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29日
扎根乡土 笔润童心
□ 记者 唐馥娴
青阳县蓉城镇中心小学的校史馆里,珍藏着两代学生的作文本。翻开2013年的《我的家》习作集,工整的字迹下掩不住内容的贫乏:“我的爸爸妈妈在外打工”“他们很辛苦”……类似的句式在作文中重复出现。而2023年的同题作文里,孩子们的文字已焕发生机:“奶奶的锅铲在灶台上跳着踢踏舞,油星子溅出的噼啪声,是不是在催爸爸回家吃饭?”
这一蜕变,源自该校徐继承教师团队十年如一日推进的“真实任务情境下的小学多课时习作教学”改革。 2013年,时任专职教导主任的徐继承在教学质量分析会上公布了一组令人忧心的数据:全校留守儿童过半,学生作文普遍存在“三无”现象——无细节描写、无个性表达、无真情实感。更严峻的是,教师们固守“命题——写作——批改”的传统模式,将本应生动的写作课变成了机械的应试训练。
破茧:一场写作教学的范式革命
改革的突破口出现在2014年春季。在执教六年级下册“明天,我们毕业”单元时,徐继承团队大胆摒弃教材中的命题作文,转而设计“‘葱葱’六年故事会”真实任务。学生们需要采访同学、老师,收集6年校园生活的珍贵片段,最终汇编成班级纪念册。
“最初很多学生交来的只是干巴巴的事件罗列。”团队骨干成员杨学红回忆道。为此,团队创新设计“五感观察法”,带领孩子们用眼睛发现校园爬山虎年复一年的生长痕迹,用耳朵捕捉课间操时运动鞋摩擦地面的声响,甚至用舌尖记忆食堂阿姨特制的辣椒酱味道。
这种变革很快显现出了成效。学生王小雨在作文里这样写道:“教室外墙的爬山虎,一年级时还只是两三片嫩叶,如今已经爬满了整个窗框。它们和我一起,在这所学校里悄悄长大了。”历时数年的习作教学创新实践,这所乡村小学的大多数学生在“细节描写”“情感表达”等维度方面,相较于改革前有了大幅提升。
共生:师生成长的“双螺旋”效应
在这场教学变革中,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还有教师团队。
在徐继承的办公电脑里,保存着一份特殊的“教学问题库”,详细记录着团队十年来破解的127个教学难题。每个问题后面都附有解决方案和反思笔记。这种“课例即课题”的研训模式,催生了4项省级课题、12篇获奖论文和8节省级以上优质课。其中,《奇妙的想象》习作课例,不仅斩获全国新体系作文教学一等奖,其研发的“想象故事创作三阶法”更在铜陵、宣城等地多所学校推广应用。
“ 最让我们高兴的不是获奖证书,而是教师专业生态的改变。”团队成员、市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余小燕指出,“现在老师们会主动追问:这个写作任务能带给学生怎样的成长?”
深耕:乡土课堂里的素养落地
团队始终秉持“写作源于生活,更要服务生活”的教育理念。在四年级下册《游____》习作单元的教学中,他们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莲峰云海风景区,让学生亲身体验“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学生们创作的《大美池州》游记习作集,不仅成为校园文化节的亮点展品,更展现了写作与乡土文化的深度融合。
这种实践性学习充分体现在团队研发的“三段四维六要素”学评单中。以《稻花香里的数学课》为例,学生们需要完成三项任务:观察记录稻田的几何特征(观察力)、计算亩产数据(数学应用)、撰写观察报告(写作表达)。评价标准细化为:观察记录的完整性( 30%)、细节描写的生动性(40%)、情感表达的真挚性(30%),形成一套科学的写作能力培养体系。
“我们不是在教写作,而是在培养会用文字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孩子。”徐继承这样总结他们的教学理念。2024年,这项习作教学改革成果成功入围安徽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培育项目。
如今,团队建立的习作资源库已收录学生作品3000余篇,这些鲜活的文字不仅记录着孩子们的成长足迹,更成为研究乡村小学习作教学的一手资料。在池州市教研室组织的名师工作室联盟研讨暨小学习作教学专题活动上,余小燕展示的学生习作让与会者惊喜:“原来乡村孩子的笔下,能流淌出如此动人的乡土故事。”
“这项改革最可贵的是构建了‘三维育人’体系:扎根乡土,将方言农谚、传统技艺转化为写作资源;联通生活,通过真实任务架起课堂与社会的桥梁;反哺社区,学生作品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载体。”在2024年安徽省基础教育成果奖评审会上,评审专家特别肯定了其“将语文素养培育与乡土文化传承有机结合”的创新价值。专家这样评价:“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教育变革,它让核心素养在乡土中扎根,让教学改革在课堂上生长,为乡村学校落实核心素养提供了可复制的‘青阳方案’。”
青阳县蓉城镇中心小学的校史馆里,珍藏着两代学生的作文本。翻开2013年的《我的家》习作集,工整的字迹下掩不住内容的贫乏:“我的爸爸妈妈在外打工”“他们很辛苦”……类似的句式在作文中重复出现。而2023年的同题作文里,孩子们的文字已焕发生机:“奶奶的锅铲在灶台上跳着踢踏舞,油星子溅出的噼啪声,是不是在催爸爸回家吃饭?”
这一蜕变,源自该校徐继承教师团队十年如一日推进的“真实任务情境下的小学多课时习作教学”改革。 2013年,时任专职教导主任的徐继承在教学质量分析会上公布了一组令人忧心的数据:全校留守儿童过半,学生作文普遍存在“三无”现象——无细节描写、无个性表达、无真情实感。更严峻的是,教师们固守“命题——写作——批改”的传统模式,将本应生动的写作课变成了机械的应试训练。
破茧:一场写作教学的范式革命
改革的突破口出现在2014年春季。在执教六年级下册“明天,我们毕业”单元时,徐继承团队大胆摒弃教材中的命题作文,转而设计“‘葱葱’六年故事会”真实任务。学生们需要采访同学、老师,收集6年校园生活的珍贵片段,最终汇编成班级纪念册。
“最初很多学生交来的只是干巴巴的事件罗列。”团队骨干成员杨学红回忆道。为此,团队创新设计“五感观察法”,带领孩子们用眼睛发现校园爬山虎年复一年的生长痕迹,用耳朵捕捉课间操时运动鞋摩擦地面的声响,甚至用舌尖记忆食堂阿姨特制的辣椒酱味道。
这种变革很快显现出了成效。学生王小雨在作文里这样写道:“教室外墙的爬山虎,一年级时还只是两三片嫩叶,如今已经爬满了整个窗框。它们和我一起,在这所学校里悄悄长大了。”历时数年的习作教学创新实践,这所乡村小学的大多数学生在“细节描写”“情感表达”等维度方面,相较于改革前有了大幅提升。
共生:师生成长的“双螺旋”效应
在这场教学变革中,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还有教师团队。
在徐继承的办公电脑里,保存着一份特殊的“教学问题库”,详细记录着团队十年来破解的127个教学难题。每个问题后面都附有解决方案和反思笔记。这种“课例即课题”的研训模式,催生了4项省级课题、12篇获奖论文和8节省级以上优质课。其中,《奇妙的想象》习作课例,不仅斩获全国新体系作文教学一等奖,其研发的“想象故事创作三阶法”更在铜陵、宣城等地多所学校推广应用。
“ 最让我们高兴的不是获奖证书,而是教师专业生态的改变。”团队成员、市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余小燕指出,“现在老师们会主动追问:这个写作任务能带给学生怎样的成长?”
深耕:乡土课堂里的素养落地
团队始终秉持“写作源于生活,更要服务生活”的教育理念。在四年级下册《游____》习作单元的教学中,他们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莲峰云海风景区,让学生亲身体验“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学生们创作的《大美池州》游记习作集,不仅成为校园文化节的亮点展品,更展现了写作与乡土文化的深度融合。
这种实践性学习充分体现在团队研发的“三段四维六要素”学评单中。以《稻花香里的数学课》为例,学生们需要完成三项任务:观察记录稻田的几何特征(观察力)、计算亩产数据(数学应用)、撰写观察报告(写作表达)。评价标准细化为:观察记录的完整性( 30%)、细节描写的生动性(40%)、情感表达的真挚性(30%),形成一套科学的写作能力培养体系。
“我们不是在教写作,而是在培养会用文字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孩子。”徐继承这样总结他们的教学理念。2024年,这项习作教学改革成果成功入围安徽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培育项目。
如今,团队建立的习作资源库已收录学生作品3000余篇,这些鲜活的文字不仅记录着孩子们的成长足迹,更成为研究乡村小学习作教学的一手资料。在池州市教研室组织的名师工作室联盟研讨暨小学习作教学专题活动上,余小燕展示的学生习作让与会者惊喜:“原来乡村孩子的笔下,能流淌出如此动人的乡土故事。”
“这项改革最可贵的是构建了‘三维育人’体系:扎根乡土,将方言农谚、传统技艺转化为写作资源;联通生活,通过真实任务架起课堂与社会的桥梁;反哺社区,学生作品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载体。”在2024年安徽省基础教育成果奖评审会上,评审专家特别肯定了其“将语文素养培育与乡土文化传承有机结合”的创新价值。专家这样评价:“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教育变革,它让核心素养在乡土中扎根,让教学改革在课堂上生长,为乡村学校落实核心素养提供了可复制的‘青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