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08日
二十六载,烹出陵阳“一品”味道
  □ 记者 杜龙菲
  清晨6点多,青阳县陵阳镇阳谷大酒店的后厨已灯火通明。62岁的曹诗英系着围裙,站在案台前,手中利刃翻飞,将五花肉切成一寸厚、两寸宽的规整肉块,动作娴熟利落,这是她每日的必修课——为招牌菜“陵阳一品锅”准备食材。26年来,她用一勺一铲,在九华山脚下烹出了属于自己的烟火传奇。
  1999年,是曹诗英人生的转折点。在九华山风景区一家酒店做了八年前台的她下岗了。“那时候兜里揣着几千块钱,站在镇口的老槐树下直犯愁。”她摩挲着案台上的铜汤勺回忆道,“路过国营餐厅时,看见‘承包招租’告示,突然就想:我过去每天接待那么多游客,对吃多少懂点,要不就试试?”
  丈夫吴晓祥彼时在粮食系统工作,两人一合计,接下了不足百平方米的餐厅。没有厨师,曹诗英就翻出压箱底的菜谱自学;不懂采购,就天不亮去菜市场“偷师”。当时家家户户来客人都做“杂烩锅子”,她心想就从这些家常菜做起。
  这种“杂烩锅子”,后来又被大家称为“陵阳一品锅”。曹诗英的第一锅“杂烩锅子”出锅那天,她特意叫上几位老街坊试味:“豆腐是陵阳老作坊磨的,五花肉选的是镇东头王大爷家的土猪。本地最新鲜的食材,正宗好吃。”邻居们纷纷称赞。
  创业初期的日子,交织着汗水与烟火交织。夫妻俩每天凌晨三点起床,曹诗英打扫卫生、清洗锅具,随后骑着三轮车去市场买食材,为了将本地招牌更好打出去,她的饭店主推“陵阳一品锅”,路过的客人也都会对这道本地珍馐感兴趣。因为味道正宗地道,不少餐馆老板都来向她取经,常会从她家买一锅回去研究。
  “那时候大厅只有5张桌子。”她笑着说,“但每一道菜都是用心做的。”曹诗英告诉记者,“陵阳一品锅”是阳谷大酒店最独特的名片,虽然制作工序复杂,但他们从不敢偷工减料。要选用本地土猪五花肉,五花肉下锅要红烧至八成熟;豆腐漂水后要切成一寸方块加盐煮透;山芋粉丝要提前温水泡发,干豆角、干竹笋要先煮烂;另外,米粉揉熟后加工成直径为5公分的米粉圆子,上蒸笼先蒸熟;将黄花菜温水泡开除蒂后与野干竹笋、陵阳豆腐干、猪肉丝一同爆炒,制成“和气菜”。最后,再把这些食材一层一层码放在双耳铁锅里,干豆角打底,接着放上手磨豆腐,再沿锅边摆一圈米粉圆子,锅中间加入红烧肉,再放上山芋粉丝,铺上“和气菜”,盖锅慢煮。
  这锅前后花费2个多小时的佳肴,见证过太多故事。住在青阳县城的李先生隔三差五就会驱车专程来吃:“别家锅子总差点意思,就她家的陵阳锅子最地道。”从外地来的民宿老板江伟更是连吃十顿不腻:“搭配的三鲜汤和老豆腐,让口味更鲜嫩。”
  看着生意越发火爆,2015年曹诗英和丈夫决定扩大规模,建成了全镇首个能摆18桌的大厅。如今,饭店已成为当地人红白喜事、游客必打卡的“地标级”餐馆。
  “张婶,今天的豆腐好,给您留了块嫩的!”“小李啊,这次带女朋友来?给你推荐个不辣的三鲜汤。”正午时分,大厅渐渐热闹起来。记者看到曹诗英穿梭于餐桌间,热情地和食客打招呼。她记得大多数老顾客的口味偏好——镇中学的陈老师爱吃辣炒小河鱼,民宿老板吴姐每次必点梅干菜扣肉,南京来的旅行团偏爱杀猪汤泡饭… …
  曹诗英告诉记者,“经济实惠”是她一直坚守的原则。她算了笔账:一份“陵阳一品锅”售价80元,足够4人吃,人均三四十就能吃得很满足。“游客出门玩图的是舒心,花小钱吃好饭,比啥都强。”
  谈到未来规划,曹诗英充满信心:“我们将继续坚持经济实惠、地道美味的经营理念。同时,我们也希望借助互联网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我们当地的特色菜肴。”
  看着店内熙熙攘攘的客人,她感慨万千:“做餐饮很辛苦,但看到客人们满意的笑容,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她深知,只有用心做好每一道菜,才能赢得顾客的信任和支持。这方400平方米的空间,藏着曹诗英的半生光阴,也盛着很多人对“陵阳味道”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