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11日
我家门口杏花开
春风吹拂,我家门口的那棵杏树又开花了!
那是一棵临街的杏树,花开花落,枝繁叶茂,已经陪伴我二十多年了。
昨晚,朋友通过微信发来那熟悉的杏花、熟悉的街景、熟悉的老式二层小楼,我顿时涌起去看花、拍花的冲动,并叮嘱妻,第二天早晨一定要早点喊我起床,我要去拍朝阳下带晨露的杏花,因为这时候的花朵迎着初升的太阳,粉红、晶莹、诱人。
自家门口的杏树,居然要别人提醒才知道花开了?原因很简单,我把这套房子租出去了,自己不在那里住了,单位也搬到新城区。
实话实说,我并不是什么风雅之士,不会因为一棵树去买一套房。当年之所以在那里购房,完全是因为现实所需。
二十多年前,我的宝宝出生。随后的几年,儿子大了要上幼儿园,因为妻子要上班孩子没人带,我们只得租下这里的一套房子,以方便生活。没错,就是这套门口有棵杏花树的一楼一底的临街房子。
房子租下时,杏树还没有这么高、这么大。我估摸着,不是李叔便应该是隔壁的汪叔栽的。实际上,谁栽的都不重要,住在这里的13户人家,对门口的这棵杏树,共同呵护、共同享有。杏花开时,街上来来往往的路人由衷称赞:“这花好美”,住户们听了,好似路人在夸赞住户自家的孩子,都会附和两句,“是噢!好看吧!”结杏果时,不待它成熟,就有顽童来采,住户们总是善意地提醒:“小心啊,别爬到树上去,危险!”待到杏果真正熟透,也仅仅剩下树梢上绿叶间缝隙中藏着几个黄黄的杏儿了。往来于树下的住户们偶尔抬头发现,指给别人看,不会去寻根棍儿打下来品尝,任它自由生存。杏果落到地上,捡到杏果的人还相互客气地推让一番,最终往往是落入我们家的两个孩子之口。炎炎夏季,杏树荫下,成了13户人家共同的户外纳凉之地,几个年纪大的老人没事时总爱聚在这杏树下闲聊,乡下人进城逛街累了,也会到杏树下歇息。
春去秋来,就在岳母已然融入这幢楼13住户集体生活中时,原房主李叔告诉我们,他准备把这套房卖了。听闻此言,丈母娘闷闷不乐,让我赶紧想办法搬家!
“ 搬什么搬?我们把房子买下来,不就解决问题了!”知道岳母不舍得离开这里,我如此表态!虽然我们没有多少积蓄,但经过多方借钱和贷款,最终按房东李叔报的价格,我们一分不少地给了他。
就这样,我从房客变成了房主。
从租房子起算,我们在这套房子里住了7年。这期间,我的孩子从幼儿园上到小学五年级。如今,孩子已经长大成人,走上了工作岗位。我不由得想到一个人的历程,如同门口那棵杏树一样,从开花、结果,到成熟,这其中,要经历日晒雨淋、风吹雨打!
随着我的工作单位从老城区搬到新城区,我原来的小居室也换成大房子。原来的这套临街房就出租了出去。
房子租出后,我很少去那儿了。不过,每年花开时节,我总要抽时间去看看,如同探望自家出嫁的女儿。
这些年来,杏树长高了,树冠已经超过我们那幢二层楼房的房顶。庆幸的是,这棵杏树因为长在人行道外的石坝下,不影响交通,也无碍市容,没有被伐去。从县政府到菜市场的这条长街上,仅此一棵杏树,开花的时候,婀娜的杏花树便格外招摇,格外引人注目,满树粉红的杏花覆盖在屋顶上、掩映在窗帘前、延伸到街面上,别提有多美了。去年春天,这盛开的杏花还被县电视台记者拍摄下来,制作了一期专题节目在融媒体上播出,其中不少镜头就是从我家二楼窗户对外拍摄的。“桃李无言”,这杏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自己竟为家乡的旅游形象宣传作了一点小小的贡献。
直到今天,我和妻都很留恋在这套一楼一底的二层小楼生活的日子。我们每每提起,岳母便念叨着那些熟悉的老邻居,打听他们的近况。谁家孩子上大学了、谁家孩子结婚了,岳母听后都要感慨一番,“那家孩子当年是怎么怎么调皮,现在都这么出息了!”
今年县里两会传出消息,2000年以前建成的城市老旧小区都要纳入城市更新改造范围。听闻此言,我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我这套建于上世纪80年代房子可能会被纳入改造范围;忧的是这套承载着孩子成长记忆、岳母带孙儿的苦乐经历以及我和妻子中年奋斗记忆的旧宅,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化为一堆砖瓦,取而代之的是一幢面目一新的现代化建筑。
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城市如何发展,盼门口那棵杏树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这样每年春天,我仍可在自家的门口坐赏杏花、吟诵几句古人描写杏花的美丽诗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那是一棵临街的杏树,花开花落,枝繁叶茂,已经陪伴我二十多年了。
昨晚,朋友通过微信发来那熟悉的杏花、熟悉的街景、熟悉的老式二层小楼,我顿时涌起去看花、拍花的冲动,并叮嘱妻,第二天早晨一定要早点喊我起床,我要去拍朝阳下带晨露的杏花,因为这时候的花朵迎着初升的太阳,粉红、晶莹、诱人。
自家门口的杏树,居然要别人提醒才知道花开了?原因很简单,我把这套房子租出去了,自己不在那里住了,单位也搬到新城区。
实话实说,我并不是什么风雅之士,不会因为一棵树去买一套房。当年之所以在那里购房,完全是因为现实所需。
二十多年前,我的宝宝出生。随后的几年,儿子大了要上幼儿园,因为妻子要上班孩子没人带,我们只得租下这里的一套房子,以方便生活。没错,就是这套门口有棵杏花树的一楼一底的临街房子。
房子租下时,杏树还没有这么高、这么大。我估摸着,不是李叔便应该是隔壁的汪叔栽的。实际上,谁栽的都不重要,住在这里的13户人家,对门口的这棵杏树,共同呵护、共同享有。杏花开时,街上来来往往的路人由衷称赞:“这花好美”,住户们听了,好似路人在夸赞住户自家的孩子,都会附和两句,“是噢!好看吧!”结杏果时,不待它成熟,就有顽童来采,住户们总是善意地提醒:“小心啊,别爬到树上去,危险!”待到杏果真正熟透,也仅仅剩下树梢上绿叶间缝隙中藏着几个黄黄的杏儿了。往来于树下的住户们偶尔抬头发现,指给别人看,不会去寻根棍儿打下来品尝,任它自由生存。杏果落到地上,捡到杏果的人还相互客气地推让一番,最终往往是落入我们家的两个孩子之口。炎炎夏季,杏树荫下,成了13户人家共同的户外纳凉之地,几个年纪大的老人没事时总爱聚在这杏树下闲聊,乡下人进城逛街累了,也会到杏树下歇息。
春去秋来,就在岳母已然融入这幢楼13住户集体生活中时,原房主李叔告诉我们,他准备把这套房卖了。听闻此言,丈母娘闷闷不乐,让我赶紧想办法搬家!
“ 搬什么搬?我们把房子买下来,不就解决问题了!”知道岳母不舍得离开这里,我如此表态!虽然我们没有多少积蓄,但经过多方借钱和贷款,最终按房东李叔报的价格,我们一分不少地给了他。
就这样,我从房客变成了房主。
从租房子起算,我们在这套房子里住了7年。这期间,我的孩子从幼儿园上到小学五年级。如今,孩子已经长大成人,走上了工作岗位。我不由得想到一个人的历程,如同门口那棵杏树一样,从开花、结果,到成熟,这其中,要经历日晒雨淋、风吹雨打!
随着我的工作单位从老城区搬到新城区,我原来的小居室也换成大房子。原来的这套临街房就出租了出去。
房子租出后,我很少去那儿了。不过,每年花开时节,我总要抽时间去看看,如同探望自家出嫁的女儿。
这些年来,杏树长高了,树冠已经超过我们那幢二层楼房的房顶。庆幸的是,这棵杏树因为长在人行道外的石坝下,不影响交通,也无碍市容,没有被伐去。从县政府到菜市场的这条长街上,仅此一棵杏树,开花的时候,婀娜的杏花树便格外招摇,格外引人注目,满树粉红的杏花覆盖在屋顶上、掩映在窗帘前、延伸到街面上,别提有多美了。去年春天,这盛开的杏花还被县电视台记者拍摄下来,制作了一期专题节目在融媒体上播出,其中不少镜头就是从我家二楼窗户对外拍摄的。“桃李无言”,这杏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自己竟为家乡的旅游形象宣传作了一点小小的贡献。
直到今天,我和妻都很留恋在这套一楼一底的二层小楼生活的日子。我们每每提起,岳母便念叨着那些熟悉的老邻居,打听他们的近况。谁家孩子上大学了、谁家孩子结婚了,岳母听后都要感慨一番,“那家孩子当年是怎么怎么调皮,现在都这么出息了!”
今年县里两会传出消息,2000年以前建成的城市老旧小区都要纳入城市更新改造范围。听闻此言,我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我这套建于上世纪80年代房子可能会被纳入改造范围;忧的是这套承载着孩子成长记忆、岳母带孙儿的苦乐经历以及我和妻子中年奋斗记忆的旧宅,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化为一堆砖瓦,取而代之的是一幢面目一新的现代化建筑。
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城市如何发展,盼门口那棵杏树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这样每年春天,我仍可在自家的门口坐赏杏花、吟诵几句古人描写杏花的美丽诗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