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22日
行走的课堂:集团化办学的教育新范式

在刘氏支祠,月亮湖小学的孩子们正在欣赏由刘街中心学校学生带来的傩舞表演《舞伞》。
□ 记者 唐馥娴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我市大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背景下,一场以“行走的思政课”为主题的集团化办学共建活动,在贵池区月亮湖小学与刘街中心学校之间生动展开。这场活动不仅是两校师生的一次实践教育,更是我市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思政育人模式的缩影。从茶香劳动到红色传承,从非遗文化到绿色实践,这场行走的课堂为全市思政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鲜活样本。
集团化办学:城乡共建的池州实践
近年来,我市以集团化办学为抓手,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破解教育发展不均衡难题。贵池区月亮湖小学与刘街中心学校的共建活动,正是这一政策的生动实践。两校通过师资互派、课程共享、活动联办等形式,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与下沉。
此次活动中,两校师生共同走进贵池区梅街镇和平村茶园、傩文化馆、革命遗址,将课堂延伸至田野乡间。这种“城乡联动”的模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让乡村学校的文化资源成为城市学生的“第二课堂”,而城市学校的教育理念也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活力。正如市教育和体育局相关负责人所言:“集团化办学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通过互动实现‘造血’,最终达到城乡教育协同发展的目标。”
劳动教育:茶香里的育人智慧
在和平村太和章农户茶园,孩子们亲手采茶、种树、学习制茶工艺,这既是劳动教育,也是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课。我市依托“中国茶文化之乡”的独特优势,将地方特色资源深度融入教育体系,以“茶”为媒开展思政教育,生动诠释了“因地制宜”的育人理念。
活动中,乡村振兴高级园艺师章胜国带领学生参观根雕馆,讲述传统工艺与乡村振兴的故事;茶农章登舟细致讲解茶叶从种植到加工的全程,让学生体会到“一叶知艰辛”的劳动价值。这种“接地气”的教育方式,让抽象的劳动价值观具象化,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与责任意识。月亮湖小学将茶树移植至校园的举措,更寓意着“劳动精神”的延续,为全市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红色基因:革命传统的世代传承
在和平村红色广场,革命先烈浮雕前的肃穆瞻仰、和平村副主任叶根美讲述的英烈事迹,让红色教育从课本走向现实。孩子们捡拾垃圾的“微行动”,则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
池州是一片红色热土,拥有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如何让红色教育入脑入心?此次活动给出了答案:通过沉浸式体验,让青少年在“走、看、听、做”中感悟精神力量。市教体局近年来打造的“红色研学路线”,正与这一理念不谋而合。从新四军七师沿江团团部旧址到中共黄西工委纪念馆,红色资源已成为池州思政教育的“活教材”。
文化根脉:非遗传承中的自信培育
贵池区梅街镇刘街是池州傩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刘街中心学校学生带来的傩舞《舞伞》表演、太和章氏宗祠的参观,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梅街镇傩文化馆,孩子们触摸傩戏道具、了解非遗保护历程,文化自信的种子悄然生根。
我市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非遗21项,如何让这些文化瑰宝走进校园?刘街中心学校将傩舞纳入课后服务课程,月亮湖小学开设“非遗小传人”社团,两校的探索为全市提供了参考。此外,市教体局与文旅局联合推动的“非遗进校园”工程、2025“千载诗城 研学池州”旅游季活动等,正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
绿色行动: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尝试
活动尾声,孩子们将茶树栽种在校园,挂上写满心愿的卡片。这一场景,折射出池州“绿色发展”理念在教育领域的落地。作为全国首个生态经济示范区,我市近年来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育人全程,从校园垃圾分类到“保护母亲河”实践,从环保手工课到生态研学,绿色已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明底色。
此次茶树移植活动,不仅美化了校园,更让学生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市发改委与教体局联合发起的“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正推动更多学校将生态理念融入日常教学。
启示与展望:行走的思政课如何走得更远
贵池区月亮湖小学与刘街中心学校的共建活动,为全市思政教育提供了三点启示:
资源整合:充分挖掘本地自然、历史、文化资源,构建“社会大课堂”。
形式创新:通过实践体验替代说教,让思政教育“活”起来。
协同育人: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形成教育合力。
从茶园到宗祠,从红色广场到校园角落,这场“行走的思政课”诠释了教育的无限可能。它不仅是两校的共建成果,更是我市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生动注脚。正如参与活动的学生所言:“ 这课堂没有围墙,但让我们记住了责任、传承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