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14日
茶香氤氲处 匠心绽芳华
— —记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翠红
  □ 记者 王晶晶
  在皖南山区的云雾深处,翠绿的茶园层层叠叠,宛如大地精心编织的绿绸。这里不仅是大自然馈赠的宝库,更见证着一位茶乡女儿用科技与匠心书写的传奇。2024年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天方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李翠红,20余载扎根茶产业,从一名普通包装工成长为拥有40余项国家专利的高级工程师,让科技的种子在茶香中生根发芽。她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如同茶树枝头的新芽,不断萌发出改变传统茶业的金点子,让石台县的茶叶跨越群山、香飘四海。
  酵素坊里的“生物革命”
  5月的石台县矶滩乡慢谷景区,茶香沁人心脾。走进天方茶业的酵素坊,李翠红正俯身观察发酵罐里的褐色液体,“气泡不够均匀,发酵温度和时间再调整试试。”她指尖划过罐体凝结的水珠,轻声和身旁的技术员储远青探讨着。80余只大大小小的发酵罐在车间次第排开,富硒茶与李子、柿子等在微生物作用下,正经历着奇妙的蜕变。
  这间弥漫着酸甜气息的酵素坊,记录着李翠红创新团队近10年的攻坚历程。这里的创新,始于对“浪费”的心疼:夏秋茶口感粗涩,过去常被丢弃;山区水果滞销时,果农只能眼睁睁看着烂在枝头… …2016年,李翠红带领团队引进台湾酵素技术,却不拘泥于原有配方:“石台的富硒茶是宝贝,为什么不用它来做酵素的‘主角’?”她带着团队反复调试,将富硒茶叶与本地李子、葡萄、柿子等水果进行配比发酵,记录2000余组温湿度数据,终于筛选出适配当地气候的酵素菌种。2019年,推出首款富硒红茶酵素,醇厚茶汤与清甜果香在益生菌的作用下完美融合,让曾经被丢弃的茶梗果皮化作每瓶数百元的养生佳酿。如今,酵素坊的产品线已拓展至10多个品类,从瓶装原浆到易拉罐饮料、口服液,满足不同消费需求。
  珠兰花田里的“香气革命”
  距酵素坊五公里外的珠兰花基地,李翠红拨开翠绿的叶片,指尖轻触待放的花苞,“再过个把月这里就是花海了。”这片正在建设的500亩珠兰花基地,曾是杂草丛生的荒山,如今却规划成种植区、繁育区,遮阳棚架与温控设施整齐排列。这是她带领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主持的“珠兰花富硒红茶窨制技术”新项目的核心现场。
  “ 珠兰花喜阴,强光低温都影响生长,大棚可控制温湿度。”李翠红一边说一边细心地观察着花枝。2023年公司引进珠兰花母株,为了让这种“会呼吸的香气”与石台富硒茶结合,李翠红创新团队扎根基地数百个日夜,记录开花周期与温湿度。如今育苗室里,幼苗在LED补光灯下茁壮生长,物联网智能种植让珠兰花成活率从60%提升至90%。
  “ 窨制时,要在花半开时采摘,铺在茶坯上让茶叶‘吃透’花香,再提花锁香。”她语气里带着农人般的质朴:“老手艺要守住,更要用科技让它‘活’得更好。”窨制而成的珠兰花富硒红茶凭借独特的香味,以及天然、健康、富硒的特性受青睐,成为“茶香+科技”典范之作。
  制茶车间里的“科技革命”
  这些改变传统茶业的创新成果,早在李翠红扎根车间时就已埋下了种子。2001年,32岁的她揣着下岗证走进天方茶业,成为一名包装工。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她体会到了父母作为茶农的艰辛,也更深知“一芽一叶皆珍贵”的道理。
  “能不能让山里的茶不光好喝,还能变成更多人喜欢的模样?”这份初心,在2006年调任事业发展部后化作实际行动:为吃透各项产品加工技术,她在车间与办公室间来回穿梭,记录工序要点;撰写数十个省级重点项目报告,并常常为了打磨方案通宵达旦;为验证专利参数,曾在春夜驱车百里向老茶师请教… …
  2013年首个专利“单芽保健茶的制作方法”获得授权,让她信心倍增。2014年,她从父亲熬糖的土法中获得灵感,将箬叶灰的天然碱性与黑茶结合,研发出方便携带的黑茶饼干。这个看似“跨界”的创意,背后是她数百个日夜翻遍《本草纲目》《茶经》的努力,从而让黑茶从笨重的砖块状变为酥脆的茶点,大大提升了附加值。
  研发实验室里,“吃茶”革命持续推进。显微镜下,超微抹茶粉细腻如尘,李翠红解释:“传统泡茶只能利用30%的营养,抹茶却能让茶叶营养成分充分吸收。”她主导的“抹茶食品加工技术”不仅让茶粉融入饼干、面包、面条,更发现了茶叶的“保鲜密码”——天方茶月饼凭借抹茶的天然抗氧化特性,保质期比普通月饼延长了一倍。
  20余年来,李翠红带领团队整理出茶青酵素、茶饼干、茶含片等多项深加工技术,参与10多个重点课题,攻克23项关键技术,申报国家专利40多项。这些成果的积淀,为2023年池州市李翠红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 李主任教我们‘蹲下来看问题’。”工作室成员叶莹回忆,为研究茶饼干酥脆度,团队在烘焙房待一整天,从面粉筛网的目数到烤箱风速的变化,每个细节都用镜头记录。“创新藏在别人忽略的‘麻烦’里——黑茶砖难掰就做成饼干,中低档茶容易浪费就开发成食品。”这种创新思维让工作室成为企业的“智囊团”,技术转化带来的经济效益达数百万元。
  更重要的是,李翠红将“产学研”合作的桥梁越搭越宽。为协助公司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她频繁在一些高校院所间奔波,协调引进专家、高端技术人才,组织攻关项目团队攻克技术难题,让石台的富硒茶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在她的影响下,工作室成员先后获得“池州市技术创新先进个人”“安徽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一支“懂茶、爱茶、能创新”的技术队伍正在壮大。
  暮色中的茶山苍翠如黛。李翠红站在观景台上眺望连片茶田,身后实验室的灯光与星河交相辉映。这位与茶相伴的女工程师,保持着每天品茶的习惯。杯盏起落间,她仿佛看到科技之光照亮古老茶乡的未来,听见创新浪潮在青山绿水间澎湃回响。“劳模精神是什么?就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再带着更多人一起往前冲。”李翠红的话朴素如茶,却蕴含着无尽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