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10日
东至县官港镇官港村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引导村民参与基层治理— —
产业兴旺“里子实” 乡村治理“底气足 ”
  □ 记者 张艺楠
  郁郁葱葱的树林间,整齐划一的菌类大棚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夜晚的“板凳会”现场,村民共商乡村治理新路径;文化活动中心内,欢声笑语交织成幸福的乐章……近年来,东至县官港镇官港村坚持“强堡垒、带队伍、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强化党建引领,推动产业振兴与基层治理齐头并进。
  初夏的清晨,雾气还未散尽,官港村四处弥漫着菌类特有的清香。在“食用菌上山”数字化试验示范基地,一茬茬黝黑肥嫩的木耳从排列整齐的菌包中探出头来,基地员工穿梭其间,灵巧的手指在菌棒间翻飞,不一会儿,空桶便被木耳填满。
  官港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全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3339人。尽管这里的食用菌种植历史长达400余年,但由于山多地少、产业体量“小散弱”、缺乏配套设施,村集体年收入一度不足10万元。“以前虽然家家户户都种菌子,可都是小打小闹。菌棒淋了雨就发霉,太阳大了又容易晒蔫,卖相不好只能低价处理。”村民汪龙回忆道。
  2021年,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后,走遍了14个村民小组,倾听村民诉求,寻找解决方案。“大家最愁的是菌子卖不出去,问题找到了,我们就从这个痛点破题。”官港村党总支书记崔永胜说。
  通过与周边企业和农业部门的交流,村两委发现了发展林下经济的潜力。然而,新事物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许多村民对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心存疑虑。为此,村里多次组织村干部前往外地考察学习,并向村民详细讲解林下种植技术、市场前景以及相应政策。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经过两年的努力,官港村开垦60亩荒地,新建4座标准食用菌大棚,种植木耳、香菇和羊肚菌,并套种黄桃、梨等观赏性强的果树,既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又美化了环境。种植基地还配备了隔离层、喷淋设施和温度检测设备,并定期邀请农业专家为村民举办技术培训班,逐渐赢得了村民的信任。“现在不用外出打工了,荒山变成了‘增收地’,在家门口务工一天能挣120元。”汪龙说。
  通过科学种植,官港村食用菌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24年,随着东至县官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落户,销售这个最大难题迎刃而解。作为由全镇16个村集体入股的联合体,该公司采用“企业主导+村集体参与”合作模式,统一收购村民种植的食用菌,走精细加工和品牌化销售道路。
  走进该公司窗明几净的包装车间,工人们正忙着称重收购、分级筛选、包装发货,一派繁忙景象。“在村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建设了6000平方米标准化菌包厂和种植基地,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通过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拓宽销路。今年以来,公司已销售黑木耳2万多斤,创收100余万元。”公司负责人王松华介绍,目前企业已与多家采购商签订长期合同,产品不仅畅销浙江、上海等地,还深加工成冲饮粉和饮料,进一步提升了附加值,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4万元。
  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官港村两委干部利用“板凳会”,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群众宣传民生政策,广泛征集各类意见建议,将群众“呼声”转化为一件件实实在在的暖心事。
  官港村九龙组、中段组村道蜿蜒狭长,是从山腰上“抠”出来的一条水泥路,全长7公里。2023年夏天,一场暴雨冲垮了九龙组的道路。“每次下雨山上的泥土就被冲到村道上,现在道路已经被泥土覆盖,出行很不方便,希望村里能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一位村民反映道。
  村两委当晚就道路清障问题展开讨论,拟定了初步方案并在第二天的“板凳会”上征求村民意见,最终确定由九龙、中段两组的村民自愿投工,物资、挖机等问题则由村里筹备解决。在干群齐心协力下,仅用3天便完成道路清障工作。
  实施路面硬化改造,新设80盏路灯,将堆满杂物的老旧仓库改造成文化活动中心……随着村集体“腰包”鼓起来,村干部更有底气为村民谋“福利”。“我们在一次‘板凳会’上提出要解决村民休闲娱乐的需求,这个想法立刻得到了全体村民的热烈响应。随后的几个月里,百余位村民自发捐款、义务劳动。去年,文化活动中心正式竣工,这间400平方米的屋子再次焕发生机。”崔永胜说,今年以来,村两委通过“板凳会”共收集群众各类建议21条,及时办理16条,其余5条建议正在落实中。
  在党建引领下,官港村的发展潜能得到持续激发,近年来先后荣获池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等荣誉称号。“今后,我们将树牢为民宗旨、提升工作效能,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把官港村建设成产业兴、生态美、治理优、百姓富的和美乡村。”崔永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