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06日
福叔
牧羊的那几年,我多半时间都跟福叔在一起。
福叔那时五十多岁,好像一直都在深山里放羊,很少有时间在村里闲转。
那年天旱,家门口的一点荒草早被牛羊啃干净,我不得不像牧民迁徙一般,把羊赶到离家二十多里以外的地方去牧。
在一个叫“淘子”的地方,走到一处龇牙咧嘴的土窑前,我找到了福叔。他很快将羊圈和住处都给我弄好了。羊圈是之前别人用过的,住处跟他住一个小茅棚。闻着茅棚里的羊骚味和新土味道,我铺好自己简单的被褥,就与福叔搭火做饭。暮色越来越重,福叔点着了一盏柴油灯。我们在微弱的灯火中,开始享用福叔揪的面片和从家里带来的咸菜。
刚住下的几夜,我还有些不习惯,觉得憋闷,后来天冷了,需穿皮袄时,才慢慢依恋了小茅棚里的温暖。
白天放羊,黄昏回来,抱一大捆蒿子,我烧火、福叔和面。我一边看他揪面片,一边躲闪锅里溅出的水滴。火光映红了我的脸庞,照亮了土炕上看不清颜色的被褥、灶台上摞着的蓝边瓷碗、墙上挂着的黑色咸菜罐。最具况味的是,那些黑色墙壁上,有许多手指画出的跟梵文差不多的“道道”——那是我跟福叔能识别的“日历”。
饭做好了,并不加什么香油,甚至连葱花也没有。我们只是就着咸菜、吃着淡面,像是要决计悟出一些什么的样子,“吸溜吸溜”几大碗。没有暖瓶,渴了就喝面汤或生水,至于喝茶,那是想都想不起来的奢侈事情。
外面愈加黑了,星星似乎随时都能抓几颗进来。福叔开始卷他的老旱烟。我坐在柴油灯下,翻开那本都要翻烂了的《西游记》,有时忍不住就给他念几段。夜是如此地静,除了淘圈里羊的“咩咩”声和咀嚼的声音,就是我讲故事的声音。福叔有时就躺在那儿睡着了,我一个人醒着,看灯花愈来愈大、墙壁愈来愈暗、夜猫子的怪叫愈来愈近,心里便有些害怕起来… …
可福叔从来不知道害怕,他常半夜出去看是不是要下雪,或是去圈里看哪只羊是否要下羊羔了。
为了省水,福叔不让洗脸。我带来的牙刷牙膏,便成了茅棚里的奢侈品,被冷落在墙角,沾了许多灰尘。八月的天气,还不是太凉,汗一出来,耳后根就会搓出一卷一卷的汗泥。家人用驴驮来的甜水自然不敢浪费,我只好在饮羊的时候,在那条深涧里,捧几捧麻酥酥的咸水擦在脸上——很快,皮肤干裂起来,皱得开了小口子。
打开篱笆门,羊呼啸涌出。我一面点数,一面警告那些调皮捣蛋的家伙,高喉咙大嗓门的样子,把崖畔上的几只鸽子都惊飞了。冬天没有庄稼,不担心羊吃谁家的粮食,只要看见它们撒开在山坡上,我就会站在高处吼几嗓子。
福叔有时会佝偻着腰,系一条毛绳,在陡得山羊都立不住的山崖上,拔一根一根坚硬似铁的芨芨。背来架在窑洞的顶上,起风的时候,便听见芨芨摇曳出有节奏的飒飒声。
他也教我拔那种东西,可我只拔了很细的一点,手上就磨出好几个水泡。他叹了口气,说我书没念成人倒变得弱不禁风了。他又让我在山上捡发菜,然而整整一个下午,我手里积攒的“黑金子”还不够野鸽子下的蛋大!
没有日历,没有钟表,在这“空山不见人”的地方,只有我和福叔,还有那群并不很肥的羊只。我们像两只没有家的蚂蚁,在茅棚里钻进钻出、在山头上跑过来跑过去… …
福叔却很乐观,很少有愁眉苦脸的时候。他会说许多民谚,比如寒风呼呼时,我俩在地畔点着了一堆驴粪,烟不大,火还旺,我们冻得失去知觉的双脚开始变得暖烘烘时,他就会说:“爹亲娘亲,没有火儿亲。”看着一对鸟儿飞过,他就会说:“沙鸡过,摞麦垛”(意思:看见沙鸡飞过,庄稼就会丰收)。为了收集他说的民谚,我还专门订了一个本子记着,可惜后来不知遗忘在何处了。
最难过的是大雪封山。
听着寒风呼啸和羊们饥饿的呼唤,福叔不忍心,催我一同赶着羊群出了圈。我穿着一双两头露肉的帆布鞋,双脚踏进雪中,随即被淹没。有的地方雪已齐膝深,我拿着铁锹,福叔拿着一把扫帚,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把羊赶到了山上。
山上的风更大,干裂冷硬,羊都冻得站不稳当。我的双脚很快就像冻在冰窟里的蝴蝶,一下僵在里面,锥子剜一样疼起来。
福叔穿着青绒布鞋,雪倒化得慢些。布鞋的光滑程度比胶鞋差,所以他还能稳住阵脚。立在风中,两个小时左右,我冻僵的脚被石头轻轻一绊,就像滚雪球一样从山顶一直滚下来,我的眼睛闭着,浑身都灌进了刺人心脾的雪粒。
脚踝受伤,脸和胳膊都被尖刺划破。我的裤子从裤裆一直撕到裤脚,像蝙蝠一样。我躺下来,默望天空下冷飕飕的雪片,听福叔一声较一声重的叹息,我说:明天就是把羊全部饿死,我也不去放了!
天气愈加寒冷,雪仍下个不停。已经冻死了三只羊羔,家里还没有人来。我和福叔完全变成孤岛上的鲁滨逊,没有救援,没有消息,又近乎没有了食物!我们的用水,是外面的积雪。我们的三餐,变成了米饭就咸盐……炕倒是热的,却放了好几个冻得发抖的羊羔。
福叔的泪,已经把心都给淹住了。
半夜里,福叔又抱了几只奄奄一息的羊羔进来。小茅棚里塞满了大小不一的羊只。我们已经两天两夜没有合眼,出出进进抱来抱去,顾过来顾过去,羊还是一只接一只地死去!
茅棚里弥漫着闭气的尿臊味。福叔除了一个劲地煨炕、点火,还将被褥和皮袄都铺开来,全部裹在羊的身上,他自己,则睁着失神的眼睛,一会儿吹火、一会儿把死去的羊只心疼地抱出去——黎明前,他居然跪在窑洞前祈祷起来… …
两天之后,家里人才连扫带铲、连推带拉修了一条便道过来。直到黄昏,我们山里山外的人才汇聚到了一起。
然而,“大汇合”已经没有意义了。我和福叔的羊圈里,统统赶不出五只活羊了。当大家看着雪下面覆盖着一堆一堆的死羊时,一个个说不出半句完整的话来!
三十多年过去,那个或许是世界上最简陋的羊圈、最狭小的茅棚、最寂寥清苦的生活,却还常常在我的梦中出现。那种寂静的、荒芜的、原生态的山居状态,曾使我孤独得要发疯,而现在,它又让我向往和怀念起来。没有鸡鸭鱼肉、没有音响,甚至连一个小小的收音机也没有的日子,曾经折磨过我年轻的神经,如今身居喧嚣都市,我才恍悟那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时光,是多么的田园和诗意!
如今,福叔已经病故,我也早已不再牧羊,可是,每遇下雪或下雨的日子,我都想着找个人去“淘子”里看看——看看那间低矮的小茅棚是否还在?看看那个简易羊圈已经坍塌成了什么样子?
福叔那时五十多岁,好像一直都在深山里放羊,很少有时间在村里闲转。
那年天旱,家门口的一点荒草早被牛羊啃干净,我不得不像牧民迁徙一般,把羊赶到离家二十多里以外的地方去牧。
在一个叫“淘子”的地方,走到一处龇牙咧嘴的土窑前,我找到了福叔。他很快将羊圈和住处都给我弄好了。羊圈是之前别人用过的,住处跟他住一个小茅棚。闻着茅棚里的羊骚味和新土味道,我铺好自己简单的被褥,就与福叔搭火做饭。暮色越来越重,福叔点着了一盏柴油灯。我们在微弱的灯火中,开始享用福叔揪的面片和从家里带来的咸菜。
刚住下的几夜,我还有些不习惯,觉得憋闷,后来天冷了,需穿皮袄时,才慢慢依恋了小茅棚里的温暖。
白天放羊,黄昏回来,抱一大捆蒿子,我烧火、福叔和面。我一边看他揪面片,一边躲闪锅里溅出的水滴。火光映红了我的脸庞,照亮了土炕上看不清颜色的被褥、灶台上摞着的蓝边瓷碗、墙上挂着的黑色咸菜罐。最具况味的是,那些黑色墙壁上,有许多手指画出的跟梵文差不多的“道道”——那是我跟福叔能识别的“日历”。
饭做好了,并不加什么香油,甚至连葱花也没有。我们只是就着咸菜、吃着淡面,像是要决计悟出一些什么的样子,“吸溜吸溜”几大碗。没有暖瓶,渴了就喝面汤或生水,至于喝茶,那是想都想不起来的奢侈事情。
外面愈加黑了,星星似乎随时都能抓几颗进来。福叔开始卷他的老旱烟。我坐在柴油灯下,翻开那本都要翻烂了的《西游记》,有时忍不住就给他念几段。夜是如此地静,除了淘圈里羊的“咩咩”声和咀嚼的声音,就是我讲故事的声音。福叔有时就躺在那儿睡着了,我一个人醒着,看灯花愈来愈大、墙壁愈来愈暗、夜猫子的怪叫愈来愈近,心里便有些害怕起来… …
可福叔从来不知道害怕,他常半夜出去看是不是要下雪,或是去圈里看哪只羊是否要下羊羔了。
为了省水,福叔不让洗脸。我带来的牙刷牙膏,便成了茅棚里的奢侈品,被冷落在墙角,沾了许多灰尘。八月的天气,还不是太凉,汗一出来,耳后根就会搓出一卷一卷的汗泥。家人用驴驮来的甜水自然不敢浪费,我只好在饮羊的时候,在那条深涧里,捧几捧麻酥酥的咸水擦在脸上——很快,皮肤干裂起来,皱得开了小口子。
打开篱笆门,羊呼啸涌出。我一面点数,一面警告那些调皮捣蛋的家伙,高喉咙大嗓门的样子,把崖畔上的几只鸽子都惊飞了。冬天没有庄稼,不担心羊吃谁家的粮食,只要看见它们撒开在山坡上,我就会站在高处吼几嗓子。
福叔有时会佝偻着腰,系一条毛绳,在陡得山羊都立不住的山崖上,拔一根一根坚硬似铁的芨芨。背来架在窑洞的顶上,起风的时候,便听见芨芨摇曳出有节奏的飒飒声。
他也教我拔那种东西,可我只拔了很细的一点,手上就磨出好几个水泡。他叹了口气,说我书没念成人倒变得弱不禁风了。他又让我在山上捡发菜,然而整整一个下午,我手里积攒的“黑金子”还不够野鸽子下的蛋大!
没有日历,没有钟表,在这“空山不见人”的地方,只有我和福叔,还有那群并不很肥的羊只。我们像两只没有家的蚂蚁,在茅棚里钻进钻出、在山头上跑过来跑过去… …
福叔却很乐观,很少有愁眉苦脸的时候。他会说许多民谚,比如寒风呼呼时,我俩在地畔点着了一堆驴粪,烟不大,火还旺,我们冻得失去知觉的双脚开始变得暖烘烘时,他就会说:“爹亲娘亲,没有火儿亲。”看着一对鸟儿飞过,他就会说:“沙鸡过,摞麦垛”(意思:看见沙鸡飞过,庄稼就会丰收)。为了收集他说的民谚,我还专门订了一个本子记着,可惜后来不知遗忘在何处了。
最难过的是大雪封山。
听着寒风呼啸和羊们饥饿的呼唤,福叔不忍心,催我一同赶着羊群出了圈。我穿着一双两头露肉的帆布鞋,双脚踏进雪中,随即被淹没。有的地方雪已齐膝深,我拿着铁锹,福叔拿着一把扫帚,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把羊赶到了山上。
山上的风更大,干裂冷硬,羊都冻得站不稳当。我的双脚很快就像冻在冰窟里的蝴蝶,一下僵在里面,锥子剜一样疼起来。
福叔穿着青绒布鞋,雪倒化得慢些。布鞋的光滑程度比胶鞋差,所以他还能稳住阵脚。立在风中,两个小时左右,我冻僵的脚被石头轻轻一绊,就像滚雪球一样从山顶一直滚下来,我的眼睛闭着,浑身都灌进了刺人心脾的雪粒。
脚踝受伤,脸和胳膊都被尖刺划破。我的裤子从裤裆一直撕到裤脚,像蝙蝠一样。我躺下来,默望天空下冷飕飕的雪片,听福叔一声较一声重的叹息,我说:明天就是把羊全部饿死,我也不去放了!
天气愈加寒冷,雪仍下个不停。已经冻死了三只羊羔,家里还没有人来。我和福叔完全变成孤岛上的鲁滨逊,没有救援,没有消息,又近乎没有了食物!我们的用水,是外面的积雪。我们的三餐,变成了米饭就咸盐……炕倒是热的,却放了好几个冻得发抖的羊羔。
福叔的泪,已经把心都给淹住了。
半夜里,福叔又抱了几只奄奄一息的羊羔进来。小茅棚里塞满了大小不一的羊只。我们已经两天两夜没有合眼,出出进进抱来抱去,顾过来顾过去,羊还是一只接一只地死去!
茅棚里弥漫着闭气的尿臊味。福叔除了一个劲地煨炕、点火,还将被褥和皮袄都铺开来,全部裹在羊的身上,他自己,则睁着失神的眼睛,一会儿吹火、一会儿把死去的羊只心疼地抱出去——黎明前,他居然跪在窑洞前祈祷起来… …
两天之后,家里人才连扫带铲、连推带拉修了一条便道过来。直到黄昏,我们山里山外的人才汇聚到了一起。
然而,“大汇合”已经没有意义了。我和福叔的羊圈里,统统赶不出五只活羊了。当大家看着雪下面覆盖着一堆一堆的死羊时,一个个说不出半句完整的话来!
三十多年过去,那个或许是世界上最简陋的羊圈、最狭小的茅棚、最寂寥清苦的生活,却还常常在我的梦中出现。那种寂静的、荒芜的、原生态的山居状态,曾使我孤独得要发疯,而现在,它又让我向往和怀念起来。没有鸡鸭鱼肉、没有音响,甚至连一个小小的收音机也没有的日子,曾经折磨过我年轻的神经,如今身居喧嚣都市,我才恍悟那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时光,是多么的田园和诗意!
如今,福叔已经病故,我也早已不再牧羊,可是,每遇下雪或下雨的日子,我都想着找个人去“淘子”里看看——看看那间低矮的小茅棚是否还在?看看那个简易羊圈已经坍塌成了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