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14日
七里老街小洋楼的故事
□通讯员李求实
  在县城七里社区老街(民国时期称“七里下中街”),有一幢独具特色的小楼房,人称“苏家洋房子”。
  楼房建于民国初年,坐西朝东,瓦房、砖木结构,上、下二层横向各三间,占地面积120平方米。楼房为双层墙结构,内、外墙用砖大小不同,楼体外墙以方砖砌成,外层四面各设3个拱形门,其中,房正面中门宽度稍大。二楼前后面各设9个拱形窗户,二楼左右两边各设3个拱形窗户,楼梯设于屋内后侧,木质楼板。楼房内部均为中式建筑,基础是由规整的长条石块筑成。
  像这样一幢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在皖南山区较为罕见。2011年,这栋小洋楼被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三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洋楼初为七里老街居民苏诚林的祖父苏致树携子所建,主要用于家庭课堂和居住。因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家业败落。1941年3月,房主之子苏世辉、苏知纶将包括小洋楼在内的临街店面、大屋以及开设的油坊整体售卖给本家苏致凯,其中小洋楼的售价为法币800元。
  小洋楼等房产易主之后,苏致凯一家迁到七里街,从做小生意改为专营油坊,后来成了远近闻名的工商业大户。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家人曾资助过新四军和人民解放军。
  苏氏家族是名门望族。清末,太平军进军皖南败退后,苏致树家从夏村搬到石埭古镇横渡,开始经营油坊和茶叶生意,因经营有方,生意越做越大。鼎盛时期,不仅自家在繁华的南京太平村开设茶庄,还与他人合伙在镇江市大西路开设茶庄。因善于经营,苏致树赚到不少钱,便从十三都七里街(时属石埭县杨坑乡)的一户人家手里买下地基,临街建店面、大屋和一座颇具规模的油坊,并将一家老小迁到七里街定居。
  那时,整个七里街及周边的木炭、木材、茶叶等山货外运,居民日常用品和物资进山,大都通过苏家经营实现,最兴盛时,苏家雇工百人以上,可谓富甲一方。苏致树识字多、见识广,在外经商时,常接触刊有异域建筑风情的图书画报,便盘算着要在家乡七里街造一幢属于自家的“洋房子”。他将印有洋房的书刊和自绘的楼房草图带回七里街,把自己的规划告诉家人,然后从镇江请来建筑技师主持施工。
  据介绍,苏家为建造这幢楼房,光是打地基就花费了五六年时间。用于建筑屋基的长条石块都是由石匠凿好,再用粗木棍棒垫底由远而近地“滚”或由人工抬到建房点。地基以上部分建造也颇费力气,这幢楼房外面所使用的砖块不是本地市面上随便寻得到的材料,方形开砖需要专门烧制。为了建造这幢楼,苏家从外面请来了制砖烧砖的师傅。种种精心设计、建造之下,才有了这样一幢外观充溢着西洋格调的楼房。小洋房建成后,让偏僻的山乡居民开了眼界,成了七里街一道风景。
  正是这幢洋房,在复建石台的时候,派上了大用场。1965年,石台县复建时,原贵池县七里山区工委、七里公社机关和复建之初的县直机关都驻扎在七里街,各地调配来的干部先后来此工作,一时半会儿没有办公场所,包括苏家小洋楼、大屋在内的多幢民房都被征用了。有段时间,石台县委组织部、宣传部等单位都挤在小洋楼办公,有的房间专门用作办公,有的房间既作办公室又当宿舍,走廊里都摆上了桌椅。曾经有一个职工,全家7人挤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里,足见当时机关办公空间之拥挤、居住条件之艰苦。
  几年后,县委、县政府等机关办公房和宿舍陆续建成,住在小洋楼和其他民房里的机关单位及工作人员才搬离,小洋楼的使用权重归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