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16日
常住人口再增长的“引流密码”

日前,淮北师范大学2025届毕业生春季校园招聘会在相山校区举办,大学生在了解岗位信息。
近期,全国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陆续公布了2024年常住人口数据。截至4月14日的数据显示,上述省份中仅8个实现了人口正增长,安徽名列其中,其余分别为广东、浙江、新疆、福建、海南、西藏和陕西。
根据安徽省统计局3月10日公布的《2024年安徽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202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123万人,比上年增加了2万人。
在自然人口增长率为负的背景下,安徽省依然保持常住人口的正增长趋势,成为8个人口正增长省份之一,殊为不易。
安徽省会合肥更是成为全国第18座千万人口大城、长三角区域内第4座千万人口城市,2024年常住人口总量达1000.2万人。
区域、城市间人口流动趋势,总体而言受经济规律支配和发展能力塑造,一定程度上是发展之果而非发展之因:人流进来,是因为人能留下来,而不是把人留下来,就能发展起来。
人随产业走
经济活力越强、产业发展越迅速和就业机会越多的地方,才能吸引更多人口流入,并且这种流入不是短期、而是一段时期内的趋势。
近年来,安徽就出现了这种趋势性的人口回流。从近十年的人口数据来看,2024年末安徽省常住人口较2015年末增加了112万人,较2020年末增加18万人。人口变化趋势总体上升,稳中趋缓、略有波动,增长趋势与安徽的发展态势形成匹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之后,安徽省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在很长时期内人口外流数量持续增长。
但就在最近几年,这种趋势有所逆转——从流向安徽省外半年以上的人数来看,2020年至2023年,这一数据持续下降。2023年户籍人口流向安徽省外半年以上有1119万人,较2020年的1152万人,下降了33万人。
一个地区吸纳人口能力取决于产业“容量”。近年来,安徽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速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现象持续涌现并保持活跃状态。
比亚迪在合肥建设了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基地,带来6万个就业岗位;宣城市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吸引了包括国家863/973计划首席专家在内的异质结行业领军人才和管理人员400余名;芜湖市凭借汽车、新材料等产业集聚人才,去年新入职大学生突破10万人,90%以上都进入企业… …
安徽省人口虹吸效应正持续显现。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带来对产业人才的强烈渴求,优质就业岗位增多,吸引了大批技能人才、大学生在安徽就业。
人力资源结构也面临重塑。安徽省劳动力质量增高,高技能、高学历人才增加。安徽省人社厅数据显示,2024年安徽省新增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分别达61.4万人、41.7万人,高技能人才同合肥作为近20年来异军突起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竞争优势凸显,发展活力涌动,发展环境向好,城市形象和口碑持续“上分”并受到现象级关注,这些都支撑其人口增长领先大多数城市。
“出”与“进”的辩证逻辑
现下正值“金三银四”的宝贵春招期,全国各地面向各类人才的招聘活动正接连不断上演,是各地引进各类人才、吸引人口流入的重要窗口期。
“这场招聘会规模很大,机会很多,企业提供的岗位和薪资待遇都不错。现在安徽发展得很快,我计划留在家乡就业。刚刚和一些企业进行了初步交流,很有收获。”日前在安庆市2025年“春风行动”大型招聘会上,毕业生童瑶说。
如何保障像童瑶一样的高校毕业生人才好就业、就好业,在安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这几年安徽省提出了一个响亮的目标:养人的天地、创新的高地、人才的福地。为此,安徽省努力构建“产业聚人、政策养人、生态成就人”的完整链条,塑造包容性就业创业环境,重绘人口结构新图景。
人口“流进来”,关键在于能让人“留下来”。安徽省出台了诸多“养人政策”,用心打造全要素汇集、全链条支撑、全周期服务的人才生态。赋予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积极探索更多办法来解决人才落户安居、医疗保健、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方面的现实问题。
吸引人才,就得有才尽其用的舞台。以六安市丁集镇这个“婚纱小镇”为样本,或许更能深刻理解人口流动“进”与“出”、“引”与“用”的辩证逻辑。
位于大别山区的丁集镇,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农业小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众多丁集人到苏州打工。高峰时期,全镇5万人有超45%在苏州从事婚纱产业。20多年后,在苏州打工、创业的丁集人,又带着丰富的婚纱制作经验和手艺返乡创业,让丁集成为了全国闻名的“婚纱小镇”。
在这一过程中,丁集镇及时为返乡人员创造好优质的创业环境,把准了近年来苏州婚纱产业向外转移的巨大机遇。2018年至2019年间,丁集镇政府通过高铁专列接老乡返乡、税收优惠、投资21亿元建设产业园等举措,化被动承接为主动布局,让产业在“记得住乡愁”的奔赴下,奔向丁集。
丁集镇把外出“打工经济”变成了返乡“创业经济”,走出了一条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的有效路径。
剖析“丁集样本”可以看出,人口作为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与主观能动性的要素,一定会在经济规律的支配下形成短、中、长期等不同时间维度的流动趋势。当一些地区自身的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还不能在短时间内吸纳更多人力资源时,人口的流出是规律使然,应当着眼长远、因势利导,这本身也是在为这些区域积淀“人才红利”。
有地区在吸纳人口,就必然有地区人口在流出。丁集镇的发展历程表明,某些阶段短期的人口流出,可能既有利于当地居民的个人发展,也有利于一个地区的长期发展。
“投资于人”
3月26日下午,京东方、维信诺与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了校企合作签约授牌暨冠名班开班仪式。京东方班、维信诺班正式开课,首期共培养学生79名。
产教融合模式打破了传统职业教育滞后性,使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匹配产业迭代节奏,进而相对快速地积淀促进产业和区域发展的“人才红利”。
在人口自然增长率走低背景下,“人口红利”仍然存在,但有了全新内涵,即从数量扩张到质量裂变。根据2023年相关数据,合肥市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2.8万人以上,是全国的1.6倍左右。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超180人,是全国的2倍左右。
如何释放新“人口红利”?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投资于人,是积淀和释放新“人口红利”的长期性政策导向。说到底,人的发展空间越大,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也会越大。
一个典型的场景就是近几年颇受关注的合肥“量子大道”现象——这里云集超过30家量子企业,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等一系列量子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均诞生于此。大量相关领域人才集聚并带动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专门人才汇集。
新“人口红利”的释放,使得“量子大道”所在的合肥高新区,成为这座城市中青年人最为向往和集中的区域之一。
“投资于人”不是简单的成本支出,而是最具回报率的战略投资。当人的发展潜能被充分激活,其释放的能量将远超人口数量变动的挑战。人的可能性,比既有的统计曲线更具想象空间。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