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24日
许鑫磊:让千年傩“云端”焕发新生机

  许鑫磊在拍摄傩戏视频素材。

  □ 记者 王晶晶 文/图
  “‘ 傩’字,左边是‘人’,右边是‘难’……”近日,在贵池区梅街镇刘街社区的傩文化展示馆内,该社区党委副书记许鑫磊将傩面轻抵下颌,指尖在泛着微光的手机屏上描摹,“千百年前傩祭求的是驱邪避灾,如今我们要解的,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难’。”手机屏幕定格在“乡傩人家”的账号主页— —这个获评池州市2024年度优秀自媒体账号的抖音号,正通过镜头将千年傩戏化作穿越时空的文化密码。
  破壁:
  从“傩戏门外汉”到“乡傩人家”
  许鑫磊今年34岁,是土生土长的刘街人,高中毕业就外出闯荡,却为了心中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于2014年毅然返乡。彼时的他,仅是风雪中蜷缩在南山刘村祠堂外偷师的外姓青年。“在宗族界限森严的傩戏传承体系中,许姓的身份让我连祠堂门槛都难以跨越。”说起往事,许鑫磊眼中仍有苦涩。
  为叩开傩艺之门,许鑫磊白天在城区谋生,夜间驱车30公里回村,像块海绵般吸收傩戏精髓。一天晚上,邻居三次敲响他家大门——屋内,他对着电脑屏幕模仿傩神步伐,哼唱声穿透楼板;屋外,父母只能无奈地苦笑。
  “那时候就像着了魔。”许鑫磊回忆道,“一听到傩戏的鼓点声,血液都在沸腾。”这种痴迷源于童年记忆——外公是当地有名的扎匠,常制作傩戏道具,年幼的他总爱摆弄那些色彩斑斓的傩面,听外公讲述背后的神话故事。
  为了学艺,许鑫磊主动承担傩戏活动的杂务,自费添置演出道具,甚至连续三年捐款捐物。2015年,傩戏表演缺人手,许鑫磊终于获得上场机会。“ 第一次戴上面具时,激动得手都在抖。”他回忆道,“但音乐响起的那一刻,突然就觉得——我找到了与祖先对话的方式。”
  2017年,许鑫磊注册了“乡傩人家”账号,开始用手机记录傩戏。最初只是单纯的爱好,直到一条8分钟的《舞伞》视频在土豆网获得5000多次点击。“很多网友问视频拍的是什么,我才意识到傩戏的传播价值。”这条意外的“爆款”让他找到了新方向。
  2020年,许鑫磊系统梳理了早期600多条随手拍的视频,保留精华内容,正式将“乡傩人家”打造成专业非遗自媒体账号。
  燎原:
  从个人账号到乡村传播矩阵
  2024年农历正月十五,当地青山庙会的盛况通过“乡傩人家”账号对外直播,30万网友在线观看。许鑫磊的邻居姐姐——远嫁外省的张萍,泪流满面,带着全家“云返乡”。
  这种“破圈”效应背后,是许鑫磊的精准拿捏:用城市稀缺的“爆竹声中傩神到”对冲都市人的乡愁,以360度VR全景展示傩文化馆消解神秘感。找许鑫磊“取经”的人络绎不绝。梅街镇源溪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小兵带着设备登门求教,两人蹲在田埂上研究运镜技巧,最终完成的《朝社树》视频获得4.8万浏览量。
  “ 现在全镇12个村(社区)都有宣传账号了!”许鑫磊翻着手机相册,脸上洋溢着自豪。“源溪村的小胖支书”“池州江南”“正气姚街”“狮舞映红水墨乌石”……这些账号共同构成了梅街镇宣传傩文化的新媒体矩阵。
  这种裂变式传播带来意外收获。东南大学研学团队循着视频找到刘街社区,在傩戏谱本里发现明代军傩线索;加拿大摄影师通过“小红书”预约到访;日本学者专程来研究傩戏谱本;远在法国的华裔青年发来模仿傩舞的视频……“傩戏成了连接世界的文化纽带。”许鑫磊感慨道。
  求道:
  从质疑漩涡到文化共识
  在拍摄傩戏的过程中,许鑫磊受过不少委屈:有次直播傩仪《请阳神》,平台以“涉嫌宗教活动”为由限流;被不理解的人骂“蹭热度”,账号遭举报“封建迷信”。“从2017年到现在,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六凌晨,我都没有好好陪家人。”许鑫磊满怀愧疚地说。
  更大的挑战来自商业化的诱惑:有机构开出高价要买断账号,有文旅项目想将傩戏过度包装。“不能为了流量丢了灵魂。”许鑫磊始终坚守底线,拒绝所有可能伤害傩戏本真的合作。这种坚持赢得了尊重。如今,村里的族老们主动提供祖传戏本;当初质疑他“蹭热度”的少数村民,现在会提醒他“多拍点发网上”;五岁的女儿也成了他的小粉丝,逢人就说爸爸会演傩戏。
  如今作为池州市文旅推荐官,许鑫磊在日常工作中都会融入傩文化元素,推动傩文化渗入城市毛细血管:清溪河畔的傩影浮雕,和美乡村墙绘上的傩面图腾,与我市高校合作开发傩面文创… …
  作为池州市自媒体联盟的首批成员,许鑫磊期待联盟在资源整合、内容共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他与其他成员合作推出“傩文化+”跨界内容,通过现代音乐和视觉效果重新演绎傩戏,使其更符合短视频平台的娱乐化属性。
  “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古董,而是让老手艺活在当下。”面对质疑,许鑫磊选择用更专业的内容回应。他系统学习非遗知识,在视频中加入文化解说;尝试将VR、AI等技术应用于傩文化的传播,打造360度全景傩文化馆… …
  许鑫磊认为,做自媒体要坚持文化深度与商业价值的平衡,通过高质量的内容吸引真正感兴趣的人群,积累良好的口碑和忠实粉丝。“我希望‘乡傩人家’账号不仅是一个文化传播的平台,更是一个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和经济发展的有力工具。”他满怀信心地说道。
  从傩戏“门外汉”,到如今拥有1万多粉丝的非遗传播者;从单打独斗的随手拍,到带动全镇12个村(社区)打造新媒体矩阵;从被质疑“封建迷信”,到让傩文化走进高校课堂、国际视野… … 许鑫磊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精彩对话。祠堂里,他架起三脚架的身影仿若与十年前那个“偷师”青年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