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5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07日
AI时代的“劳动”
赵晓雯
  2025年,在央视春晚,人形机器人“福兮”与舞者们共舞《秧BOT》;在深圳福田,70名“AI数智员工”接管240个政务场景,公文处理效率提升90%,错误率控制在5%以内……AI的发展之快超乎想象。
  有人期待一个全新时代,也有一部分人感到不安:AI是否会取代人类劳动?
  实际上,“技术替代”从未导致人类劳动的贬值。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人类文明史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工具进化史。
  正如蒸汽机车没有取代人类劳动,电力革命没有取代人类劳动,今天的AI同样也不会取代人类劳动。
  从价值创造维度看,AI不是“神话”,更像是迭代的智能“工具箱”,其核心仍是人类创造的工具。机器本身不创造价值,它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了由它的服务所生产的产品上。“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当AI等新一代技术工具兴起时,人类劳动的核心价值已从“操作工具”转向“设计工具”“驾驭工具”。如果说工业时代的机械工具实现了“以力代力”的体力解放,那么AI则完成了“以智增智”的认知跃升。
  从技术原理维度看,AI作为复杂、系统、高效的工具,本质上是基于算法与数据运行的智能系统。尽管具备强大的学习与运算能力,但仍是拓展人类智力疆域的“脚手架”。它只是“会学习的机器”,大可不必将AI人格化乃至神化。
  从目标追求维度看,AI从未动摇人类劳动的价值内核。技术可以缩短劳动时间,却无法替代“从0到1”的创造性内核。从大庆油田工人“人拉肩扛”运钻机的号子,到敲击代码的键盘,工具在变,而“通过创造性劳动确证自身存在”的精神内核从未改变。这种精神维度的创造性跃迁,才是AI永远无法抵达的人类劳动的灵魂高地。
  劳动的主体是人,劳动的服务对象还是人。真正有意义的劳动,是精神共鸣的载体,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AI诚然能替代一些简单性、重复性、程序性的工作,但是那些充满人文内核的工作,AI永远取代不了;那些充满首创精神的劳动,算法永远无法量化。劳动的“人文”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唤醒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力。
  让AI更好地定义于人、服务于人、成就于人,必须以守护人类劳动尊严为前提。政府和社会须有应对之策,健全工资增长机制、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让劳动者“劳有所得、劳有发展”。我们每个人也应练就一身真本领,始终保持“自我迭代”的自觉,守住技术时代的“人性坐标”。发挥AI最大的工具价值,时刻警惕掉入“技术依赖陷阱”。
  AI技术狂飙中,科技向善是必须坚守的伦理。科技是车,人文就是刹车和方向盘。从医疗AI辅助诊断却不替代医生临床判断,到教育AI提供学习工具却不包揽知识思辨,人文价值始终在界定技术应用的边界。
  “有所不为”的克制是创新生态的保护盾。最近,医疗领域明确“严禁AI直接开处方”、教育领域出台“高校AI禁令”,防止AI在专业领域盲目越界。这些“有所不为”的克制,维护了创新生态的清朗,最终推动实现AI“大有可为”。
  AI时代的人类劳动,不是一场非此即彼的取代,而是带着智慧的深耕,是充满温度的创造,是瞻望未来的奔赴。
  为机器立心,为人文赋理。我们终将迎来一个“机器更聪明、人类更自由”的美好时代。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