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12日
刘杰:让屈原文化在兰溪河畔“活”起来
□ 通讯员 赵召明
在陵阳镇兰溪河畔,陵阳楼飞檐斗拱,与潺潺溪流相映成趣。这座由当地民营企业家刘杰投资2亿元打造的屈原文化园,让千年楚辞浸润兰溪古民居,成为休闲观光、研学打卡的热门地标。
打造屈原文化新地标
从建筑匠人到文化园主,刘杰如何用青砖黛瓦打造文旅新地标,让千年楚辞在文旅融合中焕发新生?回忆起创业初心,刘杰感慨道,昔日的兰溪村虽有千年文化底蕴,却只有零星散落的陈旧古民居。这里曾是屈原流放九年的隐居地,《楚辞》中的“陵阳”二字,不该被遗忘在泛黄的书页里,所以他决定用数十年的积蓄重启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分三期打造集民宿、康养于一体的“兰溪·屈原文化园”。
为了建设屈原文化园,刘杰多次前往北京、湖北等地学习考察,并邀请学者研讨,为其出谋划策。各方的鼎力相助,让刘杰备受鼓舞,信心大增。经过5年多的精心施工,陵阳楼拔地而起,屈原纪念馆建成,开园迎客。
踏入屈原纪念馆,位于一层的“陵阳焉至厅”,用数字技术重现“屈原东迁陵阳的足迹图”,位于顶层的“屈子讲堂”,以屈原爱兰、种兰为主题精心设置墙饰画,处处彰显出屈原与陵阳的渊源。开园一个多月,接待量就达数万人次。
文旅融合背后的坚守
“打造文化IP,我们的目标远不止于此……”站在陵阳楼顶俯瞰,刘杰指着远处新修的柏油路说,这条路将把周边的沙埂、南阳等村子串成产业链,游客在感受屈原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在周边体验九华黄精种植加工及蜂蜜采制等农事活动。届时,《橘颂》中的“绿叶素荣”将照进现实。
创业艰难百战多,玉汝于成千百折。回忆起项目建设时的艰辛,这位跨界园主感慨万千。2022年,面对二期项目建设停滞、账面资金仅够支付工人工资、银行贷款即将到期等困境,他整夜辗转难眠。危急关头,青阳农商行“民宿贷”团队3天内完成1000万元专项贷款审批,并联动关联企业为项目提供3000万元综合授信。这笔“及时雨”不仅让二期项目重新施工,更加坚定了刘杰深耕文化领域的信心。
“屈原文化园项目一路走来,除了自己和团队的坚持和付出外,更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和百姓的支持。”刘杰说,让更多的乡亲吃上“文旅饭”,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对乡村振兴事业的反哺。如今,这一愿景正逐渐成为现实。
文化园主的“未竟之梦”
今年元旦,当480名游客在屈原像前齐诵《哀郢》时,刘杰正忙着与湖北秭归、湖南汨罗的屈学机构对接,谋划共同打造“屈原文化走廊”。
“未来,屈原文化园将与县内的清廉御史刘光复馆、明代施尧臣天官故居共同形成‘廉洁文化带’,把屈原‘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廉洁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刘杰说,或许若干年后,人们提起屈原,不再只是汨罗江畔的龙舟,还有皖南山坳里的青砖黛瓦。他的下一个梦想就是在课本“路漫漫其修远兮”这一句旁,能看到标注着“安徽青阳”的地理坐标。
“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位热衷《楚辞》的企业家,正在兰溪河畔续写着当代版《橘颂》。他培育的不仅是一个文旅项目,更是一个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的生态系统。当九华山的云雾漫过陵阳楼的飞檐,那些传承千年的《楚辞》诗句,正随着八方游客的脚步传向更远的地方。
在陵阳镇兰溪河畔,陵阳楼飞檐斗拱,与潺潺溪流相映成趣。这座由当地民营企业家刘杰投资2亿元打造的屈原文化园,让千年楚辞浸润兰溪古民居,成为休闲观光、研学打卡的热门地标。
打造屈原文化新地标
从建筑匠人到文化园主,刘杰如何用青砖黛瓦打造文旅新地标,让千年楚辞在文旅融合中焕发新生?回忆起创业初心,刘杰感慨道,昔日的兰溪村虽有千年文化底蕴,却只有零星散落的陈旧古民居。这里曾是屈原流放九年的隐居地,《楚辞》中的“陵阳”二字,不该被遗忘在泛黄的书页里,所以他决定用数十年的积蓄重启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分三期打造集民宿、康养于一体的“兰溪·屈原文化园”。
为了建设屈原文化园,刘杰多次前往北京、湖北等地学习考察,并邀请学者研讨,为其出谋划策。各方的鼎力相助,让刘杰备受鼓舞,信心大增。经过5年多的精心施工,陵阳楼拔地而起,屈原纪念馆建成,开园迎客。
踏入屈原纪念馆,位于一层的“陵阳焉至厅”,用数字技术重现“屈原东迁陵阳的足迹图”,位于顶层的“屈子讲堂”,以屈原爱兰、种兰为主题精心设置墙饰画,处处彰显出屈原与陵阳的渊源。开园一个多月,接待量就达数万人次。
文旅融合背后的坚守
“打造文化IP,我们的目标远不止于此……”站在陵阳楼顶俯瞰,刘杰指着远处新修的柏油路说,这条路将把周边的沙埂、南阳等村子串成产业链,游客在感受屈原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在周边体验九华黄精种植加工及蜂蜜采制等农事活动。届时,《橘颂》中的“绿叶素荣”将照进现实。
创业艰难百战多,玉汝于成千百折。回忆起项目建设时的艰辛,这位跨界园主感慨万千。2022年,面对二期项目建设停滞、账面资金仅够支付工人工资、银行贷款即将到期等困境,他整夜辗转难眠。危急关头,青阳农商行“民宿贷”团队3天内完成1000万元专项贷款审批,并联动关联企业为项目提供3000万元综合授信。这笔“及时雨”不仅让二期项目重新施工,更加坚定了刘杰深耕文化领域的信心。
“屈原文化园项目一路走来,除了自己和团队的坚持和付出外,更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和百姓的支持。”刘杰说,让更多的乡亲吃上“文旅饭”,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对乡村振兴事业的反哺。如今,这一愿景正逐渐成为现实。
文化园主的“未竟之梦”
今年元旦,当480名游客在屈原像前齐诵《哀郢》时,刘杰正忙着与湖北秭归、湖南汨罗的屈学机构对接,谋划共同打造“屈原文化走廊”。
“未来,屈原文化园将与县内的清廉御史刘光复馆、明代施尧臣天官故居共同形成‘廉洁文化带’,把屈原‘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廉洁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刘杰说,或许若干年后,人们提起屈原,不再只是汨罗江畔的龙舟,还有皖南山坳里的青砖黛瓦。他的下一个梦想就是在课本“路漫漫其修远兮”这一句旁,能看到标注着“安徽青阳”的地理坐标。
“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位热衷《楚辞》的企业家,正在兰溪河畔续写着当代版《橘颂》。他培育的不仅是一个文旅项目,更是一个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的生态系统。当九华山的云雾漫过陵阳楼的飞檐,那些传承千年的《楚辞》诗句,正随着八方游客的脚步传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