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13日
35年坚守食材本味,让游客吃出“回家感”
  □ 记者 汪玉 通讯员 王雅玲
  人潮涌动的九华山风景区,饭店林立。而有一家开了35年的老字号饭店,既无显眼的招牌,也没有线上短视频宣传,却引得食客纷至沓来,甚至有人不远千里驱车光顾。这家万乐饭店,究竟藏着怎样的秘诀?
  五月的九华山,新绿漫过远山。记者走进这家位于九华乡拥华路上的饭店,大厅里,乳白墙壁上的繁体字“万乐饭店欢迎您”,在射灯的光影下显得暖意又庄重,62岁的马森龙正伏案整理着当天的进货单。
  “ 马叔,这‘万乐’的名字用了三十多年,有啥讲究?”面对记者的疑问,马森龙眼角带笑:“万家欢乐,和气生财,老百姓过日子图的不就是这个嘛!”原来,饭店虽曾追随时尚换过“大酒店”“酒楼”等名头,但“万乐”二字始终未变。
  饭店的故事,始于妻子邓文建。1989年,她在青阳县城学艺归来不久,便开起了小餐馆。那时,餐馆做红白案,从早点到正餐,一应俱全。为了做出特色,邓文建琢磨出干煸泥鳅、红烧麻鸭等招牌菜。后来,马森龙也辞职加入,夫妻俩7次搬迁,2011年终于在一栋三层楼房里安定下来。
  菜籽油的焦香从厨房飘来,邓文建系着围裙探出头:“今天给你们做个干煸泥鳅呀。”环顾厨房,记者发现灶台不同于普通饭店的一体灶,“矮的两个灶台是给她用,高的我用。”说着话,马森龙从妻子手中接过锅铲,高温下的铁锅里发出“滋滋”声响,泥鳅很快被煎炸到金黄。邓文建默契地递来剪刀,马森龙关火,戴上专用防烫手套,细致地剪开泥鳅肚囊,掏出零星的内脏。
  “不脏的,山里的泥鳅买回来,都得搁清水养足时日,吐干净泥腥。”马森龙说,其实这道干煸泥鳅,早些年他也尝试过去掉外皮上的粘液体,但吃起来却失去了鲜美。后来琢磨出先干煸定型再开膛,就像给泥鳅穿件“硬壳衣”,鲜味全锁在里头。处理好的泥鳅重新回到锅里,辣椒糊、生姜、蒜子混合,配着山泉水煮出汤汁出锅。
  干煸泥鳅受到众多宾客的热捧,成为万乐饭店的“镇店之宝”。但泥鳅有季节性,红烧麻鸭就应运而生。
  说到红烧麻鸭,邓文建关掉高压锅阀门:“关键在洗鸭子,得用40度左右温水,血沫子要反复搓洗。”她将焖烂的鸭肉,重新倒回炒锅里,加入些许青椒、蒜瓣,收汁后,再用炉子锅小火慢煨,蒜、青椒与鸭子会相互激活出更多的鲜味。“经常有外地游客,吃完了还打包带走,就为这口鸭肉,咱不用啥高档调料,就靠食材本味。”马森龙总结道,他们的红烧鸭分量实在,每年要卖出近3000只。
  分量足、口味好、实惠,是万乐饭店待客的诚意。“力气浮财,去了又来,咱用自家房子开店,没租金压力,分量就得给足。”邓文建说,“ 五一”假期,饭店生意火爆,有一晚接待了40桌客人。无论是大包厢的聚餐,还是一两人的简餐,甚至是驾驶员独自来吃碗面条,他们都热情接待。
  菜单里,以鱼为食材的菜品占比不少,老鸡汤超过干煸泥鳅和红烧麻鸭,排在了第一位。邓文建的语气柔和下来:“闺女爱吃鱼,我变着花样做,没想到客人也喜欢。老鸡汤是山里待客的最高礼节,放在头牌,就是想让游客有回家的感觉。”
  在万乐饭店,最繁琐的工作当属配菜。“只有食材清洗干净,烹饪才能锦上添花。”长期泡在水里处理食材,马森龙的指甲有些脱壳了,可他却毫无怨言,就拿一道杀猪汤来说,一道菜里放了猪血、猪肝、瘦肉、猪肚、猪心肺等多种食材,猪心肺清洗最费时间,却能让整道菜鲜味四溢。
  “招待客人要用自家茶叶、地里的蔬菜,不够就买老乡的。”夫妻俩用最简单的烹饪方式,还原食材本味,也收获了食客们的真心。一楼大厅的一侧墙壁上,悬挂着一幅被精心裱起来的画,这是马森龙最珍贵的礼物之一。“左边是奔马,右边这个‘马’字藏着龙形。”马森龙轻轻擦拭玻璃,“老顾客们都喊我‘马龙’,这是一位在我家就餐多年的朋友特意泼墨相赠。”
  大雨依旧,夜幕下的万乐饭店依旧热闹。食客们赞着红烧麻鸭的鲜香,老顾客熟稔地喊着“马龙,来碗杀猪汤。”35年的光阴,在菜籽油的香气里,在夫妻俩的默契中,这份对食材的敬畏、对食客的赤诚,酿成了最温暖的烟火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