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07日
体校饭店:“好吃的东西总归是费事的”
□ 记者 潘欢欢
大部分的老贵池人都知道这家位于长江中路的体校饭店。它的地理位置优越——进入主城区中轴线的长江路,老交通驾校的左手边。门口牌子上的“ 体校饭店”四个烫金字很是显眼。从1999年的快餐店开始,“体校饭店”至今已近26年,它不仅珍藏着很多人的美食回忆,更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上午9点的备菜时间,老黄正忙着要去厨房,爱人陈美林在收银台前琢磨着新菜单。58岁的黄平安是青阳县乔木乡人,和陈美林同村。1999年,夫妻俩为了陪伴儿子黄伟,决定从上海返乡。陈美林回忆,记得当时从车站下车的第一站就是当时的体校。“那就在这里扎根吧。”两人想。
和众多传统夫妻店一样,体校饭店也是两人白手起家的成果。最开始的快餐店,不足40平方米,经营对象主要是附近体校和交通学校的学生。价格低,分量足,招揽了不少生意,但也只能维持经营。
回想起来,26年里,最艰辛的岁月就是开饭店的头几年。舍不得租50块钱一个月的房子,夫妻俩就住在饭店的阁楼上。1米8的老黄一起身,头就撞到天花板。“后来把儿子从乡下接来了,才租了一间房子住。”陈美林说。
但陈美林有自信,自家饭店的生意一定能慢慢好起来。她自己洗菜、切菜,招呼客人。丈夫老黄平时就喜欢琢磨吃,也擅长掌勺各种炒菜、火锅。
2006年,遇上主城区建设改造,原来的店铺要拆迁。担心老顾客找不到新店,夫妻俩决定把新店就开在老店不远,店面也扩大了不少。
时光流逝,菜肴口味最难做到的就是稳定。体校饭店有一道招牌菜“卤猪手”,几乎是桌桌必点。如果说过去人们热爱它是因为大块吃肉的机会少,那今天还青睐这口,不能不说有点门道。
在后厨,记者找到了答案。老黄告诉记者,猪手他会选择前蹄的前面部分,味道比较劲道。“虽然成本更高,但是吃起来口感更好。”反复清洗、去腥,火烧两遍仔细去毛。“不能怕麻烦,好吃的东西总归是费事的。”这是老黄常说的一句话。
还有一道招牌菜“黄家老鸭汤”,老黄研究了20多年。他跟记者一一说明其中的小诀窍。鸭子的挑选最讲究,吃饲料的鸭油花多膘多,肉质又柴。散养的鸭肉质紧实,炖的汤才鲜美不腻;不能直接炖汤,焯水这个步骤必不可少,有时还得过两遍。“我什么也没放,就一点盐。食材本身好最重要。”
体校饭店的厨房尽管有不少年头了,但却非常干净整洁。每天晚上工作结束,厨师和服务员就会在老黄的带领下一同清理厨房,清水冲刷地板的油污,剪刀等工具全部挂上墙。店里的员工也都有些年头了,至少都工作了5年以上,厨师胡东荣已经在这里12年。“大家在一起和和气气,像家人一样。”陈美林说。
老黄一直在努力促成菜式的创新。他觉得老店不仅要留住老顾客,还要吸引新顾客。前不久,他去江西学习了几天,有了一些新的想法。“赣菜现在似乎很火,我也想在菜式里融合一些新元素。”
说起“体校饭店”的名字,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变。按老黄的话说,名字不能改,以前在体校上学的学生回来看看,学校不在了,总归“体校饭店”还在。对于不少人来说,“体校饭店”不仅仅是一家餐馆,更是一代人的味觉记忆。
大部分的老贵池人都知道这家位于长江中路的体校饭店。它的地理位置优越——进入主城区中轴线的长江路,老交通驾校的左手边。门口牌子上的“ 体校饭店”四个烫金字很是显眼。从1999年的快餐店开始,“体校饭店”至今已近26年,它不仅珍藏着很多人的美食回忆,更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上午9点的备菜时间,老黄正忙着要去厨房,爱人陈美林在收银台前琢磨着新菜单。58岁的黄平安是青阳县乔木乡人,和陈美林同村。1999年,夫妻俩为了陪伴儿子黄伟,决定从上海返乡。陈美林回忆,记得当时从车站下车的第一站就是当时的体校。“那就在这里扎根吧。”两人想。
和众多传统夫妻店一样,体校饭店也是两人白手起家的成果。最开始的快餐店,不足40平方米,经营对象主要是附近体校和交通学校的学生。价格低,分量足,招揽了不少生意,但也只能维持经营。
回想起来,26年里,最艰辛的岁月就是开饭店的头几年。舍不得租50块钱一个月的房子,夫妻俩就住在饭店的阁楼上。1米8的老黄一起身,头就撞到天花板。“后来把儿子从乡下接来了,才租了一间房子住。”陈美林说。
但陈美林有自信,自家饭店的生意一定能慢慢好起来。她自己洗菜、切菜,招呼客人。丈夫老黄平时就喜欢琢磨吃,也擅长掌勺各种炒菜、火锅。
2006年,遇上主城区建设改造,原来的店铺要拆迁。担心老顾客找不到新店,夫妻俩决定把新店就开在老店不远,店面也扩大了不少。
时光流逝,菜肴口味最难做到的就是稳定。体校饭店有一道招牌菜“卤猪手”,几乎是桌桌必点。如果说过去人们热爱它是因为大块吃肉的机会少,那今天还青睐这口,不能不说有点门道。
在后厨,记者找到了答案。老黄告诉记者,猪手他会选择前蹄的前面部分,味道比较劲道。“虽然成本更高,但是吃起来口感更好。”反复清洗、去腥,火烧两遍仔细去毛。“不能怕麻烦,好吃的东西总归是费事的。”这是老黄常说的一句话。
还有一道招牌菜“黄家老鸭汤”,老黄研究了20多年。他跟记者一一说明其中的小诀窍。鸭子的挑选最讲究,吃饲料的鸭油花多膘多,肉质又柴。散养的鸭肉质紧实,炖的汤才鲜美不腻;不能直接炖汤,焯水这个步骤必不可少,有时还得过两遍。“我什么也没放,就一点盐。食材本身好最重要。”
体校饭店的厨房尽管有不少年头了,但却非常干净整洁。每天晚上工作结束,厨师和服务员就会在老黄的带领下一同清理厨房,清水冲刷地板的油污,剪刀等工具全部挂上墙。店里的员工也都有些年头了,至少都工作了5年以上,厨师胡东荣已经在这里12年。“大家在一起和和气气,像家人一样。”陈美林说。
老黄一直在努力促成菜式的创新。他觉得老店不仅要留住老顾客,还要吸引新顾客。前不久,他去江西学习了几天,有了一些新的想法。“赣菜现在似乎很火,我也想在菜式里融合一些新元素。”
说起“体校饭店”的名字,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变。按老黄的话说,名字不能改,以前在体校上学的学生回来看看,学校不在了,总归“体校饭店”还在。对于不少人来说,“体校饭店”不仅仅是一家餐馆,更是一代人的味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