年来,我市紧盯油烟、噪声等生态环境领域群众诉求焦点,深入剖析各类问题,精准制定对策,力求实现从回应一个诉求向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转变。
3月26日,主城区南门生活垃圾中转站旁,记者看到,垃圾车进出有序,垃圾被倾倒在封闭式智能移动压缩箱内,随后喷淋除臭系统便开始工作,确保环境清新。“以前垃圾站露天作业,味道特别大,路过都得捂着鼻子。现在基本闻不到气味,在周围休闲时心情也舒畅多了。”市民吴超感慨地说。
“不仅是南门生活垃圾中转站,前期还有不少垃圾中转站存在露天作业、管理粗放等问题,市民反映强烈。为彻底扭转这一局面,从2023年起,我们积极争取资金,新建、改建了12座垃圾中转站,安装自动除臭喷淋系统,更新污水处理系统,有效改善了城区环境质量。”市城市管理局环卫处垃圾清运科科长刘杨介绍。
雨污分流不仅能减轻城市河道污染,还能提高污水收集与处理效率,其落实情况直接关系着城市环境品质与群众生活质量。位于主城区的新城明珠小区始建于2009年,现有住户2300多户,由于建成时间久,该小区雨污分流不完善,部分管道设施老化,每逢大雨便容易出现积水问题。
3月27日,记者走进新城明珠小区,只见排水防涝综合提升工程建设现场一片繁忙。施工人员各司其职,机械设备紧张作业,各项工作正稳步推进。“工程今年2月份动工后进展顺利,目前已完成总量的三分之一,计划9月底全面完工。届时,小区雨污水将实现‘各行其道’,不管晴天雨天,路面都能保持干净整洁。”贵池区清风街道东湖路社区党委副书记李雅娟介绍。
今年,我市以提升城市品质、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投资超3亿元,全力推进错混接排涝管网改造、市政管网排涝整治等5大工程,进一步增强城区排水防涝综合能力,持续优化城区生态环境。目前,主城区20个小区正同步开展相关作业。
傍晚时分,青阳县芙蓉湖公园,广场舞爱好者正伴着欢快的音乐翩翩起舞。与此同时,青阳县公安和生态环境部门的执法人员也在现场,实时开展广场舞音量分贝检测和降噪宣传,引导广场舞爱好者自觉遵守噪音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
为营造安静宜居的生活环境,去年,青阳县开展噪声扰民问题专项行动,将城区31支5人以上广场舞队伍共1300余人进行详细登记,建立广场舞队伍信息台账。同时采取“限区域、限时段、限音量”的精细化管控措施,坚持疏堵结合的“说理式执法”方式,促进广场舞队伍与周边住户的相互包容及理解,避免造成矛盾纠纷。不仅如此,青阳县还定期开展“回头看”,不断巩固治理成果,持续守护居民宁静生活。
治理群众“家门口”的环境问题,既要迅速行动,及时开展监管整治,又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持续巩固环境整治成果。为此,我市通过多种渠道,全面收集和处理市民反映的各类“家门口”环境问题。依托12345政务服务热线、信访举报等平台,对收到的油烟、噪音、恶臭异味等投诉问题进行详细梳理,建立“三整治一保障”问题清单,要求各有关单位逐个问题明确整改措施、目标任务、整改实施单位和完成时限,全力推进问题解决。2024年,全市在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中梳理出涉及餐饮油烟、噪声扰民、恶臭异味类信访件共计4951件,随后分批交办至各地各有关部门。各责任单位对这些信访件逐一进行复核,其中餐饮油烟类信访件501件、噪声扰民类信访件4209件、恶臭异味类信访件241件。截至目前,所有信访件均已办结。
与此同时,我市不断健全污染预防和治理机制,通过定期上门巡查指导、开展动态宣传教育等方式,督促餐饮商户、工业企业、广场舞组织者等增强环保意识,进一步巩固“家门口”环境治理成效。2024年以来,全市4家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共举办开放活动33次,3000余人参加。“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以12345热线反映问题整改为抓手,着力解决群众‘家门口’的生态环境问题,切实保障群众合法环境权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大气环境科科长吴文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