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16日
“一群人的成长才是教育的春天”
— —记第二批省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代表程俊
  □ 记者 王晶晶
  在乡村振兴与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教师的坚守与创新正悄然改变着基层教育的生态。东至县大渡口镇中心学校副校长程俊,用近30年的扎根实践,从单打独斗的乡村教师成长为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以“生趣”课堂为支点,撬动了乡村教育的提质升级。
  程俊亲历过乡村教育的困顿:教师单兵作战、教研资源匮乏、课堂与生活割裂。从市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到省乡村中小学领航教师、领航校园长,他始终坚守教学一线,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生趣”课堂。
  “ 一个人的成长是孤独的旅程,一群人的成长才是教育的春天。”程俊将理念转化为行动,早年通过县级名师工作室培养骨干教师,采取“精准诊断——集体研训——个性发展”路径,为每位教师定制成长方案。此外,工作室的成长密码还藏在“三盏灯”制度里:每周末的“青蓝夜灯”结对磨课、每月底的“课题聚光灯”研讨、每季度的“创新探照灯”校际交流。工作室成员曹炜慧记得,为准备市级微课比赛,程俊陪她同屏共研,探讨《圆明园的诉说》脚本,最终利用3D建模技术重现“万园之园”盛景。“当废墟在屏幕上重建时,孩子们眼里的泪光让我明白,技术赋能教育的重要性。”曹炜慧在赛后总结中写道。
  工作室成员丁仕琦为设计《儿童生活》作业愁眉不展,程俊带着团队成员一起为她出谋划策,确定了以“田间观察日记”为主题的作业,让孩子们用拼音记录稻穗抽芽的过程,用图画描绘蜻蜓点水的瞬间。最终,这份凝聚集体智慧的作业设计斩获市级二等奖。“作业不是知识的搬运,而是生活的重构。”程俊在赛后研讨会上这样说。如今,这份融合劳动教育与语文实践的作业模板,也成为了该校跨学科教学设计的样本。
  如果说“田间观察日记”重新定义了作业的边界,那么程俊团队的乡村行动则打破了教育的时空局限。他们带着“字理”课题走进周边乡镇中心校,帮助教师将生字教学时长从15分钟压缩至8分钟,如今这项市级课题《字理在识字、阅读与写作中的教学策略研究》成果正在语文课堂中推广应用;省级课题《“互联网+”背景下的片区教研模式研究》正在我市基地校建设项目中发挥作用,指导片区教研和校共体活动蓬勃开展……他们结合本校实际,组织学生开展“红色小脚丫”远足活动,尝试“劳动+”跨学科实践活动,编写的《生态道德进校园活动课程》被教育部教材研究所收录。五年级学生小雨在作文中写道:“原来课本里的‘乡村振兴’,就是我家稻田飞起的白鹭。”
  在这个团队教学实践创新与课题研究逐渐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时,一个更具系统性的赋能平台应运而生——2025年1月,安徽省程俊名师工作室正式成立,汇聚东至、青阳两县10名骨干教师,他们中有市县级教坛新星,也有初露锋芒的二级教师,成员大多来自于他的县级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均年龄35岁的年轻团队,有着亮眼的成绩:6篇论文发表于《东至教育》,12项作业设计获市级奖项,3个信息化微课项目摘得市级三等奖。更令人瞩目的是,这些成果全部诞生于乡村学校的课堂实践中。
  “宝玉的笑和黛玉的笑有什么不同?”近日,在东至县大渡口镇中心学校五年级的课堂上,学生们正围着电子屏对比87版《红楼梦》影视片段。程俊工作室的汪瑶老师通过抓住“趣”眼——读出春趣,寻找“趣”径——寻风筝之趣、识笑之趣、品人之趣,点准“趣”穴——在比较阅读中品味隐喻,迁移到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通过跳读、猜读、借助资料读、结合影视剧读等方法,自主读通读懂文本,利用圈、读、比、议,加深对人物的认识,不断建构自己心中的“红楼春趣”。学生们竟自发总结出“宝玉笑如春风,黛玉笑带秋愁”的妙论,语文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课后,班级学生自发组建“红楼读书会”。这一案例成为工作室“文本结构——过程组构——结果重构——能力内构”教学模式的典范。
  “ 这样的课堂,让语文学习真正‘活’了起来。”听课教师评价道。这种“生趣”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如今已渗透到工作室的每节示范课中。工作室成员胡良烨的“ 诵读感悟”法,让学生通过诵读、品鉴,感受古典诗词之美,与生活链接,用稚嫩的笔触写出了数百篇充满泥土芬芳的习作;曹炜慧老师注意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用图形梳理《父爱之舟》的情感脉络… …
  从“传帮带”到“创新赋能”,程俊用坚守诠释了教育者的初心。他的工作室不仅是教学创新的试验田,更是区域教育变革的催化剂。如今,程俊正带领团队开展“名师课堂解读”研修,通过剖析全国特级教师课例,探索课堂结构化路径。“ 我们希望通过工作室的辐射作用,让乡村教师有更多机会站上更高的舞台,让乡村孩子享受更优质的教育。”程俊满怀憧憬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