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15日
我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践行“六尺巷工作法”,构建“大调解”格局,创新数字化实践,让群众感受法律服务的力度和温度— —
调解千家事 温暖万人心
  □ 记者 王齐斌
  有意见,到说事点评理;遇纠纷,找调解室调解……近年来,我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践行“六尺巷工作法”,通过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推动人民调解工作从“ 面对面”到“键对键”、从“单兵作战”到“多元共治”,守护万家灯火,书写和谐答卷。
  “真的太感谢你们了,没想到这么快就拿到了赔偿款。”日前,市民姜先生将一面印有“心系百姓、为民排忧”的锦旗送到贵池区马衙街道综治中心,对工作人员帮助其父亲成功化解工伤赔偿纠纷表达感谢。马衙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综治中心主任曹旋表示:“我们将继续坚守司法为民的初心,把人民调解工作作为服务民生的重要抓手,及时高效为群众排忧解难,让群众感受法律服务的力度和温度。”
  群众送来的锦旗,既是对基层调解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市构建“大调解”格局的认可。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人民调解工作的要素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大“抓调解”、抓“大调解”的工作格局。目前,全市已经形成56个镇街调委会为主导、683个村居调委会为基础、60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延伸、18个个人品牌调解室为补充的多层次、宽领域调解组织网格体系。与此同时,全市建立632个“百姓评理说事点”,积极推进警源、诉源、访源“三源共治”,让矛盾纠纷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妥善解决。
  东至县花园乡将“红星评理室”作为开展诉前调解家事纠纷的主要阵地,选派或选聘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调解经验丰富的人民调解员和法律顾问担任特邀调解员,与村两委干部、网格员形成合力,将村民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花园村村民檀庆泽和邻居因为地块问题产生矛盾,评理室调解员金孝杰详细了解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调解,最终当事人握手言和,这起家门口的纠纷得以妥善解决。
  人民调解工作不仅要有“温度”,更要有“智慧”。我市积极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数字化实践样板,创新推出“人民调解规范应用大数据模型”。依托DeepSeek智能分析生成纠纷热力图,精准调配857名专业调解员资源,联动司法判例库与智库系统,案例匹配精准度达92% ,试点调解成功率提升至98.6%。
  2024年2月,市民夏女士因交通事故赔偿问题与肇事驾驶员僵持不下,到年底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池州仲裁委员会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调裁中心寻求帮助。中心主任王斌热情接待了她,耐心倾听其诉求,调取翔实数据资料,高效拟定赔偿方案。由于肇事驾驶员人在外地,调裁中心通过跨省联动,联系到驾驶员家属配合调解,并采取线上调解的方式,促成赔偿问题圆满解决。
  “过去调解主要靠经验,现在有了DeepSeek大数据模型支撑,效率和精准度大幅提升。”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云端化”“智能化”的调解模式,矛盾纠纷的化解周期大幅缩短,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2024年以来,全市共调解案件10834件,调解成功率99.3%。在调解成功案件中,村居一线化解占比高达92.6%,乡镇站点攻坚占比7.4% ,实现了更多的矛盾纠纷“一线式”化解,更难矛盾纠纷“一站式”攻坚,所有矛盾纠纷闭环处理,“一站式+一线式+一环式”特色解纷体系初步形成。
  “ 我们将全力推进矛盾调解中心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一站式+一线式+一环式’特色解纷体系,积极培树纠纷化解特色品牌,持续提升司法调解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让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