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15日
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

图为浩源铝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 记者 鲍勇 文/图
日前,集中区在新质生产力推介会上明确提出,将以运载火箭制造、卫星制造为主线,以卫星应用服务、航天文旅、航天新材料三大产业为支撑,打造江南航天城。加快发展航天新材料、培育多种高性能新型材料成为集中区未来发展的重要一环。园区各铝基新材料企业得知这一讯息后,纷纷摩拳擦掌,准备乘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东风,踏上未来产业赛道,与集中区一起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如今,集中区正在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打造航天城,这对我们铝基新材料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近日,记者走进安徽浩源铝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时,该公司总经理万浩正和公司几位高层认真探讨如何抢抓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机遇,把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
安徽浩源铝业科技有限公司是集中区以热挤压工艺从事工业铝型材生产经营的代表性企业之一,现有挤压生产线18条,年产能达10万吨,产品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为主,目前订单充盈,生产稳定,预计全年产值超过20亿元。
提及江南航天城发展规划,万浩非常兴奋,他认为商业航天产业及关联企业在集中区加速集聚,将为已落户并形成一定集群规模的铝基企业带来研发高端型材、延伸产业链条和就地消化产品的新商机。
为了让公司在未来产业赛道中跑在前列,万浩提前做了一番功课,理清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我们公司的热挤压、氧化等生产工艺在业内处在先进水平,产品具有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等优势,可以用于生产航天发动机的散热片、冷却器和传热管等关键部位的零部件。另外,通过优化金属成分配比,也可以为在复杂环境中长期运行的航天器生产能够抵御多种酸、碱侵蚀的配件。”万浩表示,该公司将加大对航空航天应用领域铝型材的研发力度,进一步增加产品的可塑性和机械加工性,确保零部件加工的精度和强度,以更多元化的高性能产品精准对接集中区商业航天产业及关联企业的多元需求。
除了以热挤压工艺生产的铝型材外,铝合金压铸件也是商业航天领域的优质材料。据了解,目前商业航天企业研制的卫星大多采用高强度铝合金压铸件作为外壳,以保障航天器结构的稳定性。作为一家专业生产铸铝产品的企业,近年来,安徽创裕金属科技有限公司依靠质量过硬的产品,在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配及无人驾驶配件等领域开拓出稳定的市场,在进军航天新材料产业队伍中有望先行一步。
近日,记者来到安徽创裕金属科技有限公司,看到生产车间内铸造、冲压、切割、CNC数控精加工等生产线上,工人们正有条不紊赶制订单;实验室内研发及检测人员正利用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等设备,对新产品进行检测和分析。
“区别于传统铸造,我们的铝压铸工艺可以生产出更精密的产品。”该公司技术总监纪松荫介绍,依托与福州大学共建的先进材料联合实验室这一平台,该公司在产品研发方面始终追求技术革新与突破,具备航天级压铸铝件生产能力,生产的部分优质产品可应用于火箭推进器以及导航设备制造领域,其卓越性能契合轻量化与耐久性等严苛要求。
在集中区以星河动力和星移联信为“链主”、打造“星箭协同”的航天城这一机遇前,安徽创裕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对未来的发展有了长远谋划。纪松荫表示,该公司将持续提升产品质量,主动融入江南航天城规划,加大高性能新型材料研发力度,不断丰富产品矩阵,力争在航天级高性能新型材料领域取得突破。
在运载火箭及卫星的结构与零部件中,铝合金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既然要打造航天城,那么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基础,推动商业航天产业与特色材料产业融合是发展趋势。
“目前,集中区已集聚30余家铝及铝基复合材料生产企业,基本形成了铝基上中游到下游终端产品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集中区产业发展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铝基企业高度注重创新研发,多家企业已与福州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并于2021年成立铝基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推动行业科技创新。依托已建成的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省级数字化车间、省级研发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科创平台,部分企业已具备航天级7系铝材生产能力,可为商业航天企业生产配套部件。
据悉,集中区还成立了20亿元星空探测基金,明确将航天级新材料纳入重点支持方向,在精心布局未来产业的同时,引导园区企业加大航天特色材料研发制造力度,着力推动新材料产业与商业航天产业高度融合发展,打造长三角商用航天特色材料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