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18日
竹母
日前,钻进屋后的竹林,竹影揉碎的春光撒落在地上枯黄的竹叶上,挖春笋翻开的黄土混着笋壳的气息扑面而来,不禁让我想起当年的那棵竹母。
小时候,屋檐下的竹篙子,门口的竹扫帚,厨房里竹篮、竹碗、竹水瓢,房间里竹床、竹席、竹椅子,干农活用的竹筛、簸箕、竹扁担等,竹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就连新毛竹褪下的笋壳,都要捡回来压平晒干,和着衣服边角料纳成千层底的布鞋。竹器的广泛使用,让毛竹成了紧俏的稀罕物,这是家家户户的必需品。那时的农村,能耕种的山野都开垦成了田地,只有少数人家自留山上有毛竹,他们需要毛竹就到自家竹林里去砍,方便实惠,二伯父家就有这样一片令人羡慕的竹林。
竹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竹笋做成的菜肴更是我羡慕不已的美味,从咸肉冬笋到咸菜春笋,偶尔还能吃到咸菜笋子馅的蒿子粑,那都是难得一尝的美食。农村人是舍不得挖几棵竹笋当菜吃的,等它长成毛竹,不论大小粗细,篾匠师傅都能做成方便适用的器具。等到谷雨前后,田野里已是蛙声一片,大人们凭着经验挖出那些因虫害或受伤而停止生长的哑笋,把它做成菜肴,品尝这一份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享受着物尽其用的快乐。春天,在竹林里玩耍,大人们总是一再叮嘱不要碰伤竹笋。我眼巴巴地看着一棵棵破土而出的竹笋每天在嗖嗖地长高,内心里却盼着它是能当菜吃的哑笋,直到它长出嫩枝新叶才放弃了“邪恶”的想法。也许,这种源自味蕾的深刻记忆应该就是每个人对家乡最深的情结吧。
在毛竹珍贵的那个年代,父母为了拥有一片竹林,商量着向二伯父讨一棵毛竹作竹母,栽在屋后的荒山上。征得二伯父的同意,父亲在他竹林里精心挑选了一棵毛竹作竹母,毛竹本身并不重,但是父亲怕泥土太少伤了竹根栽不活,就盘根带着原土挖了一个大大的土球。从他家竹林到屋后的荒山有一段距离,父母用绳子兜住重重的土球,他俩用扁担在前面抬着,蓬松的竹枝拖在后面同地面摩挲出沙沙声响,竹叶散落一地。我担心掉落竹叶的竹母栽不活,就憋足了劲用手托起竹梢,完全没有顾及摇摆晃动的竹枝竹叶划痛我的脸和手,而是一路欢呼雀跃地奔向向往已久的“新竹林”。那一路,父母抬的是用不完的毛竹,而我托起的是吃不完的竹笋。
竹母被抬到自家荒山上,父亲砍下竹梢只留下少许枝叶,母亲用红布条扎住竹梢断口。断头竹母栽在荒山上显得格外单薄又凄凉,我对它能长成竹林有点失望,脱口而出:“这棵毛竹没有头,栽不活。”母亲听了很不高兴,“小伢子,不懂事,瞎说……”她边嚷着边抄起地上的竹枝朝我的腿上抽来。细竹丝仿佛撕开了裤子钻进了腿肚里,火辣辣地痛,我嚎哭着向家跑去。而我却不明白很少打人的母亲,为何突如其来地就让我品尝了一顿“竹丝炒肉”。
后来,母亲告诉我民间流传的说法:栽竹母的时候,哭象征着“发”,小孩子哭声越大,来年竹笋“发”得就越多,哭的时候跑向哪里,就朝哪个方向“发”竹笋。这棵竹母在父亲的预期中成活了下来,只是土地太贫瘠,没有很快地“发”成理想中的竹林,起初的好多年,每当看到稀稀拉拉的几棵毛竹,我都很后悔栽竹母那天没有大声地满山跑着哭。多年后,我在《齐民要术》上看到很早就记载有“栽竹忌语”的古训,农人相信竹有灵性,哭声是献给竹神的祭祀。渐渐地我也懂得,那天的竹枝抽打的不只是童言无忌,更多的是母亲对荒山变成竹林的殷切期盼。
时光飞逝,这棵竹母繁衍生息成了茂密的竹海,在你进我退的自然法则面前,竹林吞噬着老一辈们曾经辛勤耕种的田地,毛竹很多却已不再是当年的身价。老屋里那些红极一时的竹制生活必需品,早已泯灭在塑料制品的浪潮中,我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但也失去了一些传统的美好。当年老篾匠光滑锃亮的剖竹刀如今锈成了笋壳的颜色,磨出包浆的凉席、孔眼精美的竹筛成了现代人眼里古董般的竹编工艺品。在这片竹林里,无人问津的毛竹还在疯狂地生长,黑压压的一片,逼得老屋蜷缩进阴影里。倒是这片竹林实现了吃笋子的自由,从入冬到开春,想吃竹笋,只管避开哑笋随便挖。挖竹笋也成了我每年春天必有的踏青项目,现在当然也是挖得多吃得少,挥舞着锄头挖出的是竹笋,翻开的是记忆。
四十多年过去了,站在竹影婆娑的老屋前,常常感慨那棵竹母的确听见了我的哭声,也当真朝老屋的方向不断“发”来。那棵竹母在岁月更替中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虽早已完成使命,但它却承载着我满满的记忆和浓浓的乡愁,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成为我心中最眷恋的港湾。
小时候,屋檐下的竹篙子,门口的竹扫帚,厨房里竹篮、竹碗、竹水瓢,房间里竹床、竹席、竹椅子,干农活用的竹筛、簸箕、竹扁担等,竹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就连新毛竹褪下的笋壳,都要捡回来压平晒干,和着衣服边角料纳成千层底的布鞋。竹器的广泛使用,让毛竹成了紧俏的稀罕物,这是家家户户的必需品。那时的农村,能耕种的山野都开垦成了田地,只有少数人家自留山上有毛竹,他们需要毛竹就到自家竹林里去砍,方便实惠,二伯父家就有这样一片令人羡慕的竹林。
竹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竹笋做成的菜肴更是我羡慕不已的美味,从咸肉冬笋到咸菜春笋,偶尔还能吃到咸菜笋子馅的蒿子粑,那都是难得一尝的美食。农村人是舍不得挖几棵竹笋当菜吃的,等它长成毛竹,不论大小粗细,篾匠师傅都能做成方便适用的器具。等到谷雨前后,田野里已是蛙声一片,大人们凭着经验挖出那些因虫害或受伤而停止生长的哑笋,把它做成菜肴,品尝这一份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享受着物尽其用的快乐。春天,在竹林里玩耍,大人们总是一再叮嘱不要碰伤竹笋。我眼巴巴地看着一棵棵破土而出的竹笋每天在嗖嗖地长高,内心里却盼着它是能当菜吃的哑笋,直到它长出嫩枝新叶才放弃了“邪恶”的想法。也许,这种源自味蕾的深刻记忆应该就是每个人对家乡最深的情结吧。
在毛竹珍贵的那个年代,父母为了拥有一片竹林,商量着向二伯父讨一棵毛竹作竹母,栽在屋后的荒山上。征得二伯父的同意,父亲在他竹林里精心挑选了一棵毛竹作竹母,毛竹本身并不重,但是父亲怕泥土太少伤了竹根栽不活,就盘根带着原土挖了一个大大的土球。从他家竹林到屋后的荒山有一段距离,父母用绳子兜住重重的土球,他俩用扁担在前面抬着,蓬松的竹枝拖在后面同地面摩挲出沙沙声响,竹叶散落一地。我担心掉落竹叶的竹母栽不活,就憋足了劲用手托起竹梢,完全没有顾及摇摆晃动的竹枝竹叶划痛我的脸和手,而是一路欢呼雀跃地奔向向往已久的“新竹林”。那一路,父母抬的是用不完的毛竹,而我托起的是吃不完的竹笋。
竹母被抬到自家荒山上,父亲砍下竹梢只留下少许枝叶,母亲用红布条扎住竹梢断口。断头竹母栽在荒山上显得格外单薄又凄凉,我对它能长成竹林有点失望,脱口而出:“这棵毛竹没有头,栽不活。”母亲听了很不高兴,“小伢子,不懂事,瞎说……”她边嚷着边抄起地上的竹枝朝我的腿上抽来。细竹丝仿佛撕开了裤子钻进了腿肚里,火辣辣地痛,我嚎哭着向家跑去。而我却不明白很少打人的母亲,为何突如其来地就让我品尝了一顿“竹丝炒肉”。
后来,母亲告诉我民间流传的说法:栽竹母的时候,哭象征着“发”,小孩子哭声越大,来年竹笋“发”得就越多,哭的时候跑向哪里,就朝哪个方向“发”竹笋。这棵竹母在父亲的预期中成活了下来,只是土地太贫瘠,没有很快地“发”成理想中的竹林,起初的好多年,每当看到稀稀拉拉的几棵毛竹,我都很后悔栽竹母那天没有大声地满山跑着哭。多年后,我在《齐民要术》上看到很早就记载有“栽竹忌语”的古训,农人相信竹有灵性,哭声是献给竹神的祭祀。渐渐地我也懂得,那天的竹枝抽打的不只是童言无忌,更多的是母亲对荒山变成竹林的殷切期盼。
时光飞逝,这棵竹母繁衍生息成了茂密的竹海,在你进我退的自然法则面前,竹林吞噬着老一辈们曾经辛勤耕种的田地,毛竹很多却已不再是当年的身价。老屋里那些红极一时的竹制生活必需品,早已泯灭在塑料制品的浪潮中,我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但也失去了一些传统的美好。当年老篾匠光滑锃亮的剖竹刀如今锈成了笋壳的颜色,磨出包浆的凉席、孔眼精美的竹筛成了现代人眼里古董般的竹编工艺品。在这片竹林里,无人问津的毛竹还在疯狂地生长,黑压压的一片,逼得老屋蜷缩进阴影里。倒是这片竹林实现了吃笋子的自由,从入冬到开春,想吃竹笋,只管避开哑笋随便挖。挖竹笋也成了我每年春天必有的踏青项目,现在当然也是挖得多吃得少,挥舞着锄头挖出的是竹笋,翻开的是记忆。
四十多年过去了,站在竹影婆娑的老屋前,常常感慨那棵竹母的确听见了我的哭声,也当真朝老屋的方向不断“发”来。那棵竹母在岁月更替中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虽早已完成使命,但它却承载着我满满的记忆和浓浓的乡愁,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成为我心中最眷恋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