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25日
燕子双双把家还
裴金超
  几天前,我在屋内写作,忽然,一阵细碎的啁啾声自院外飘入耳畔。这声音对我来说再熟悉不过,因为它曾伴随我度过了大半年的时光。我迫不及待推开窗户,见两团黑缎似的身影正绕着房梁翩跹,尾羽掠过屋檐划出一道道流畅的墨色弧线——果真是去年那对燕子。
  微风轻轻拂过,吹动着它们的羽毛,也撩动着我的思绪。回想去年此时,我初次邂逅这对燕子,它们在我家房檐下,或盘旋低飞,或高飞入云,似乎在寻觅着什么,也似乎在警觉着什么。我躲在屋里隔着玻璃,静静观察着外面的一切,生怕惊扰了它们。有时趁它们短暂离开之际,我会悄悄在地上撒些小米,以示友好。渐渐地,它们便不再那么戒备,开始在我家的檐角下忙碌起来。
  两只燕子,如影随形,结伴而出,又并肩而归,它们的喙间各自衔着一粒潮湿的泥丸,轻巧而精准地将其粘贴于檐角的墙壁上。我这才恍然大悟,看来这对燕子夫妻似乎认可了这个地方,想在我家“安家落户”。这份突如其来的青睐,让我满心欢喜。
  筑巢,对燕子而言,是一项艰巨而神圣的任务。它们首先要打“地基”,这就须往返于河边、水潭处啄取湿泥,集成丸状,再小心翼翼地衔回,一圈一圈地打牢基础,增加巢穴的稳固性,这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毅力。接着,它们还会苦寻柔软的柴草、羽毛等物,以增加巢穴的舒适度。看着它们忙碌的身影,我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敬佩。
  我每天隔着玻璃观察“工程”进度,而母亲也在默默关注着。母亲说:“燕子筑巢是很耗费体力的。”我点点头,心中暗自思量:它们既要忙于构建爱巢,又要兼顾生计,实属不易。我决定助它们一臂之力,于是,就时常在屋檐下的水泥地上撒些馒头渣、小米粒之类,希望它们能专心筑巢,不再为“一日三餐”而发愁。
  我依旧沉浸在那份偷窥的小小乐趣之中,只见它们轻盈落下,灵巧且迅速地啄净我为它们准备的食物,然后,又双双振翅飞向远方。不一会儿,各自衔着几根羽毛,继续着它们的筑巢大业。
  不出半个月,那原本空荡荡的屋檐下,已经呈现了一个饱满圆润的巢穴。我望着檐角那个小小的“家”,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家的真正含义——它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屋檐,更是经年累月、你衔泥我添草筑就的温柔与坚持。
  以后的日子,它们早出晚归,与我朝夕相处,彼此间建立了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有时,我投喂它们食物,它们也会毫不客气地享用,吃完后,还会冲着我,发出几声清脆的鸣叫,仿佛是在向我致谢。
  随着深秋的来临,空气中开始弥漫起一丝凉意。那一天,燕子夫妻在我家墙头叽叽喳喳地叫着,声音中带着几分急切与不舍。我明白,那是它们即将启程,前往南方过冬的信号。尽管心中万般不舍,但我还是挥挥手,目送它们消失在蔚蓝的天空中。那一刻,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失落,仿佛失去了两位亲密的朋友。
  离别的日子里,我常常站在屋檐下,望着那个空荡荡的巢,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母亲见我情绪低落,轻声安慰道:“万物有灵,你对它们这么好,它们春天肯定还会回来的。”我开始期待着下一个春天的到来,期待着再次看到那熟悉的身影在房檐下盘旋。
  熟悉的啁啾声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回了现实。我心中一喜,急忙起身,飞奔向厨房,打算用一碗金黄的小米来款待这对从远方归来的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