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09日
“想要和得到中间,是做到”
□ 记者 陈淑芬
“‘火箭’,搜!”4月30日,上午九点,贵池区消防救援大队的训练场上,副班长汪涛铿锵有力的一声口令打破四周的宁静。5岁的马里努阿犬迅速开始行动,当鼻尖靠近5号箱体,它突然急刹,喉咙里爆发出短促的吠叫——一分钟前,训导员高鹏超就藏进了这个箱体。
“ 好样的!”汪涛单膝跪地,抚摸“火箭”的头,得意地表示,这种训练对于“搜救老兵”“火箭”来说已经是“小菜一碟”了。在这片凝结着汗水与执着的训练场上,类似的场景已上演过上千次。自2012年加入消防救援队伍,汪涛将最青春的12年岁月熔铸成人与犬的非凡默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消防人的使命与担当。2024年,他荣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
“训导员和搜救犬是命运共同体,只有全身心付出,它们的作业能力才高。”汪涛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其实,“ 火箭”并非汪涛训练的第一只搜救犬。2022年以前,他的驻地在四川,彼时他的战友叫“薇薇安”,他们一起参与过多次搜救行动,最令汪涛记忆深刻的是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肉眼可见的地表崩裂、房屋倒塌,漫天的灰尘……破碎的场景在他脑中挥之不去。“我和薇薇安多次深入废墟,与生命探测仪等装备配合搜救,薇薇安表现得非常出色,顺利找到了多名被困者。”汪涛说,自己永远忘不了救援结束后,被救群众纷纷在道路两侧送别的一幕幕场景,也是从那之后,他真切感受到搜救犬的突出优势。“在消防救援领域,搜救犬是不可或缺的‘奇兵’。”
“奇兵”自然需要优秀的“奇师”。汪涛选择在搜救犬训练与竞技领域不断深耕,并在四川省消防救援队伍搜救犬技术比武竞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21年12月,汪涛根据工作安排进入贵池消防。那一年恰巧是贵池消防搜救犬队伍成立的第一年,经验丰富的汪涛“挑起大梁”,和“火箭”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带领“火箭”参加全国搜救犬技术比武竞赛,是他们共同面对的挑战。为了提升搜救技能,汪涛付出了许多:野外搜索项目中,他主动扮演“被困者”的角色,40℃的野外训练场像蒸笼,碎石硌得脊背生疼;凌晨5点,他就奔赴比武场地,深入研究场地条件和设置;坚持每天带着“火箭”到山间野外、草地训练,经常露宿野外……“在全省消防救援队伍中,我们的搜救犬队伍规模最小,却要在全国赛场上与众多强队竞争,汪涛一点不怂,敢想也敢干,我很佩服他。”和汪涛搭档多年,高鹏超从“门外汉”成长为搜救犬训练“能手”,这与汪涛的敬业奉献、不吝传教息息相关。
连续参加四届全国搜救犬技术比武竞赛后,汪涛终于在第七届全国搜救犬技术比武竞赛中,一举拿下了野外搜救科目个人第9名、团体总分第9名。备战这场全国比武的6个月里,他未曾回过一次家。那时,他的母亲已身患渐冻症3年,身体每况愈下,连说话都变得模糊不清。即便如此,家人在电话中给予他的也只有鼓励。“每次我父亲都是那句‘家里一切都好,不用担心你妈妈,把自己的事情先干好’。”汪涛红了眼眶,语气哽咽。
脱下训导员的马甲,汪涛还是队里的“装备管家”和“驾驶员”。采访当天,正好新来了一批新的装备,汪涛急匆匆赶赴交接。“什么时间安排培训?”“今天一共到了多少件?”几分钟内,汪涛便对着厂家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他说装备就是消防员的“武器”,只有熟悉它们,才能在救援中发挥最大作用。“设备不断更新迭代,面对新装备、新知识、新技能,就要多研究、多学习、多练习。”
这边刚收完装备,站里的通信员王平又前来“求助”:“涛哥,帮我看看这边的车辆装备。”汪涛立马上前,伴随着娴熟的操作,几下就处理好了王平的难题。“我再去把气罐检查一下… … ”汪涛喃喃道。
王平用“严谨认真”评价汪涛。他告诉记者,即使是在营房、库房装修改造期间,汪涛仍坚持对装备器材进行巡检巡查,定期维护保养,每次出警归队,也会仔细检查车辆,清洁外表、底盘,及时补充油、水、电、气,让车辆时刻处于最佳状态,确保每一件装备随时能“拉得出、用得上”。“有了他的保驾护航,我们特别安心。”王平说。
面对夸赞,汪涛一笑而过:“想要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就是做到。”如今,汪涛仍坚持每个月带搜救犬外出一至两次进行实战训练,帮助搜救犬快速熟悉不同搜救环境,确保搜救工作更精准、更有效率。“我们正加紧训练一只史宾格搜救犬,争取让它早日入编。今年咱们搜救犬队也准备添新人了!”一切按计划顺利推进,汪涛充满期待。
对于汪涛来说,获得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也是一个新的起点。“这个‘五一’我没有休息,就在队里值班,我得更加努力,才配得上这身‘火焰蓝’!”
“‘火箭’,搜!”4月30日,上午九点,贵池区消防救援大队的训练场上,副班长汪涛铿锵有力的一声口令打破四周的宁静。5岁的马里努阿犬迅速开始行动,当鼻尖靠近5号箱体,它突然急刹,喉咙里爆发出短促的吠叫——一分钟前,训导员高鹏超就藏进了这个箱体。
“ 好样的!”汪涛单膝跪地,抚摸“火箭”的头,得意地表示,这种训练对于“搜救老兵”“火箭”来说已经是“小菜一碟”了。在这片凝结着汗水与执着的训练场上,类似的场景已上演过上千次。自2012年加入消防救援队伍,汪涛将最青春的12年岁月熔铸成人与犬的非凡默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消防人的使命与担当。2024年,他荣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
“训导员和搜救犬是命运共同体,只有全身心付出,它们的作业能力才高。”汪涛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其实,“ 火箭”并非汪涛训练的第一只搜救犬。2022年以前,他的驻地在四川,彼时他的战友叫“薇薇安”,他们一起参与过多次搜救行动,最令汪涛记忆深刻的是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肉眼可见的地表崩裂、房屋倒塌,漫天的灰尘……破碎的场景在他脑中挥之不去。“我和薇薇安多次深入废墟,与生命探测仪等装备配合搜救,薇薇安表现得非常出色,顺利找到了多名被困者。”汪涛说,自己永远忘不了救援结束后,被救群众纷纷在道路两侧送别的一幕幕场景,也是从那之后,他真切感受到搜救犬的突出优势。“在消防救援领域,搜救犬是不可或缺的‘奇兵’。”
“奇兵”自然需要优秀的“奇师”。汪涛选择在搜救犬训练与竞技领域不断深耕,并在四川省消防救援队伍搜救犬技术比武竞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21年12月,汪涛根据工作安排进入贵池消防。那一年恰巧是贵池消防搜救犬队伍成立的第一年,经验丰富的汪涛“挑起大梁”,和“火箭”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带领“火箭”参加全国搜救犬技术比武竞赛,是他们共同面对的挑战。为了提升搜救技能,汪涛付出了许多:野外搜索项目中,他主动扮演“被困者”的角色,40℃的野外训练场像蒸笼,碎石硌得脊背生疼;凌晨5点,他就奔赴比武场地,深入研究场地条件和设置;坚持每天带着“火箭”到山间野外、草地训练,经常露宿野外……“在全省消防救援队伍中,我们的搜救犬队伍规模最小,却要在全国赛场上与众多强队竞争,汪涛一点不怂,敢想也敢干,我很佩服他。”和汪涛搭档多年,高鹏超从“门外汉”成长为搜救犬训练“能手”,这与汪涛的敬业奉献、不吝传教息息相关。
连续参加四届全国搜救犬技术比武竞赛后,汪涛终于在第七届全国搜救犬技术比武竞赛中,一举拿下了野外搜救科目个人第9名、团体总分第9名。备战这场全国比武的6个月里,他未曾回过一次家。那时,他的母亲已身患渐冻症3年,身体每况愈下,连说话都变得模糊不清。即便如此,家人在电话中给予他的也只有鼓励。“每次我父亲都是那句‘家里一切都好,不用担心你妈妈,把自己的事情先干好’。”汪涛红了眼眶,语气哽咽。
脱下训导员的马甲,汪涛还是队里的“装备管家”和“驾驶员”。采访当天,正好新来了一批新的装备,汪涛急匆匆赶赴交接。“什么时间安排培训?”“今天一共到了多少件?”几分钟内,汪涛便对着厂家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他说装备就是消防员的“武器”,只有熟悉它们,才能在救援中发挥最大作用。“设备不断更新迭代,面对新装备、新知识、新技能,就要多研究、多学习、多练习。”
这边刚收完装备,站里的通信员王平又前来“求助”:“涛哥,帮我看看这边的车辆装备。”汪涛立马上前,伴随着娴熟的操作,几下就处理好了王平的难题。“我再去把气罐检查一下… … ”汪涛喃喃道。
王平用“严谨认真”评价汪涛。他告诉记者,即使是在营房、库房装修改造期间,汪涛仍坚持对装备器材进行巡检巡查,定期维护保养,每次出警归队,也会仔细检查车辆,清洁外表、底盘,及时补充油、水、电、气,让车辆时刻处于最佳状态,确保每一件装备随时能“拉得出、用得上”。“有了他的保驾护航,我们特别安心。”王平说。
面对夸赞,汪涛一笑而过:“想要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就是做到。”如今,汪涛仍坚持每个月带搜救犬外出一至两次进行实战训练,帮助搜救犬快速熟悉不同搜救环境,确保搜救工作更精准、更有效率。“我们正加紧训练一只史宾格搜救犬,争取让它早日入编。今年咱们搜救犬队也准备添新人了!”一切按计划顺利推进,汪涛充满期待。
对于汪涛来说,获得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也是一个新的起点。“这个‘五一’我没有休息,就在队里值班,我得更加努力,才配得上这身‘火焰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