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09日
科技创新,企业勇挑大梁唱主角

安徽百强科技有限公司印制电路板生产车间。记者 张延鹤 摄
□ 记者 陆寒芳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199家发展到413家,三年实现翻番;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升至2.13% ,研发投入增幅连续三年居全省前三……近年来,我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快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这是我们近几年研发的新产品——低碳可发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EMB),专用于消失模铸造的树脂类模样材料,目前能生产这个材料的企业全球屈指可数,我们就是其中一家。”在位于东至经开区的池州方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达科技”)生产车间内,总经理陈方捧起一把白色颗粒物向记者介绍。
在消失模铸造工艺中,模样材料在浇筑过程中会因高温而汽化消失,大大减少了铸件尺寸误差。但现有的树脂类模样材料接触铁水裂解后会产生大量碳渣,导致钢铸件存在有气孔、脆易断等缺陷。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用含碳量低的树脂类模样材料来替代。方达科技敏锐捕捉到这一市场空白,果断对低碳EMB研发发起攻关。
研发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保障。“我们建立优质中小企业库,构建梯度培育体系,根据企业不同阶段发展需求提供帮助和支持,积极引导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方向转型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东至县科技工业信息化局企业服务科负责人章智雄告诉记者。
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的托举下,方达科技从初创企业一步步成长为市高成长型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日新月异的化工新材料细分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搭建了省级技术开发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保持长期产学研合作,特别是融资方面十分便利,让我们想创新、能创新,更敢创新!”陈方感慨道。
2017年,方达科技与浙江大学合作,组建研发团队,历经5年努力,最终成功研发出低碳EMB消失模模样专用材料,并实现产品量产,有力推动了不锈钢等高端铸件批量化、低价化生产。“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我们新产品量产,公司今年产值有望突破3亿元。”陈方说。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倍增行动计划,构建“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拟上市)”的梯度培育体系,建立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后备企业“三库联动、接续培育”工作机制,引导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跃升”转变。目前,全市已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1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
如果说方达科技的拔节生长得益于我市梯度培育体系的“外力推动”,那么位于池州经开区的安徽百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强科技”)的快速发展则展现了企业自主投入的“内生动力”。
走进百强科技生产车间,智能化设备高速运转,工人们有条不紊赶制订单。今年一季度,该公司已实现产值5300余万元。作为一家专注研发生产各种印制电路板产品的企业,百强科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耕细分领域,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打造更多兼具技术优势与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产品。
“这款印刷多层线路板是我们研发的新产品,主要用于汽车后尾灯及中控显示屏,目前已进入宝马等知名车企的供应链。”百强科技总经理特别助理卢海航告诉记者,此前,某制造商在国内多方寻找适配的线路板供应商,但产品品质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面对客户的需求,百强科技研发团队迎难而上,通过技术攻关实现国产材料替代进口,并将线路板精度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目前,这款产品已经进入小批量量产供应阶段。
强烈的危机感赋予百强科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去年以来,我们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业务重心转向伺服器用电路板,深度融入新能源汽车、AI设备等热门赛道,实现产值2.38亿元。随着新客户导入和产能释放,今年公司产值有望达4.2亿元。”卢海航说。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站稳脚跟,加大研发投入是必然选择。近年来,百强科技每年投入1500万元用于产品研发,仅2024年就取得4项发明专利和3项实用新型专利。“税收减免政策为我们减轻了不少研发成本,让我们更有动力加大研发投入。”卢海航说。2023年以来,仅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百强科技累计享受优惠超2500万元。“今年,我们将投入2000万元用于研发,大力开拓人工智能等新兴应用场景。”卢海航表示。
为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我市全面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激发企业自主研发积极性。2023年以来,全市已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2.47亿元、研发税前加计扣除额7.02亿元。与此同时,我市持续开展研发投入“两清零”行动,建立常态化服务企业队伍,开展创新政策宣讲,对“两清零”企业一对一服务,1亿元以上规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活动的“清零”56家,5亿元以上规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机构的“清零”18家。
“只有加大研发投入,才能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这已成为我市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23.7亿元,同比增长16.1%,增幅居全省前三。
以梯度培育搭建成长阶梯,用政策红利护航创新,我市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创新赛道轻装上阵、稳居“C位”,在科技创新中唱主角、挑大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