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01日
池州齐山,千年文化“磁吸力”从何而来

池阳胜境坊

忠廉堂

寄隐岩 通讯员 濮盛谊 摄

华盖洞

岳飞雕像
池州市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刘方婷/文 邓柱/图
池州主城区东南,齐山静卧千年。这座海拔不足百米、方圆不过十里的玲珑小山,却承载着比它体量更为厚重的文化记忆。从唐代刺史李方玄的首次“开发”,到杜牧的开山绝唱,再到岳飞的戎马诗情……无数文人墨客来此竞相“打卡”。
究竟是什么魔力,让齐山成为绵延千年的“文化磁场”?
显露与扬名,两位刺史的文化接力
齐山,古时与池州城隔着一片宽阔的齐山湖。
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池州刺史李方玄为方便百姓出入城南,凿齐山之土,在齐山湖上筑起五里长堤(即翠微堤)。这一民生工程,意外揭开了齐山的神秘面纱,使其独特的洞石怪穴得以显露。
李方玄见状大喜,遍访齐山,挖凿岩石,开发景致,一座玲珑秀气的江南小山渐渐褪去乡隅之气,摇身成为风景独特的石筑园林。作为齐山“文旅开拓者”,他还在山中一块岩石刻下“有待”(今已漫灭)二字,仿佛一个意味深长的文化预言,等待后世文人的集体响应。
然而,齐山真正名扬天下,还要感谢李方玄的接任者、他的好友兼儿女亲家——大诗人杜牧。
据池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李运动介绍,李、杜二人少时在长安相识,意气相投,为官多年间常有书信往来。公元844年,当杜牧卸下黄州(今湖北黄冈)的疲惫,转任池州刺史时,即将离任的李方玄热情接待了他,与其把酒畅谈、同游齐山。
也许受李方玄的感染,杜牧在池州任职期间,多次登临齐山,并在齐山西北最高处建起一座亭子,取李白《赠秋浦柳少府》诗中“摇笔望白云,开帘当翠微”一句,命名为“翠微亭”。公元845年重阳节,杜牧与好友张祜等人同登翠微亭,饮酒赋诗,写下传世名篇《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杜牧早年怀有远大理想,立志报效军前,为国建功。无奈这位秉性刚直的诗人在官场屡受排挤,让他备感灰心丧气。但是,池州的湖光山色,犹如一剂良药,抚平了他心中的郁结。
“杜牧自己或许都没想到,这首诗不仅定格了齐山秋色,更赋予了这座小山独特的精神气质,使其成为后世文人追寻的精神坐标。”李运动说。
此后,罗隐、苏舜钦、吴中复、司马光、王安石、梅尧臣、沈辽、华岳、杨万里、王阳明、朱熹、湛若水、汤显祖等接踵而至,纷纷在齐山留下诗文。其中,令人耳熟能详的,要数抗金名将岳飞奉诏出师解庐州(今合肥)之围,途经池州时写下的《池州翠微亭》一诗:“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此诗将军情与诗情完美融合,体现了这位“南宋硬汉”对池州山水的深深眷恋,堪称岳飞的代表之作。
美景出好诗,好诗扬美景。据《池州市志》记载,唐代以来,有关齐山的诗作接近3000首,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齐山诗群”。
齐山因诗而名,诗歌文化成为这座山最早形成的文化特征之一。
摩崖石刻,刻在石头上的史书
齐山的另一张文化名片,当属摩崖石刻。
这座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小山,拥有32洞、13岩、2峡谷、11清泉。自唐至清,200余处摩崖石刻遍布于山中石壁、岩洞之间,犹如繁星坠空。它们有的字体宏大,气势磅礴,有的小巧玲珑,含蓄内敛,看似古人的信笔之作,却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历史及艺术价值。
“齐山摩崖石刻最集中的地方在寄隐岩,先后有宋代吴中复、包拯,明代王阳明、田赋、何绍正,清代李暲、赵国麟等,近20位官员来此游览,留下题刻30多处。”平天湖风景区管委会旅游发展处副处长林元义告诉记者,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包拯任池州知州时手书的“齐山”二字。
关于齐山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这座山十多个山峰高度几乎相等,十分整齐,所以得名;二是唐朝池州刺史齐照(也有说齐映)因惠政于民,后人仰其功德,以其姓而命山名。而包拯赞同后一种说法,故为齐山题字,以正其号。
如今,我们看到的“齐山”石刻宽112厘米、高178厘米,隶书竖刻,笔力遒劲,尽显包拯刚正风骨。
除寄隐岩外,齐山摩崖石刻主要还分布于苍玉峡、小九华、华盖洞、左史洞和阳春岭等处。这些石刻字体各异,有雅致秀丽的隶书,有浑厚遒劲的楷书,有流畅自然的行书,有变幻灵动的草书,宛如一座天然书法展馆。题名如“万壑云涛”“洞天佳处”等,直观形象、通俗生动,让人一见便有身临其境之感。2013年,齐山摩崖石刻被列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个没有相机的年代,在山崖石壁上记事、咏景、抒情,凝聚了作者的智慧心血、审美情趣,更是一种文化印记和身份认同。”对齐山文化遗产有着多年研究经验的池州学院副教授檀向群表示。
到了明代,池州地方官员开始对本地文化遗存进行有意识地积存保护,其中有两位官员做出卓越贡献。
一位是正德年间的池州知府何绍正。他在主政池州期间,政绩卓著,对齐山摩崖石刻进行了一次全面修复和重刻,齐山至今仍留有他游记(“正德庚辰与杨铨等游”)的多处题刻。
另一位是冯叔吉,当过池州知府、江南兵备副使(驻地在池州),在阳春岭和苍玉峡一带,留下“玄武石”“骧首石”“麟趾石”“瑞芝石”“玉箫峡”等楷书题刻,华盖洞、左史洞上也均有他的重刻。如果论起“留迹”齐山最多者,冯叔吉可谓当之无愧。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些摩崖石刻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齐山历史文化的珍贵见证。
名人仕宦,为何青睐“打卡”齐山
千年以来,齐山何以成为文化高地?
在檀向群看来,究其原因有三:
首先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唐宋时期,陆路交通不便,而池州作为长江重要港口城市,境内水系发达,加之齐山三面环水,文人墨客、官宦商旅可由长江从清溪河入口处乘船直达齐山山脚,从而造就齐山成为天然的“文化驿站”。
其次是独特的景观资源。齐山素有“江南名山之胜”“盖九华之秀,可与武夷、雁荡比美”的美誉。平天湖依偎在其东边,绿水映青山,烟波浩茫茫,被南宋著名宰相周必大赞其“望之全类临安西湖”。同时,山中多奇石、巉岩、幽洞、流泉、峡窟、亭台等,奇特幽深的岩溶景观让游览者置身其中,仿佛徜徉于蓬莱仙岛、崆峒神窟。这种非同寻常的体验感,也容易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再者是深厚的人文积淀。晚唐至明清数百年间,随着长江流域的开发,原本偏僻的小城渐渐成为长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重镇。一批官员如吴中复、梅尧臣、包拯等来池任职,还有不少官员因公务、访友途经池州,受邀前往齐山登高览胜。他们或追慕先贤,或抒怀心志,或消闲自娱,早已盛名在外的齐山顺理成章成了他们郊游和吟咏的重要对象。
保护与发展,文化遗产焕发生机
齐山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摩崖石刻亦珍贵异常。但让人扼腕的是,在自然风化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全山石刻现只剩60余处。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炮击齐山,山上的亭台楼阁几乎毁之殆尽。”林元义感慨道,20世纪60至70年代,池州的一些乡镇和单位在齐山开山炸石,建起水泥厂和10多个石子厂。采石放炮声每日不断,齐山东部山体遭严重破坏。
幸运的是,随着有识之士的多方呼吁,以及改革开放和旅游大潮的兴起,保护齐山、开发齐山被政府逐步提上议事日程。
1980年,齐山水泥厂搬出,齐山园林管理处成立;1987年,齐山风景区被命名为安徽省第一批风景名胜区;1999年,省文物馆拨专款并派专家对齐山摩崖石刻进行调查、清洗、拓片、封护……经多轮规划与建设,今日的齐山已成为池州城区的城市公园。
新时代,我们该如何传承齐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创新保护手段,是题中之义。2024年,池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平天湖风景区管委会开启文物数字化保护新模式,对逐渐面临破损和风化风险的齐山摩崖石刻进行数字化采集,通过打造杜牧数字人解说员及3D建模还原华盖洞,使游客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实现云览文物,让古老的文物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机。
加强文旅融合,是大势所趋。去年,10条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精品旅游线路发布,齐山平天湖景区被列入诗歌游踪之旅。今年4月,池州研学旅游“十大主题线路”出炉,齐山平天湖景区入选“诗鉴千年·历史寻踪研学之旅”。近期,平天湖风景区管委会还资助成立齐山平天湖文化研究会,旨在通过挖掘齐山的诗歌文化、景观文化、廉洁文化、长江文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眼下,齐山文化正在活起来、动起来。今年春节期间,齐山风景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国风嘉年华,诗词问答、戏剧变脸、乐队演奏等活动轮番上演,让本地市民和八方游客尽享文化盛宴;一批批学生相继奔赴齐山开展诗歌研学游,在岳飞广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广大党员到齐山忠廉堂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包拯治池、孝肃家风以及池州本土先贤的廉洁事迹… …
“沿齐山慢行,目之所及,皆是美景。”池州市作协主席何家荣感叹道,这么好的风景若留不住人,就太可惜了。如果能修建一条环平天湖观光亲水步道,沿途打造诗廊、诗刻、著名诗人雕像,让碧水青山、蓝天白云,与齐山的历史人文、平天湖周边的七星墩等遗址、遗存交相辉映,定会吸引如织游人。
檀向群也持有类似观点,认为可将齐山与平天湖的旅游环线连接起来,让齐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被更多人看见。
池州历史文化爱好者饶治国则表示,应坚持齐山、平天湖“一盘棋”发展理念,从历史场景活化、非遗文化赋能、文化符号输出等方面,构建“历史文脉+自然山水+沉浸体验”的立体发展格局。“我的建议是,以齐山摩崖石刻、岳飞登翠微亭为核心,打造‘历史重现剧场’,让游客化身历史角色解密任务;在齐山入口打造‘罗城民歌茶馆’,用民歌唱述地方传说;开发‘平天湖诗路’水上航线,推出‘诗舟雅集’夜游;设计‘齐小天’‘平小湖’动漫IP,开发表情包、盲盒……”饶治国侃侃而谈。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更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为重塑齐山文化这张金名片,社会各界似已形成一个共识— —把历史活化成未来序章,打造出更多“有意义”和“有意思”的文化产品,不断推动齐山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向前奔腾,翻滚出炫美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