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20日
池州港许功成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3年来,取得创新成果21项,成果转化应用19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8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400余万元 ——
许功成:“功”到自然成
  □ 记者 盛文鹏
  5月13日下午,池州港江口港区,江面上汽笛声声,百舸争流。在池州港远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智慧港口指挥中心,公司安全环保副总监、营运管理部部长许功成正通过云平台实时了解港口运营情况,不时发出指令,指挥散货在水陆之间快装快卸、无缝对接。
  自1995年12月参加工作以来,许功成就一直奋战在码头生产一线。他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忘我的敬业精神,为港口生产流程优化和提质增效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荣获“市直优秀共产党员”“市直争先创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2年荣获“安徽省劳动模范”称号。
  生产调度和安全环保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命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许功成深知责任重于泰山。他视公司发展为己任,任务繁忙的时候,主动请缨,开启“白+黑”工作模式,深入作业现场巡查,确保每一次装卸、每一道工序不出问题。
  多年的工作经验,让许功成练就了过硬的生产管理本领,对装卸生产全流程工艺、生产关键指标、堆场库存管理等细节烂熟于心。他手机24小时开机,即便下班在家也随时通过手机和网络远程关注生产一线,了解作业进度和动态。针对存在的问题,想对策,出主意,及时消除影响作业效率和安全环保的因素,保障港口货物装卸安全。在港口生产安排上,他是科学调度的指令长。“过去,我们的信息只局限于港口范围,看不见下游的需求和上游的资源情况,船等货、生产计划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生产运营效率比较低。”许功成说,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必须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2023年,长江港口散杂货数智化供应链云平台应运而生,该平台建成后,区域企业综合物流成本降低32% ,综合运输效率提升44% 。
  为充分发挥劳模、工匠人才示范引领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022年,池州港成立了许功成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现有骨干成员8人,下设实用新型攻关小组、安环QC攻关小组、提质增效攻关小组,以绿色安全项目为主要研发目标。
  “ 生产现场就是创新攻关的主战场,问题导向就是创新攻关的主方向。”许功成认真梳理企业在安全生产、绿色港口建设中碰到的难点和痛点问题,把它们作为工作室研发攻关的重点。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先后承担了公司“环保型散货作业工艺研究”“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喷淋系统的研发”“干散货码头环保提升的关键技术研究”3个Ⅰ类科技项目。经过大家共同研讨、攻关,并根据实际需求,将“装船机伸缩臂回程料接收与处理研究”“装船机溜桶抑尘研究”“皮带纠偏技术研究”等18个Ⅱ 类研发项目实现成果转化。
  “ 散货回程料处理率达90%,极大地节约了人工成本;皮带纠偏技术的应用,彻底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皮带跑偏问题,皮带使用周期普遍延长50%以上……”公司副总经理傅学军说,如今,在许功成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带动下,“抓创新、争一流”在港口蔚然成风。
  据统计,许功成先后主持或参与各类创新课题项目52项,取得创新成果21项,成果转化应用19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400余万元。该工作室2024年被授予“池州市劳模创新工作室”。截至目前,工作室累计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8项,另有2项成果正在专利申报中。
  在传帮带方面,许功成同样不遗余力。作为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他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员工,用自身的经历激励员工,用劳模精神引领员工。3年来,工作室开展技能培训72场,累计培训学员近900人次,共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18人次、创新型人才16人次。工作室成员多次获得技术创新奖,龚麒荣获“省港航集团第二届劳动模范”称号,陈雷荣获“省港口运营集团先进个人”称号。
  近年来,池州港远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港口运营效率大幅提升,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多项经济技术指标连续多年位于长江港口前列,成为安徽省现代物流行业“亩均效益领跑者”,吞吐量规模连续6年位居安徽省公用港口企业前列。许功成和新一代港口人,正用智慧和汗水谱写池州港口高质量建设发展的新篇章。
  “ 其实,就是心里有那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扎根生产一线,一干就是30年,许功成沉浸其中,乐此不疲。从智慧港口指挥中心回到工作室,打开电脑,许功成又投入到项目攻关工作中。眼下,他正带领团队研发自动化、智能化项目,推动生产计划与流程选择由人工向智能转变,进一步提升港口智慧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