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09日
龙山包氏:忠孝传家 廉韵绵长
□ 记者 杜龙菲
在位于斗龙山麓的贵池区梅龙街道祠堂村,一座三进两院的徽派建筑巍然耸立,飞檐翘角间,“包氏宗祠”匾额熠熠生辉。这座承载着八百年家风的建筑,不仅是包氏家族的精神家园,更是传承家风文化、增强族群凝聚力的重要载体。
祠堂村的起源,藏在《龙山包氏宗谱》泛黄的纸页里。南宋初年,包拯曾孙忠五公(包辉)之次子康二公(包康)弃官隐居于秋浦东之斗龙山,成为龙山包氏的开基始祖。自那时起,龙山包氏家族便以“忠孝廉”为核心,将包拯“清正廉明”的家训融入血脉,代代相传。迁居龙山后,包氏家族繁衍生息,族人遍布池州及周边地区,人口逾两万。
走进包氏宗祠,仿佛置身于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宗祠整体布局典雅庄重,展现出徽派建筑独特的空间美学。正厅悬挂的“孝廉清风”匾额下,有一副包拯的画像,两侧展板详述其生平。包拯1027年考中进士,他以孝为先,为侍奉双亲辞官归乡,守孝期满后才重入仕途。任职期间,包拯铁面无私,不仅严惩土豪劣绅,弹劾贪官也毫不留情。他历任多地,治理有方,最终官至枢密副使。1062年,包拯病逝,宋仁宗为之辍朝,其“忠、孝、廉”的一生,成为滋养包氏后人的精神教材。
行至宗祠后方,东面墙壁上的包拯家训碑格外醒目:“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这段51个字的家训,历经千年依然掷地有声。
“ 在池州任职的8个月,是包拯‘忠’的注脚。他凿四眼井解百姓饮水之困,断浮尸案平民间冤屈,留‘齐山’石刻传清廉之名。”据族人包善华介绍,“宗祠重建时,特意依照老谱记载复刻家训。砖石会风化,但老祖宗的训言,我们要刻进骨子里。”
龙山包氏宗祠经修缮后,已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宗祠东厢房现为家风馆,馆内展陈以时间为轴,生动展现包氏家族“孝廉耕读”的传统美德在池州这片土地上的传承过程。从南宋包康隐居斗龙山开基立业,到明代包宽拒贿留清名;从清代包弼臣毁家兴学,到当代包氏后人投身乡村振兴,无不彰显着包氏家风的深厚底蕴。每逢周末,周边村民经常带着孩子前来参观。
在优良家风的浸润下,乡村文明蔚然成风,村里涌现出“中国好人”包金树等一批先进典型。截至目前,该村已评选出“美丽庭院”90户、“好婆婆好媳妇”8人、“文明家庭”20户。2021年,该村获评安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2022年,晋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023年,被授予“全国包拯法治文化教育基地”称号。
包氏家风如松柏长青,滋养着一代代祠堂人。祠堂村党总支书记包正来告诉记者:“房子会老、会倒,但只要人内心守住‘清正’二字,家风就永远不会被‘拆’。”
在位于斗龙山麓的贵池区梅龙街道祠堂村,一座三进两院的徽派建筑巍然耸立,飞檐翘角间,“包氏宗祠”匾额熠熠生辉。这座承载着八百年家风的建筑,不仅是包氏家族的精神家园,更是传承家风文化、增强族群凝聚力的重要载体。
祠堂村的起源,藏在《龙山包氏宗谱》泛黄的纸页里。南宋初年,包拯曾孙忠五公(包辉)之次子康二公(包康)弃官隐居于秋浦东之斗龙山,成为龙山包氏的开基始祖。自那时起,龙山包氏家族便以“忠孝廉”为核心,将包拯“清正廉明”的家训融入血脉,代代相传。迁居龙山后,包氏家族繁衍生息,族人遍布池州及周边地区,人口逾两万。
走进包氏宗祠,仿佛置身于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宗祠整体布局典雅庄重,展现出徽派建筑独特的空间美学。正厅悬挂的“孝廉清风”匾额下,有一副包拯的画像,两侧展板详述其生平。包拯1027年考中进士,他以孝为先,为侍奉双亲辞官归乡,守孝期满后才重入仕途。任职期间,包拯铁面无私,不仅严惩土豪劣绅,弹劾贪官也毫不留情。他历任多地,治理有方,最终官至枢密副使。1062年,包拯病逝,宋仁宗为之辍朝,其“忠、孝、廉”的一生,成为滋养包氏后人的精神教材。
行至宗祠后方,东面墙壁上的包拯家训碑格外醒目:“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这段51个字的家训,历经千年依然掷地有声。
“ 在池州任职的8个月,是包拯‘忠’的注脚。他凿四眼井解百姓饮水之困,断浮尸案平民间冤屈,留‘齐山’石刻传清廉之名。”据族人包善华介绍,“宗祠重建时,特意依照老谱记载复刻家训。砖石会风化,但老祖宗的训言,我们要刻进骨子里。”
龙山包氏宗祠经修缮后,已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宗祠东厢房现为家风馆,馆内展陈以时间为轴,生动展现包氏家族“孝廉耕读”的传统美德在池州这片土地上的传承过程。从南宋包康隐居斗龙山开基立业,到明代包宽拒贿留清名;从清代包弼臣毁家兴学,到当代包氏后人投身乡村振兴,无不彰显着包氏家风的深厚底蕴。每逢周末,周边村民经常带着孩子前来参观。
在优良家风的浸润下,乡村文明蔚然成风,村里涌现出“中国好人”包金树等一批先进典型。截至目前,该村已评选出“美丽庭院”90户、“好婆婆好媳妇”8人、“文明家庭”20户。2021年,该村获评安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2022年,晋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023年,被授予“全国包拯法治文化教育基地”称号。
包氏家风如松柏长青,滋养着一代代祠堂人。祠堂村党总支书记包正来告诉记者:“房子会老、会倒,但只要人内心守住‘清正’二字,家风就永远不会被‘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