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28日
一路风景 一路收获

学生在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开展研学活动。

学生在池州市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

学生在东至县华龙洞遗址陈列馆探寻人类起源的奥秘。

东至星空之城景区推出特色气象研学课程。

杏花村生物多样性课程深受孩子们喜爱。

2025“千载诗城 研学池州”旅游季活动启动仪式。
走进市博物馆,文物静静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大家细细品味着文化的味道;漫步华龙洞古人类遗址,仿佛能触摸到“东至姑娘”生活的痕迹;踏入章氏家风馆,传统美德与家族故事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记;游览九华山,独特的地质知识在自然景观中得以生动展现……如今,一幅“学”与“游”交织而成的壮美画卷正在池州大地徐徐铺展。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依托丰富自然资源和厚重人文资源,强化研学课程设计、载体建设、产品供给、人才支撑,加快打造研学旅游服务体系,持续夯实旅游产业根基。2024年,全市研学旅游接待人次强势突破30万大关,全市受监测的30家研学基地接待量超20万人次,其中,烈士陵园、元四古村落、秀山门博物馆等研学基地研学旅游接待人次均突破1万人次,研学旅游发展态势迅猛。
深耕资源,绘就多彩研学底色
“看,我找到了北斗七星。”“原来火星长这样,太神奇了!”……连日来,位于东至县尧渡镇的星空之城景区人气高涨,来自全市各地和周边城市的一批又一批中小学生到此开展研学活动,探索天文气象科学的奥秘。
作为我省首个天文气象研学基地,星空之城景区以“气象+高科技”模式进行布展,借助裸眼3D视频技术、地幕屏、激光投影等声光电高科技媒介手段,将科学性、趣味性、互动性有机融合,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
步入星空之城天文研学馆,仿佛置身于浩瀚的宇宙之中。研学馆的大屏幕正运用裸眼3D等前沿技术,将一个个宏观抽象的天文概念转化成可视可触的光影盛宴。“大家知道火星的地理环境是什么样的吗?”“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多少倍?你们了解吗?”在讲解员与孩子们的互动问答环节,一个个有趣的问题激发了孩子们的抢答热情。无论是关于宇宙起源、星系演化的展板,还是逼真的星球模型和视频介绍,学生们或驻足提问或交流探讨,现场气氛热烈。
“基地目前已设计了多项研学课程,希望可以成为培养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的‘打卡点’和‘新地标’。”星空之城天文研学基地负责人方名洋介绍,今年以来,星空之城通过组织研学活动和策划各类科普活动,共接待游客4.5万人次。
我市文旅资源丰富,有自然风光旖旎的九华山、历史底蕴深厚的杏花村,以及承载着传统家族文化精髓的周氏家风馆等众多景点。为顺应研学旅游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研学旅游基地积极引入高科技手段,打造各类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新项目,为研学旅游产业创新注入强大动力。
搭建载体,拓展多元研学空间
“带孩子来这里,真是选对了!”在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合肥游客王志刚称赞道:“杏博馆像知识课堂一样,能观察植物标本、了解种质资源保护情况;渔博馆的互动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对大自然的兴趣更浓厚了。”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让杏花村成为无数人的向往之地。近年来,贵池区文旅局深入挖掘杏花村的诗词文化基因,联手池州市研学旅行研究中心和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开发了诗词研学课程,以诗词赋能贵池文旅,展现杏花村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游客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课程将园内多样性生物的自然知识与深厚的诗词文化内涵相结合,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阳春三月,东至县华龙洞陈列馆,东至县张溪镇坦埠中学的学生们屏息凝视“东至姑娘”头骨化石。“眉脊低平、颧骨突出……这些典型特征印证着东亚早期智人的进化密码。”在研学导师的讲解中,3D动态骨骼模型与全息影像交织,将人类演化史浓缩于方寸之间。当虚拟复原的远古颌骨在光影中渐变,有学生惊叹:“课本上的插图,竟是鲜活的生命轨迹!”
作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龙洞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如火如荼。为了让远古人类的历史能生动地展现在公众面前,东至县投资建设了遗址陈列馆,通过化石展示、场景复原及数字技术,生动呈现古人类生活场景。同时,当地将遗址打造为科研科普基地,推动考古游、研学游发展。“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华龙洞古人类遗址景区的研学游愈发火爆,最大日接待量超过1000人次。”华龙洞古人类遗址景区负责人王祺介绍。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研学载体建设,积极整合各方资源。目前,已成功创建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0家,培育市级研学旅游基地31家,其中8家单位入选2024年安徽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入选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初步构建起覆盖文化、科技、生态等多领域的研学载体矩阵。
雕琢课程,打造精品研学内容
春茶采摘时节,西黄山富硒农旅景区制茶师傅唐根曹进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期。他一边娴熟地演示炒茶工艺,一边为游客讲解石台富硒茶的手工制作技艺:“一芽一叶皆讲究,从采摘到杀青需在8小时内完成,才能锁住鲜爽度。”
2019年,该景区被评为“安徽省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近年来,西黄山富硒农旅景区研学热度持续攀升,已接待学生近4万人次。石台县西黄山茶叶实业有限公司销售总监程王德介绍:“目前,我们开设了茶园观光、富硒茶采摘、非遗手工茶制作、茶艺课堂、富硒文化展览馆参观等研学游课程,受到本地和周边地区中小学师生的广泛欢迎。‘五一’假期,我们将推出茶文化主题系列研学活动,吸引更多游客来品味石台富硒茶的独特魅力。”
“我是秀小吉旅行社的研学导师王青林,感谢池州这片灵山秀水,让我能以研学为桥,带孩子们触摸千年文脉,感悟生命成长……”在池州研学旅游蓬勃发展的进程中,优质课程正成为推动其向优发展的关键力量。
据王青林介绍,近年来,秀小吉旅行社致力于精心设计研学课程。在“非遗之星 非凡少年”系列课程中,孩子们跟随傩戏非遗传承人,沉浸式学习唱腔、雕刻面具,最终登上古戏台表演,在实践体验中深度领略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杏花村,导师以“杜牧笔下的‘牧童遥指’为什么能流传千年?”这一问题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穿上蓑衣、戴上斗笠,在春雨中寻觅诗中景象,让诗词不再只是书本上枯燥的考点,而是化作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在牯牛降地质研学活动中,孩子们化身“地球侦探”,手持地质锤敲开岩石,借助显微镜观察矿物结晶,从岩石纹路中读懂沧海桑田的变迁,真切体悟到家乡山水就是一部立体的教科书。
近年来,池州市通过文旅资源普查,梳理出5690余个文化旅游资源,并深度开发了诗词、红色、家风等40余个主题研学课程。同时,初步构建起“生态山水、诗野秘境、非遗匠心、红色印记、古今对话、智创未来”六维研学产品体系,全力打造“从史前文明到未来科技”的全时空研学场景。
多管齐下,激活研学市场活力
今年,我市持续强化研学人才培训,新增50名研学指导师持证人员,目前全市已有研学指导师66名,数量位居全省前列;4月18日,2025“千载诗城 研学池州”旅游季活动启动仪式举行,发布了研学旅游“十大主题线路”;2025年3月14日,池州研学旅游座谈会在合肥召开,进一步加强了市场对接与工作对接… …
只有走向广阔市场,研学游才能实现持续发展。为此,我市多点突破,积极打开研学市场。
在构建工作推进机制方面,我市与市教体局、市传媒中心、池州学院、黄山书社、省教材中心等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推动研学资源整合与产学研联动发展。
在推广管理平台应用上,我市完成“皖美研学”平台对接及上线工作,逐步实现研学信息发布、课程推荐等功能模块化上线,有力助推研学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为了推动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我市还出台了《池州市推动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关于规范全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从政策支持、产品供给、载体建设、人才支撑、平台管理、品牌打造等多方面发力,加快建设研学旅游服务体系,推动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我市力争到2025年底,实现研学市场规模化,全市研学旅游接待人次突破100万,同比增长200%,全市适龄中小学生力争超30%比例年内参加一次课外研学旅行实践活动,吸引外市来池研学旅行中小学生突破1万人次;实现产品线路多元化,聚焦诗歌戏曲、非遗文化、地质科普、自然生态、红色教育等资源,开发特色研学课程60个以上,打造研学精品线路不少于5条… …
池州,正以坚定的步伐,在研学旅游的赛道上加速前行,让更多人在“行走的课堂”收获知识与成长,领略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
(池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