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09日
想起那几个“二蛋”
四十多年前,在我居住的老家属院里,住着十几户人家。那时,每户人家至少有两个孩子,排行老二的如果是男孩,都会被父母称为“二蛋”。那个年代,“二蛋”在生活上是有一定的优越感的,因为上面有哥哥,所以家务活基本都不会指使到他们身上。在上学之余,他们的任务就是一个字:玩,而且是争分夺秒地玩。听吧,每到饭口时,母亲们都会走出院门,朝当街大声吆喝:“‘二蛋’——回来吃饭!”这时,从街边的土窝子里就会冒出好几个灰头土脸的秃小子,扑啦扑啦身上的土,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那时,家家都不太富裕,但邻居们却经常串门走动,谁家有个难事,大家也是一起帮衬,街坊之间的关系简直胜过亲人。夏日的傍晚,大家都拿着小板凳坐在胡同口,张家长李家短地唠闲嗑儿。而孩子们则在不远处不知疲倦地嬉戏打闹。不一会儿,就有个“二蛋”哭叫起来,然后又有一个“二蛋”来告状,“二蛋”们让大人们不得安闲。不知是谁先提起的,说这好几个“二蛋”分不清,干脆咱们给他们编编号吧。于是,大人们就开始给“二蛋”们编号,按年龄大小排了个队,最大的叫大“二蛋”,然后下来是二“二蛋”,三“二蛋”,四“二蛋”。我的弟弟最小,大人们意见空前一致把他叫作小“二蛋”。排完了,五个“二蛋”被叫了过来,六七八岁的孩子,能懂什么啊,听大人这么一说,都非常乐意。
那时的“二蛋”们啊,穿的都差不多,粗布夹袄,粗布裤子,要是能从哥哥身上弄一件假军褂穿上,觉得可美了!那时的“二蛋”们,玩的游戏也非常单调,不是扇片子就是弹琉琉。在马路牙子到院墙根之间,大约有十米宽的空地,没有铺地砖,就是土窝子,“二蛋”们天天在那玩。有一天,从外院来了几个小子,跟“二蛋”们扇片子,一对一地扇。扇了一上午,三“二蛋”和四“二蛋”把胳膊都扇肿了,把裤裆也撕开了,结果,辛辛苦苦折的几十张纸片子都被人家赢去了,坐在地上哭。还是大“二蛋”仗义,把自己赢来的几十张片子分给了两个小弟,他俩才破涕为笑。
过了几年后,《射雕英雄传》开始热播,当时,就大“二蛋”家有一台电视机,十七英寸,黑白的。一到晚上,全院子的人好几十口都聚在他们家院里看电视。“二蛋”们不闹了,都聚精会神地看,等到了白天,就模仿起电视剧里的情节练功夫。三“二蛋”身体柔韧性好,不几天,在土窝子里便能玩空手翻了,啪啪啪地翻,把人们看得是一愣一愣的。
大“二蛋”学习不好,上完初中就不念了,和朋友一块倒腾起服装来。商场里、夜市、早市都出过摊儿,大“二蛋”成了“二蛋”里面第一个挣钱的。成为商人的大“二蛋”就是与众不同,没多久,就把头发烫成卷儿,穿起大喇叭裤和三接头皮鞋,还戴着个蛤蟆镜,帅得简直镇了一条街。有一年端午节,大“二蛋”约了一帮朋友去踏青,在胡同口集合。十几个小青年,拎着四个喇叭的收录机,音量开得足足的,放的是当时最流行的舞曲《阿里巴巴》。然后,骑着飞鸽大链盒自行车盛装前行,那阵势,超震撼。其他几个“二蛋”只是站在胡同口看看,没有跟着去,因为他们还得去上学。
1988年,大杂院被占、拆迁。大杂院虽然温馨,但土砖房夏天热冬天冷,住得一点也不舒服。所以,母亲们虽然互相拉着手恋恋不舍地掉了几滴眼泪,末了还是心情愉快地搬进了政府给安置的楼房里。几个“二蛋”不在一个大院里住了,但距离也不算太远,还时常在一块玩耍。
又过了两年,上学的“ 二蛋”们陆续参加了高考,只有二“二蛋”考上了大学,学了医,回来当了一名外科医生,收入很稳定,小日子过得滋润。我的“二蛋”弟弟又复习了一年,仍然没能考上大学,不过,通过招工考试进了一家大型国企当上了工人。现在那家企业仍然存在,效益还不错,小“二蛋”还当上了环节干部。三“二蛋”当了兵,退伍回来后安置到一家企业,后来自己单干开了一家小公司,如今有车有房,生活美满幸福。四“二蛋”的经历颇为曲折,打过杂工、卖过西瓜、开过饭馆,还专门干过好长一段时间的厨师,钱没少挣,身体魁梧,娶个媳妇却很娇小可爱。而大“二蛋”至今也没有他的消息。据说,早些年大“二蛋”曾到过南方某个大城市,还带回来一个姑娘,但不到两年就没了人影。他的父母都已过世,哥哥又在外地,大“二蛋”如今到底身在何方?过得怎么样?竟然无人知晓。
如今,几个“二蛋”都是五十岁上下的人了,还算年富力强。虽然也吃过苦受过累,但经过自身的拼搏和努力,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同过去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现在,他们的子女也已是二十五六岁的青年了,根本不知道“二蛋”这个称谓的由来。偶尔听大人们说起时,还以为“二蛋”和“二货”是一个意思。而这些孩子们张口闭口则全是微信、淘宝、抖音、网游,更不知扇片子弹琉琉为何物。可对于“二蛋”们来说,那却是记忆中最好玩的游戏了。
那时,家家都不太富裕,但邻居们却经常串门走动,谁家有个难事,大家也是一起帮衬,街坊之间的关系简直胜过亲人。夏日的傍晚,大家都拿着小板凳坐在胡同口,张家长李家短地唠闲嗑儿。而孩子们则在不远处不知疲倦地嬉戏打闹。不一会儿,就有个“二蛋”哭叫起来,然后又有一个“二蛋”来告状,“二蛋”们让大人们不得安闲。不知是谁先提起的,说这好几个“二蛋”分不清,干脆咱们给他们编编号吧。于是,大人们就开始给“二蛋”们编号,按年龄大小排了个队,最大的叫大“二蛋”,然后下来是二“二蛋”,三“二蛋”,四“二蛋”。我的弟弟最小,大人们意见空前一致把他叫作小“二蛋”。排完了,五个“二蛋”被叫了过来,六七八岁的孩子,能懂什么啊,听大人这么一说,都非常乐意。
那时的“二蛋”们啊,穿的都差不多,粗布夹袄,粗布裤子,要是能从哥哥身上弄一件假军褂穿上,觉得可美了!那时的“二蛋”们,玩的游戏也非常单调,不是扇片子就是弹琉琉。在马路牙子到院墙根之间,大约有十米宽的空地,没有铺地砖,就是土窝子,“二蛋”们天天在那玩。有一天,从外院来了几个小子,跟“二蛋”们扇片子,一对一地扇。扇了一上午,三“二蛋”和四“二蛋”把胳膊都扇肿了,把裤裆也撕开了,结果,辛辛苦苦折的几十张纸片子都被人家赢去了,坐在地上哭。还是大“二蛋”仗义,把自己赢来的几十张片子分给了两个小弟,他俩才破涕为笑。
过了几年后,《射雕英雄传》开始热播,当时,就大“二蛋”家有一台电视机,十七英寸,黑白的。一到晚上,全院子的人好几十口都聚在他们家院里看电视。“二蛋”们不闹了,都聚精会神地看,等到了白天,就模仿起电视剧里的情节练功夫。三“二蛋”身体柔韧性好,不几天,在土窝子里便能玩空手翻了,啪啪啪地翻,把人们看得是一愣一愣的。
大“二蛋”学习不好,上完初中就不念了,和朋友一块倒腾起服装来。商场里、夜市、早市都出过摊儿,大“二蛋”成了“二蛋”里面第一个挣钱的。成为商人的大“二蛋”就是与众不同,没多久,就把头发烫成卷儿,穿起大喇叭裤和三接头皮鞋,还戴着个蛤蟆镜,帅得简直镇了一条街。有一年端午节,大“二蛋”约了一帮朋友去踏青,在胡同口集合。十几个小青年,拎着四个喇叭的收录机,音量开得足足的,放的是当时最流行的舞曲《阿里巴巴》。然后,骑着飞鸽大链盒自行车盛装前行,那阵势,超震撼。其他几个“二蛋”只是站在胡同口看看,没有跟着去,因为他们还得去上学。
1988年,大杂院被占、拆迁。大杂院虽然温馨,但土砖房夏天热冬天冷,住得一点也不舒服。所以,母亲们虽然互相拉着手恋恋不舍地掉了几滴眼泪,末了还是心情愉快地搬进了政府给安置的楼房里。几个“二蛋”不在一个大院里住了,但距离也不算太远,还时常在一块玩耍。
又过了两年,上学的“ 二蛋”们陆续参加了高考,只有二“二蛋”考上了大学,学了医,回来当了一名外科医生,收入很稳定,小日子过得滋润。我的“二蛋”弟弟又复习了一年,仍然没能考上大学,不过,通过招工考试进了一家大型国企当上了工人。现在那家企业仍然存在,效益还不错,小“二蛋”还当上了环节干部。三“二蛋”当了兵,退伍回来后安置到一家企业,后来自己单干开了一家小公司,如今有车有房,生活美满幸福。四“二蛋”的经历颇为曲折,打过杂工、卖过西瓜、开过饭馆,还专门干过好长一段时间的厨师,钱没少挣,身体魁梧,娶个媳妇却很娇小可爱。而大“二蛋”至今也没有他的消息。据说,早些年大“二蛋”曾到过南方某个大城市,还带回来一个姑娘,但不到两年就没了人影。他的父母都已过世,哥哥又在外地,大“二蛋”如今到底身在何方?过得怎么样?竟然无人知晓。
如今,几个“二蛋”都是五十岁上下的人了,还算年富力强。虽然也吃过苦受过累,但经过自身的拼搏和努力,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同过去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现在,他们的子女也已是二十五六岁的青年了,根本不知道“二蛋”这个称谓的由来。偶尔听大人们说起时,还以为“二蛋”和“二货”是一个意思。而这些孩子们张口闭口则全是微信、淘宝、抖音、网游,更不知扇片子弹琉琉为何物。可对于“二蛋”们来说,那却是记忆中最好玩的游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