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29日
南溪印象
和作协朋友采风走进南溪村,是前些日子的事。南溪村是一个匈奴人后裔的村落,位于东至县城二十七公里的花园乡境内。同行的黄校长,应该做了一些采风之前的功课。她对我说,当初,为避乱求安,匈奴部落一个族群从塞北一直往江南迁徙,辗转多地,最终落脚于大山之中的南溪村。这是一个有历史沉淀的村落,她补充道。
去往南溪村的道路弯曲在丘陵、水田之间,行驶的客车也绕来绕去。孑然站立田埂的稻草、翠中泛黄的树冠、高低起伏的土丘、埋头吃草的羊,缓缓流淌在车窗外,随意、随处中彰显自然之美。这是一幅山野风景图。想必,千里之外塞北草原,应该是另一种景象。
站在花园乡南溪村村口。横亘在眼前的是一条溪流,宽宽窄窄,河床裸露,水浅石圆,一棵硕大古樟伫立在溪流旁,似乎要遮掩住村庄入口。不过,村庄入口有三两户人家,房屋侧面是高耸的大山,阳光白净,天空蔚蓝如洗。无意识中,我想象有一只鹰飘飘忽忽,高高低低,时而盘旋在山巅之上,时而遁入山林之中。其实并没有鹰,现实中连一只小鸟也没有出现,站在村口,除了天、山、太阳,剩下的是一种无声无息、难以言说的安静。
古老的痕迹今犹在。环村,曲折蜿蜒溪流上,分布三座年代久远的单孔石桥,简朴中显古意;青石围砌的水井,村内随处可见,透过井口深绿的苔藓水草,可见井水青绿如玉;碉楼据说建于元代,大约有二层楼高,占据村庄东向最高点,有瞭望口,可望及村庄入口和四周,还有一些箭孔,引人远想远思;脚下的青石板,历经脚步踏行和风雨洗礼,纹理依旧清晰;有不少青石碑立于路边,文字漫蚀不清、难以辨认。村庄四周,有一些斑驳砖块、方整石头。虽泯没于荒草之中,仍依稀可见,是房屋的旧址还是其他建筑物?古迹、古风,伴随山野之际清畅小风,一切扑面而至。
南溪是一个很有诗意的村名,南溪村也是一处充满江南诗意的地方,早年,南溪人生活一直不平静。偏僻、难以寻觅之地,即便如此,南溪村也无从幸免,一次又一次裹挟进战乱、匪患、灾荒之中,跌宕在历史的波谲云诡之中。在清朝同治年间,太平军多次突然袭击南溪村落。据当地县志记载,强敌之前,村庄青壮男丁迎头而上,他们就像草原上雄鹰一样,奋不顾身,奋起抗击,妇人和儿童也不甘其后,举起锄头、木棍迎击侵略者,丝毫不吝啬生命。
一村千年,历经劫难的南溪村,人口最少时仅有百余人;但千年存一脉,南溪的根脉一直在延续。这,如同村口千年古樟,任凭风雨雷暴之袭,始终把根系深扎于这片土地之中。
跟随金氏后裔步入金氏宗祠。这座建于明代的宗祠,徽派建筑风格,高墙黛瓦,飞檐翘角。三进的房子,屋内空间开阔,里面木柱林立,有人说是九十九根木柱,直观感觉似乎没这么多。一方天井位于房子正中,天气正晴朗,阳光从天井倾泻到地面青砖上,区别暗淡的四周,光线形同长方体,光柱中似有尘埃,若有若无、若沉若浮,仿佛无声相告,光阴也是有形的、也是可见的。想来也是,遭受劫难、恢复元气,回还往复中,代代南溪人把坚韧织进时间里、植入这片土地中,伴随苦难绵延至今天。一切光阴、光景虽逝,但并不如光了无痕迹,总会有一些留存,或精神、或物质,于现在、至未来。
歌声响起。一位腰板挺直的老人,神情投入,唱了一段草原歌曲,声音高亢,充满激情。一群人静静听着,在这徽派风格的祠堂,在这潺潺溪流的山村,在这四季温婉的江南里。唱罢,老人依然高昂着头,望着前方匈奴画像,或许由歌声进入想象之中。也许,也许他的眼前,浮现出先祖正在草原上策马奔驰,浮现出牛羊正在缓慢归栏,浮现出炊烟中呼唤的阿妈。
此刻,唯有时光不语,安静地在这座古老建筑内流淌。
去往南溪村的道路弯曲在丘陵、水田之间,行驶的客车也绕来绕去。孑然站立田埂的稻草、翠中泛黄的树冠、高低起伏的土丘、埋头吃草的羊,缓缓流淌在车窗外,随意、随处中彰显自然之美。这是一幅山野风景图。想必,千里之外塞北草原,应该是另一种景象。
站在花园乡南溪村村口。横亘在眼前的是一条溪流,宽宽窄窄,河床裸露,水浅石圆,一棵硕大古樟伫立在溪流旁,似乎要遮掩住村庄入口。不过,村庄入口有三两户人家,房屋侧面是高耸的大山,阳光白净,天空蔚蓝如洗。无意识中,我想象有一只鹰飘飘忽忽,高高低低,时而盘旋在山巅之上,时而遁入山林之中。其实并没有鹰,现实中连一只小鸟也没有出现,站在村口,除了天、山、太阳,剩下的是一种无声无息、难以言说的安静。
古老的痕迹今犹在。环村,曲折蜿蜒溪流上,分布三座年代久远的单孔石桥,简朴中显古意;青石围砌的水井,村内随处可见,透过井口深绿的苔藓水草,可见井水青绿如玉;碉楼据说建于元代,大约有二层楼高,占据村庄东向最高点,有瞭望口,可望及村庄入口和四周,还有一些箭孔,引人远想远思;脚下的青石板,历经脚步踏行和风雨洗礼,纹理依旧清晰;有不少青石碑立于路边,文字漫蚀不清、难以辨认。村庄四周,有一些斑驳砖块、方整石头。虽泯没于荒草之中,仍依稀可见,是房屋的旧址还是其他建筑物?古迹、古风,伴随山野之际清畅小风,一切扑面而至。
南溪是一个很有诗意的村名,南溪村也是一处充满江南诗意的地方,早年,南溪人生活一直不平静。偏僻、难以寻觅之地,即便如此,南溪村也无从幸免,一次又一次裹挟进战乱、匪患、灾荒之中,跌宕在历史的波谲云诡之中。在清朝同治年间,太平军多次突然袭击南溪村落。据当地县志记载,强敌之前,村庄青壮男丁迎头而上,他们就像草原上雄鹰一样,奋不顾身,奋起抗击,妇人和儿童也不甘其后,举起锄头、木棍迎击侵略者,丝毫不吝啬生命。
一村千年,历经劫难的南溪村,人口最少时仅有百余人;但千年存一脉,南溪的根脉一直在延续。这,如同村口千年古樟,任凭风雨雷暴之袭,始终把根系深扎于这片土地之中。
跟随金氏后裔步入金氏宗祠。这座建于明代的宗祠,徽派建筑风格,高墙黛瓦,飞檐翘角。三进的房子,屋内空间开阔,里面木柱林立,有人说是九十九根木柱,直观感觉似乎没这么多。一方天井位于房子正中,天气正晴朗,阳光从天井倾泻到地面青砖上,区别暗淡的四周,光线形同长方体,光柱中似有尘埃,若有若无、若沉若浮,仿佛无声相告,光阴也是有形的、也是可见的。想来也是,遭受劫难、恢复元气,回还往复中,代代南溪人把坚韧织进时间里、植入这片土地中,伴随苦难绵延至今天。一切光阴、光景虽逝,但并不如光了无痕迹,总会有一些留存,或精神、或物质,于现在、至未来。
歌声响起。一位腰板挺直的老人,神情投入,唱了一段草原歌曲,声音高亢,充满激情。一群人静静听着,在这徽派风格的祠堂,在这潺潺溪流的山村,在这四季温婉的江南里。唱罢,老人依然高昂着头,望着前方匈奴画像,或许由歌声进入想象之中。也许,也许他的眼前,浮现出先祖正在草原上策马奔驰,浮现出牛羊正在缓慢归栏,浮现出炊烟中呼唤的阿妈。
此刻,唯有时光不语,安静地在这座古老建筑内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