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23日
一个家庭的六次迁徙
□ 通讯员 李求实
这是一场兜兜转转的漂流,这是一条曲曲折折的迁移线。一家7口人,因水库建设而移民,从广阳出发,经停七都公社七都大队上街、七都公社查上大队查上生产队、舒城县石岗公社、兰关公社团结大队、兰关公社胜利大队,最后抵达七都公社三甲大队店边生产队,历时15载,辗转几百里。这虽不能称为水库移民史上绝无仅有的实例,但实属罕见。
1963年上半年,住在石埭县城广阳镇南门外的王家人,响应政府移民搬迁号召,决定离开那片生活了几十年的土地。因为家庭不富裕,全家靠租房子过日子,家中除了几床被褥,几乎没有家具,要想搬家也不难,只需稍微整理就能搬走。
一开始,政府将他家移民安置在七都公社七都大队。那天一大早,全家人就起了床,捆扎好被褥,收拾一些衣物用品和少量的米油,装好成担,大人挑着行李担子,小孩跟在后面,沿着羊肠小道朝七都方向出发了,从广阳到七都,全程有四十多里山路。一家老小从上午走到下午,终于抵达七都老街。初到七都大队,一家人被安顿在上街生产队一户社员空置的老屋里。初到安置点就有地方住,一家人虽很劳累,但仍感受到一股暖意。
这个7口之家的户主名叫王茂才,籍贯为安徽舒城县。20世纪30年代末,王茂才只身来到石埭。在广阳当帮工时,他认识了与广阳一河之隔的和平公社姑娘何玉香,后来结成夫妻。王、何夫妇除了种点地,还在广阳镇上开小饭馆。人民政府接管广阳后,王、何两人又转开酱油坊,赚些钱维持生计。 1940年,家中大儿子出生,起名何家宝,随母亲姓。“家宝”二字凝结了他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后来,王、何夫妇又生育一儿二女。大儿子成人后,娶了媳妇。至此,全家就有了7口人。
王家底子薄,没有什么积累,一直没有建房计划。在上街生产队住了3年多,因房主要收回租房,只得腾挪让出。经过一番打听,王家在相邻的查上大队查上生产队找到了一间破旧的房子,但稍加修整也能住人。这个地点距离上街队只有两三里路,因为家庭物品少,王家很快就搬了过去,一家人再次安顿下来。
王家在查上生产队生活了三四年,家中虽有几个劳力,但经济上总是捉襟见肘,生活非常贫困。穷则思变。王茂才想起自己已经离开30多年的江北老家,那里有兄弟姐妹、亲戚朋友,若是在老家生活,遇上困难必然能够得到帮衬。于是,王茂才决定带子女们回老家去,先让儿女给老家人写信,等到老家回信后再行动。就这样,1970年4月,王茂才领着老伴、小儿子和两个女儿,踏上了去江北的路,落户在舒城县石岗公社兴和大队石庄生产队。不过,这次“北上”,王家的大儿子、大儿媳没有随同,只是王茂才的长孙要跟爹爹去江北老家,直到快上学的时候才回到在石台的父母身边。
1973年冬,王茂才在舒城逝世,失去老伴的何玉香顿感孤独,时常思念她在江南的亲人。自从嫁到王家,何玉香一直跟着丈夫生活,从江南辗转到江北,历经一次又一次迁徙,她感到身心俱疲。老伴已逝,她也可以回到熟悉的皖南,跟儿孙们团聚。何玉香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小儿子和两个女儿,但在那个年代,想要找个接收的地方也非易事。于是,何玉香叫小女儿回石台了解情况。小女儿到石台之后,通过在兰关公社当兽医的表姐夫帮助联系,由兰关公社接收落户。1974年7月底,除了已出嫁的大女儿,何玉香带着小儿子和小女儿回到石台,落户在兰关公社团结大队。后来,小女儿嫁给兰关公社李村的农民,三人户口因此转到兰关的胜利大队李村生产队。
1978年11月,何玉香跟小儿子又把户口迁到距离大儿子更近的七都公社三甲大队店边生产队。对她来说,这次落户与以往的落户意义完全不一样,三甲大队与她大儿子家只有六七里路,来去很方便。来到三甲大队后,母子相依为命,家人互相照应,小儿子也很快结婚生子。一切来之不易,何玉香晚年终于迎来了儿孙绕膝的幸福生活。
这是一场兜兜转转的漂流,这是一条曲曲折折的迁移线。一家7口人,因水库建设而移民,从广阳出发,经停七都公社七都大队上街、七都公社查上大队查上生产队、舒城县石岗公社、兰关公社团结大队、兰关公社胜利大队,最后抵达七都公社三甲大队店边生产队,历时15载,辗转几百里。这虽不能称为水库移民史上绝无仅有的实例,但实属罕见。
1963年上半年,住在石埭县城广阳镇南门外的王家人,响应政府移民搬迁号召,决定离开那片生活了几十年的土地。因为家庭不富裕,全家靠租房子过日子,家中除了几床被褥,几乎没有家具,要想搬家也不难,只需稍微整理就能搬走。
一开始,政府将他家移民安置在七都公社七都大队。那天一大早,全家人就起了床,捆扎好被褥,收拾一些衣物用品和少量的米油,装好成担,大人挑着行李担子,小孩跟在后面,沿着羊肠小道朝七都方向出发了,从广阳到七都,全程有四十多里山路。一家老小从上午走到下午,终于抵达七都老街。初到七都大队,一家人被安顿在上街生产队一户社员空置的老屋里。初到安置点就有地方住,一家人虽很劳累,但仍感受到一股暖意。
这个7口之家的户主名叫王茂才,籍贯为安徽舒城县。20世纪30年代末,王茂才只身来到石埭。在广阳当帮工时,他认识了与广阳一河之隔的和平公社姑娘何玉香,后来结成夫妻。王、何夫妇除了种点地,还在广阳镇上开小饭馆。人民政府接管广阳后,王、何两人又转开酱油坊,赚些钱维持生计。 1940年,家中大儿子出生,起名何家宝,随母亲姓。“家宝”二字凝结了他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后来,王、何夫妇又生育一儿二女。大儿子成人后,娶了媳妇。至此,全家就有了7口人。
王家底子薄,没有什么积累,一直没有建房计划。在上街生产队住了3年多,因房主要收回租房,只得腾挪让出。经过一番打听,王家在相邻的查上大队查上生产队找到了一间破旧的房子,但稍加修整也能住人。这个地点距离上街队只有两三里路,因为家庭物品少,王家很快就搬了过去,一家人再次安顿下来。
王家在查上生产队生活了三四年,家中虽有几个劳力,但经济上总是捉襟见肘,生活非常贫困。穷则思变。王茂才想起自己已经离开30多年的江北老家,那里有兄弟姐妹、亲戚朋友,若是在老家生活,遇上困难必然能够得到帮衬。于是,王茂才决定带子女们回老家去,先让儿女给老家人写信,等到老家回信后再行动。就这样,1970年4月,王茂才领着老伴、小儿子和两个女儿,踏上了去江北的路,落户在舒城县石岗公社兴和大队石庄生产队。不过,这次“北上”,王家的大儿子、大儿媳没有随同,只是王茂才的长孙要跟爹爹去江北老家,直到快上学的时候才回到在石台的父母身边。
1973年冬,王茂才在舒城逝世,失去老伴的何玉香顿感孤独,时常思念她在江南的亲人。自从嫁到王家,何玉香一直跟着丈夫生活,从江南辗转到江北,历经一次又一次迁徙,她感到身心俱疲。老伴已逝,她也可以回到熟悉的皖南,跟儿孙们团聚。何玉香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小儿子和两个女儿,但在那个年代,想要找个接收的地方也非易事。于是,何玉香叫小女儿回石台了解情况。小女儿到石台之后,通过在兰关公社当兽医的表姐夫帮助联系,由兰关公社接收落户。1974年7月底,除了已出嫁的大女儿,何玉香带着小儿子和小女儿回到石台,落户在兰关公社团结大队。后来,小女儿嫁给兰关公社李村的农民,三人户口因此转到兰关的胜利大队李村生产队。
1978年11月,何玉香跟小儿子又把户口迁到距离大儿子更近的七都公社三甲大队店边生产队。对她来说,这次落户与以往的落户意义完全不一样,三甲大队与她大儿子家只有六七里路,来去很方便。来到三甲大队后,母子相依为命,家人互相照应,小儿子也很快结婚生子。一切来之不易,何玉香晚年终于迎来了儿孙绕膝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