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14日
山间烟火气 一锅守乡愁
□ 记者 汪玉
藏在太朴山半山的竹林农舍间,柴火灶、山泉水焖煮的锅巴饭,菜品不多,菜单“长”在屋前的菜地里,老板是年过六旬的山里农妇……最质朴的元素,开业十多年却一直生意兴隆。暮春时节,记者特意上山寻访这家姜大姐农家菜。
太朴山位于贵池区马衙街道,距离主城区约15公里,山下是九华天池傩仙镇景区。沿着“天池”西对岸柏油路蜿蜒而上,经过一道道弯路后抵达滨河社区耿村组,视野豁然开朗。山谷间的一片平地上,清澈的溪流穿过茶园农舍间,姜大姐农家菜,就坐落在桥头,房子是从前的岱岭小学校舍。
“ 也没啥好招待的,都是园里的菜。”见到姜大姐时,她刚在溪流里洗好一篮子碧绿的蔬菜,赶着回家淘米。
姜大姐名为姜翠英,今年63岁,十多年前,姜翠英还是贵池区马衙街道一个普通的农妇,当时50岁出头的她,曾在城里当过保姆、卖过快餐。随着九华天池景区的发展,2014年,姜翠英决定搬回山里开农家乐。
“在山路十八弯的山村里,开一家饭店,不怕没有生意吗?”记者问。
“守着菜地过日子,心里踏实。”姜翠英点燃灶台,生火烧一锅热水,倒入泡好的大米,在水汽氤氲间,道起自己的“零浪费生意经”:校舍租金便宜,菜地就在屋后,现摘现炒最新鲜;锅巴若剩了,左邻右舍端着一起分。
没想到,靠着不经雕琢的厨艺,姜翠英的土灶台炖出的烟火味,渐渐飘出山里,引得城里人纷至沓来,仅红烧肉一道菜,每年就卖出2000多份。
日上三竿,山路上传来汽车的轰鸣声。山下镇上的一位常客带着铜陵的朋友来了,姜翠英的儿媳妇汪宝莲熟络地迎上去:“锅巴、红烧肉、红烧仔鸡,都给您备上?”这些年生意红火,汪宝莲早成了婆婆的“前厅经理”,她报出的菜单,全是姜翠英的“招牌菜”。
姜翠英说,山泉水泡米最是讲究。大火烧开后,锅铲顺时针搅得米粒翻跟头,滗出米汤便撤了大火,灶膛里的余火慢慢煨着,锅底渐渐结出金黄的脆锅巴。姜翠英总说:“慢工出细活,米得洗清亮些。”这锅巴成了每桌必点的抢手货。
姜翠英手里不停歇,猪肉、仔鸡、小河鱼,皆用活水反复冲洗,下锅时不放太多调料。最有名的红烧肉,必用山里散养的黑猪肉,肉块切得方正——长五厘米、宽三厘米、厚两厘米,连同排骨一同翻炒至两面金黄,添些豆瓣酱和酱油,山泉水一咕嘟,小火慢炖。上桌时,既不加葱花蒜叶点缀,也无多余调料,只留肉香在唇齿间打转,肥而不腻,汤汁见不着油花。
荤菜不过十来种,除了红烧肉,便是仔鸡锅、小河鱼、笋子烧肉。牛肉配咸菜豆腐,肥肠搭咸菜,都是山里老做法。姜翠英独创的豆腐肉丝汤最见功夫:鲜嫩豆腐块裹着细肉丝,在锅里滚两滚,撒把葱花便起锅。她说:“吃的就是个‘ 鲜’字,别的锅子口味重些,这口汤正好解腻。”
“姜大姐,荤菜照旧,素菜我得去菜地看看。”正午时分,骑行爱好者吴明泽一行人点好菜后,便钻进屋后的菜地。在这些老熟客看来,姜翠英的菜单是“长”在屋后的菜地和竹林里的。
姜翠英应和着,叮嘱亲家母方好梅,赶紧去竹林里挖一些春笋配咸肉。方好梅现在是姜翠英菜地的“大管家”。“四月吃莴笋包菜,五月马铃薯苋菜上市,六月黄瓜茄子接棒,秋冬白菜萝卜管够!”姜翠英细数着菜地里的“秘密武器”,又指了指屋前的山林说,“瞧,山里有无尽的宝贝呢,竹笋、蕨菜,连河边的野芹菜都要掐着时节收。”
村里的农舍间炊烟袅袅,姜翠英的两桌菜也全部上桌了。“说也奇怪,说不出哪里好吃,可这个味道,只有来这里才觉得好,我们都管这种感觉叫‘乡愁’吧。”吴明泽说。
山里光景被炊烟吹得飞快。暮色漫过茶园,姜翠英的儿子王松华从自家养猪场赶回来,系上母亲的围裙。铁锅里新炒的红烧肉咕嘟冒泡,炭火炉的红光映着他晒黑的脸庞:“母亲老了,这手艺得接住。”说话间,远处山道上隐约看到车灯的光晕,又一波食客循着烟火而来。
藏在太朴山半山的竹林农舍间,柴火灶、山泉水焖煮的锅巴饭,菜品不多,菜单“长”在屋前的菜地里,老板是年过六旬的山里农妇……最质朴的元素,开业十多年却一直生意兴隆。暮春时节,记者特意上山寻访这家姜大姐农家菜。
太朴山位于贵池区马衙街道,距离主城区约15公里,山下是九华天池傩仙镇景区。沿着“天池”西对岸柏油路蜿蜒而上,经过一道道弯路后抵达滨河社区耿村组,视野豁然开朗。山谷间的一片平地上,清澈的溪流穿过茶园农舍间,姜大姐农家菜,就坐落在桥头,房子是从前的岱岭小学校舍。
“ 也没啥好招待的,都是园里的菜。”见到姜大姐时,她刚在溪流里洗好一篮子碧绿的蔬菜,赶着回家淘米。
姜大姐名为姜翠英,今年63岁,十多年前,姜翠英还是贵池区马衙街道一个普通的农妇,当时50岁出头的她,曾在城里当过保姆、卖过快餐。随着九华天池景区的发展,2014年,姜翠英决定搬回山里开农家乐。
“在山路十八弯的山村里,开一家饭店,不怕没有生意吗?”记者问。
“守着菜地过日子,心里踏实。”姜翠英点燃灶台,生火烧一锅热水,倒入泡好的大米,在水汽氤氲间,道起自己的“零浪费生意经”:校舍租金便宜,菜地就在屋后,现摘现炒最新鲜;锅巴若剩了,左邻右舍端着一起分。
没想到,靠着不经雕琢的厨艺,姜翠英的土灶台炖出的烟火味,渐渐飘出山里,引得城里人纷至沓来,仅红烧肉一道菜,每年就卖出2000多份。
日上三竿,山路上传来汽车的轰鸣声。山下镇上的一位常客带着铜陵的朋友来了,姜翠英的儿媳妇汪宝莲熟络地迎上去:“锅巴、红烧肉、红烧仔鸡,都给您备上?”这些年生意红火,汪宝莲早成了婆婆的“前厅经理”,她报出的菜单,全是姜翠英的“招牌菜”。
姜翠英说,山泉水泡米最是讲究。大火烧开后,锅铲顺时针搅得米粒翻跟头,滗出米汤便撤了大火,灶膛里的余火慢慢煨着,锅底渐渐结出金黄的脆锅巴。姜翠英总说:“慢工出细活,米得洗清亮些。”这锅巴成了每桌必点的抢手货。
姜翠英手里不停歇,猪肉、仔鸡、小河鱼,皆用活水反复冲洗,下锅时不放太多调料。最有名的红烧肉,必用山里散养的黑猪肉,肉块切得方正——长五厘米、宽三厘米、厚两厘米,连同排骨一同翻炒至两面金黄,添些豆瓣酱和酱油,山泉水一咕嘟,小火慢炖。上桌时,既不加葱花蒜叶点缀,也无多余调料,只留肉香在唇齿间打转,肥而不腻,汤汁见不着油花。
荤菜不过十来种,除了红烧肉,便是仔鸡锅、小河鱼、笋子烧肉。牛肉配咸菜豆腐,肥肠搭咸菜,都是山里老做法。姜翠英独创的豆腐肉丝汤最见功夫:鲜嫩豆腐块裹着细肉丝,在锅里滚两滚,撒把葱花便起锅。她说:“吃的就是个‘ 鲜’字,别的锅子口味重些,这口汤正好解腻。”
“姜大姐,荤菜照旧,素菜我得去菜地看看。”正午时分,骑行爱好者吴明泽一行人点好菜后,便钻进屋后的菜地。在这些老熟客看来,姜翠英的菜单是“长”在屋后的菜地和竹林里的。
姜翠英应和着,叮嘱亲家母方好梅,赶紧去竹林里挖一些春笋配咸肉。方好梅现在是姜翠英菜地的“大管家”。“四月吃莴笋包菜,五月马铃薯苋菜上市,六月黄瓜茄子接棒,秋冬白菜萝卜管够!”姜翠英细数着菜地里的“秘密武器”,又指了指屋前的山林说,“瞧,山里有无尽的宝贝呢,竹笋、蕨菜,连河边的野芹菜都要掐着时节收。”
村里的农舍间炊烟袅袅,姜翠英的两桌菜也全部上桌了。“说也奇怪,说不出哪里好吃,可这个味道,只有来这里才觉得好,我们都管这种感觉叫‘乡愁’吧。”吴明泽说。
山里光景被炊烟吹得飞快。暮色漫过茶园,姜翠英的儿子王松华从自家养猪场赶回来,系上母亲的围裙。铁锅里新炒的红烧肉咕嘟冒泡,炭火炉的红光映着他晒黑的脸庞:“母亲老了,这手艺得接住。”说话间,远处山道上隐约看到车灯的光晕,又一波食客循着烟火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