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21日
“村民的笑脸是‘最高荣誉’”
□ 记者 潘欢欢
春日里的石台县小河镇龙山村,新翻的泥土散发着清香,80后村支书陈健穿梭在田埂巷道间“巡村”,时而弯腰查看土壤墒情,时而掏出手机记录村民门前的路灯损坏情况… …2021年12月,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已经在村里作为后备干部工作了8年的陈健当选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前不久,她荣获“安徽省优秀村支书”称号。
“对我来说,村民的笑脸是‘最高荣誉’。”陈健说。
“ 唤醒”沉睡资产激活“造血细胞”
龙山村位于小河镇政府驻地,共有15个村民组,594户2100多人。对村情了如指掌的陈健深知,靠山吃山并非长久之计,唯有盘活“沉睡”的集体资产,才能找到发展突破口。
陈健将目光投向废弃多年的学校和老油坊。经村两委决议,村里投入启动资金翻新建筑,引入外来资本建成现在的石小年木材加工厂。曾经布满蛛网的教室和油坊,如今机器轰鸣,木屑飘香,首批加工的木料正装车运往江苏、浙江等地。
一子落而满盘活。陈健乘胜追击,将一处撂荒多年的闲置场地收储整合,打造龙山村产业园区。园区建成后,仅厂房租赁年收入就达11万余元。入驻企业石台县宏拓针织有限公司负责人孙大志感慨:“从工商注册到招工用人,陈书记跑前跑后,给我很大的帮助。现在企业稳定用工100多人,年产值达到1000万余元。”
资产盘活带来“多重效益”:村集体年收入新增超50万元,30多户村民转型成为“产业工人”,月均收入3000元以上。陈健并未就此满足,又牵头建起食用菌菌种基地、450平方米钢架厂房。“我们还建了一个100平方米的保鲜冻库,食用菌收获后放进去保存,错峰销售能让单价提升。”她指着菌棚里长势喜人的菌棒说道。
在陈健的带领下,2024年,龙山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突破140万元。修路、建广场、打造党群服务综合体……村集体的“钱袋子”鼓起来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升。村民们提起陈健,话里话外都是信任:“陈书记上任以来,村里一天一个样,跟着她干心里踏实。”
“拆”出美丽风景建设幸福家园
随着产业的红火发展,龙山村的村容村貌迎来“蝶变”。走进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崔湾中心村,只见碧水绕村,小洋楼掩映在绿树间,沥青路直通村民家门口。村民桂萍站在自家楼房前,指向前方介绍:“你看那文化长廊,傍晚好多人散步聊天;村头小游园里,老人们下棋,孩子们玩耍。”
2022年,龙山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时,违建成了“拦路虎”。陈健还记得有位老党员迟迟不愿拆除违章建筑,前三次上门,对方不是冷脸就是轰人。第四次上门动员时,她诚恳地说:“叔,您当年入党时宣誓要为群众带好头,现在村里就差您这一户,您说咋办?”这位老党员沉默许久,最后拍桌子表态:“拆!但你得保证公用场地建好后,给大伙留个歇脚的地儿。”
一把尺子量到底,一腔热诚暖民心。陈健带着村两委干部、党员志愿者立下规矩:拆违先拆干部家、党员家,同时挨家挨户讲清村庄未来规划— — 哪里建停车场,哪里修小游园,未来咋增收……渐渐地,村民从“要我拆”变成“主动拆”。如今,漫步龙山村,废墟变成停车场,臭水沟变成景观池,村民纷纷点赞。
“现在晚上出门,路灯把路照得亮堂堂,大家心里也敞亮!”桂萍的话道出了村民的共同感受。这些年来,村里修路疏渠、发展养殖,村民看病、养老,调解邻里纠纷、夫妻矛盾,无论大事小事,总能见到陈健的身影。一路走来,陈健成了村民心中的“自家人”。
服务“不打烊”温情“不掉线”
“ 过去来党群服务中心都是办急事,现在成了每天必打卡的‘温馨驿站’!”村民王根莲一边说着,一边领着记者走进龙山村党群服务综合体,只见老年活动室里,几位老人正围坐在一起排练石台民歌,琴弦声和歌唱声此起彼伏;“儿童之家”里,10岁的胡瑾萱和8岁的胡锦辉姐弟正捧着绘本看得入神:“爸妈上班忙,这里有书看、有玩伴,比在家有意思多啦!”
曾经,村里的老人们常因“无处去、无人伴”闷在家里,家庭矛盾时有发生。如今,这里成了老人们的“第二个家”。“每天和老伙计们下下棋、聊聊天,烦心事早就抛到脑后了!”73岁的涂满枝笑着说,如今家庭氛围也和谐了不少。
在陈健看来,党群服务阵地不能只是“挂牌站岗”,更要“开门迎客”。2023年,她带领村两委将老旧办公楼改造成集党群议事厅、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积分超市等功能于一体的党群服务综合体。为了更好倾听村民诉求,综合体内特别设置了“心愿墙”,村民可随时写下急难愁盼。“之前有村民反映村民广场缺少休闲设施,我们协调资源后,很快就添置了石桌石凳和健身器材。”陈健说。
为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陈健还牵头组建龙山村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队员们定期上门为独居老人理发、代购药品,化身“临时家长”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72岁的张家友握着志愿者的手直念叨:“孩子们打工回不了家,你们三天两头来嘘寒问暖,比自家亲戚还亲!”
陈健常说:“我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就盼着大家日子越过越红火。趁年轻多干点实事,等老了回想起来,才觉得青春没白搭。”
春日里的石台县小河镇龙山村,新翻的泥土散发着清香,80后村支书陈健穿梭在田埂巷道间“巡村”,时而弯腰查看土壤墒情,时而掏出手机记录村民门前的路灯损坏情况… …2021年12月,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已经在村里作为后备干部工作了8年的陈健当选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前不久,她荣获“安徽省优秀村支书”称号。
“对我来说,村民的笑脸是‘最高荣誉’。”陈健说。
“ 唤醒”沉睡资产激活“造血细胞”
龙山村位于小河镇政府驻地,共有15个村民组,594户2100多人。对村情了如指掌的陈健深知,靠山吃山并非长久之计,唯有盘活“沉睡”的集体资产,才能找到发展突破口。
陈健将目光投向废弃多年的学校和老油坊。经村两委决议,村里投入启动资金翻新建筑,引入外来资本建成现在的石小年木材加工厂。曾经布满蛛网的教室和油坊,如今机器轰鸣,木屑飘香,首批加工的木料正装车运往江苏、浙江等地。
一子落而满盘活。陈健乘胜追击,将一处撂荒多年的闲置场地收储整合,打造龙山村产业园区。园区建成后,仅厂房租赁年收入就达11万余元。入驻企业石台县宏拓针织有限公司负责人孙大志感慨:“从工商注册到招工用人,陈书记跑前跑后,给我很大的帮助。现在企业稳定用工100多人,年产值达到1000万余元。”
资产盘活带来“多重效益”:村集体年收入新增超50万元,30多户村民转型成为“产业工人”,月均收入3000元以上。陈健并未就此满足,又牵头建起食用菌菌种基地、450平方米钢架厂房。“我们还建了一个100平方米的保鲜冻库,食用菌收获后放进去保存,错峰销售能让单价提升。”她指着菌棚里长势喜人的菌棒说道。
在陈健的带领下,2024年,龙山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突破140万元。修路、建广场、打造党群服务综合体……村集体的“钱袋子”鼓起来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升。村民们提起陈健,话里话外都是信任:“陈书记上任以来,村里一天一个样,跟着她干心里踏实。”
“拆”出美丽风景建设幸福家园
随着产业的红火发展,龙山村的村容村貌迎来“蝶变”。走进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崔湾中心村,只见碧水绕村,小洋楼掩映在绿树间,沥青路直通村民家门口。村民桂萍站在自家楼房前,指向前方介绍:“你看那文化长廊,傍晚好多人散步聊天;村头小游园里,老人们下棋,孩子们玩耍。”
2022年,龙山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时,违建成了“拦路虎”。陈健还记得有位老党员迟迟不愿拆除违章建筑,前三次上门,对方不是冷脸就是轰人。第四次上门动员时,她诚恳地说:“叔,您当年入党时宣誓要为群众带好头,现在村里就差您这一户,您说咋办?”这位老党员沉默许久,最后拍桌子表态:“拆!但你得保证公用场地建好后,给大伙留个歇脚的地儿。”
一把尺子量到底,一腔热诚暖民心。陈健带着村两委干部、党员志愿者立下规矩:拆违先拆干部家、党员家,同时挨家挨户讲清村庄未来规划— — 哪里建停车场,哪里修小游园,未来咋增收……渐渐地,村民从“要我拆”变成“主动拆”。如今,漫步龙山村,废墟变成停车场,臭水沟变成景观池,村民纷纷点赞。
“现在晚上出门,路灯把路照得亮堂堂,大家心里也敞亮!”桂萍的话道出了村民的共同感受。这些年来,村里修路疏渠、发展养殖,村民看病、养老,调解邻里纠纷、夫妻矛盾,无论大事小事,总能见到陈健的身影。一路走来,陈健成了村民心中的“自家人”。
服务“不打烊”温情“不掉线”
“ 过去来党群服务中心都是办急事,现在成了每天必打卡的‘温馨驿站’!”村民王根莲一边说着,一边领着记者走进龙山村党群服务综合体,只见老年活动室里,几位老人正围坐在一起排练石台民歌,琴弦声和歌唱声此起彼伏;“儿童之家”里,10岁的胡瑾萱和8岁的胡锦辉姐弟正捧着绘本看得入神:“爸妈上班忙,这里有书看、有玩伴,比在家有意思多啦!”
曾经,村里的老人们常因“无处去、无人伴”闷在家里,家庭矛盾时有发生。如今,这里成了老人们的“第二个家”。“每天和老伙计们下下棋、聊聊天,烦心事早就抛到脑后了!”73岁的涂满枝笑着说,如今家庭氛围也和谐了不少。
在陈健看来,党群服务阵地不能只是“挂牌站岗”,更要“开门迎客”。2023年,她带领村两委将老旧办公楼改造成集党群议事厅、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积分超市等功能于一体的党群服务综合体。为了更好倾听村民诉求,综合体内特别设置了“心愿墙”,村民可随时写下急难愁盼。“之前有村民反映村民广场缺少休闲设施,我们协调资源后,很快就添置了石桌石凳和健身器材。”陈健说。
为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陈健还牵头组建龙山村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队员们定期上门为独居老人理发、代购药品,化身“临时家长”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72岁的张家友握着志愿者的手直念叨:“孩子们打工回不了家,你们三天两头来嘘寒问暖,比自家亲戚还亲!”
陈健常说:“我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就盼着大家日子越过越红火。趁年轻多干点实事,等老了回想起来,才觉得青春没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