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19日
俞献林:渣里淘“金”逐绿向“新”

 图为俞献林(右)和同事在勘查炉渣情况。

  □ 记者 钱雪梅 文/图
  4月22日清晨,安徽冠华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冠华公司”)厂区内,重型机械低沉的机械运转声在厂区上空回荡,打破了清晨的宁静。选矿分厂车间里,一个身影正俯身于球磨机旁,目光紧盯设备,口中喃喃自语:“数据正常,但轴承温度有0.5℃的波动,得再排查一遍。”
  眼前这位对各项参数“锱铢必较”的人,正是该公司见习生产总监兼选矿分厂厂长俞献林,他个子不高、身材微胖,戴着黑框眼镜。10年前,俞献林来到池州,便一头扎进冶炼渣的世界,与这些旁人眼中的废料“较上了劲”,先后主持和参与20多项技改项目,一步步将冶炼废渣中的含铜量由0.8%降至0.22%,让冠华公司这家民营企业的炉渣选矿水平跻身国内行业先进水平行列。
  抉择:从国企到民企
  只为一个舞台
  1989年,俞献林出生于江西。高考后,俞献林报考江西理工大学矿业工程专业,先后完成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业,系统学习了矿业工程知识。2013年,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他顺利入职甘肃省白银有色集团,捧上了令人羡慕的国企“金饭碗”。
  然而,2016年的一通电话,彻底改变了俞献林的人生轨迹。电话那头,同学热情地向他描绘:“池州是个特别美的城市,生态环境好,离南京、上海很近,发展潜力巨大,而且离你老家不远。那边有家民营企业,冶炼渣选矿尾矿含铜指标一直降不下来,正四处招揽人才,你去了肯定能大显身手!”同学的话,让俞献林心动不已。
  不久后,俞献林来到了同学口中的冠华公司。眼前大量金属未能有效回收的现状,不仅没有让他退缩,反而点燃了他的斗志。“尾矿含铜量高达0.8% ,这意味着每100吨废渣中就有0.8吨铜被白白浪费,当作废渣低价出售。”深入了解公司生产工艺后,俞献林意识到,凭借自己所学,完全可以提升资源利用率。挑战自我、实现价值的渴望,让他毅然辞去国企的稳定工作,孤身一人奔赴池州,一头扎进铜冶炼渣回收攻关的“战场”。“当我站在堆满冶炼渣的厂区,就知道这里就是我施展抱负的舞台,池州这座城市,将见证我的成长。”俞献林回忆道。
  破局:“金点子”点“渣”成金
  “淘”出亿元产值
  冠华公司深耕有色金属冶炼领域,专精于铜、金、银等金属制品的提炼与供应,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将铜精矿冶炼成阳极板。可早期冶炼渣未得到高值化利用。据俞献林介绍,冶炼渣分为转炉渣和熔炼渣,转炉渣含铜相对较高,虽能回收部分铜金属,但尾矿含铜量仍有0.8%;而熔炼渣则直接被低价售卖。
  初到公司,俞献林便下沉车间,开启了优化工艺、降低转炉渣尾矿含铜量的征程。那段时间,他整日泡在车间,通过反复调整实验数据、调试生产设备,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便成功将转炉渣的浮选尾矿含铜量降至0.4%。“ 这意味着每100吨转炉渣中能多回收0.4吨金属铜,每年至少为公司创造500多万元的效益。”俞献林的出色表现,让公司上下对这个年轻小伙刮目相看。
  初战告捷,俞献林并未满足。看着堆积如山的熔炼渣,他又有了新想法:“公司一天产生100吨转炉渣,而熔炼渣多达700多吨,还不好卖,积压严重。要是能从熔炼渣里回收铜等金属,我们就能‘变废为宝’!”凭借此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他大胆向公司提出上马“渣缓冷项目”的“金点子”,并精心编写可行性报告。
  项目启动后,车间成了“战场”。熔炼渣成分复杂,调整选矿参数如“ 走钢丝”,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大部分员工对新项目不熟悉,俞献林先整理出详细的作业细则和操作规程,再逐一对员工进行培训。此后,他带着团队每天在项目建设现场、实验室和生产调试现场来回奔波,一次次现场取样、分析。那段时间,俞献林脑海里全是各种参数和工艺优化方案,实验记录本上记着密密麻麻的数据,宿舍床头堆满技术文献,甚至凌晨三点惊醒,还要摸出手机核对参数和工艺指标。“这三个月,我还以为你和机器结了婚!”看着他如此着迷工作,同事曾打趣地说。
  三个月后,奇迹发生了!俞献林竟然在每一千吨熔炼渣中“淘”出7吨金属铜,转炉渣的尾矿含铜量也从0.4%降至0.25%。这一项目每年可为公司创造近1亿元的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铜冶炼渣的“变废为宝”和绿色循环发展。
  突破:和0.03%“较劲”
  跻身国内渣选行业先进水平行列
  “渣缓冷项目”让公司的尾矿含铜量大幅下降,当同事们还沉浸在满心欢喜中时,俞献林却盯着报表说:“尾矿含铜0.25%还不够,还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带着这样的信念,他再次踏上攻关之路。
  这一次,俞献林对整个铜冶炼炉渣选矿生产工艺进行全流程考查。车间里,机器轰鸣,热浪滚滚,他仔细观察每一个生产环节,不放过任何细节。考查后,他专门编写了选矿工业流程考查报告,提出了中矿分级再磨技术改造思路,并反复实验论证,得到公司的大力支持。随后,他开始磨数据、改参数、调设备、做实验,虽然辛苦却乐此不疲。“俞厂长经常为了做实验废寝忘食,有时候夜里嘱咐我们先回家,他还在继续研究数据、制定第二天的实验方案。跟着他做项目,不仅学到了很多技术,还让我们年轻人学会了什么是责任与坚守。”同事吕琦琪说道。
  “0.22% !成功了!”2019年10月,俞献林举着检测报告在实验室里难掩激动。改造后,尾矿含铜量从0.25%降至0.22%,回收率从83.75%提高到86.28%,一举跃入国内渣选行业先进水平。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突破,却凝结着他和同事们数百个日夜的心血。“别小看这0.03%的降幅,每降低0.01%都像在针尖上跳舞。”俞献林指着生产报表解释,“这不仅是数字的优化,更意味着每年600万元真金白银的效益提升。”而整个改造项目仅投入100多万元,低投入高收益的成果,让冠华公司的技术团队备受鼓舞。
  这项成果很快在行业内引发关注。“我们的技术方案,为全国同行业炉渣选矿降低尾矿技术攻关提供了新路径。”俞献林语气中满是自豪。该项目荣获安徽省职工技术创新竞赛金成果优秀奖,成为池州民营企业技术革新的典型案例。
  入职10年,俞献林先后主持和参与了20多个技改项目,公开发表10篇科技论文,申请10项专利,获得高级工程师和注册安全工程师等职称以及安徽省“江淮英才培养计划杰出项目”创新人才、“池州工匠”等诸多荣誉,还被聘为安徽省高新技术评审专家库成员、池州市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2024年,他成为池州市第九批“322”产业创新团队铜冶炼渣高效回收利用项目带头人。今年,还获得了“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追梦人的脚步从不停歇。创新路上,俞献林又有了新的目标:“每一个技术突破都可能关系到国家资源的高效利用,接下来,我们打算在提升铜指标回收率的基础上,对铜渣选矿尾矿铁回收进行攻关,这是个全国性的技术难题,但有挑战才有动力。池州重视人才,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科研环境也很好。我希望能有更多人才加入我们团队,一起攻克难题,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