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01日
时雨时晴黄梅天
周六清晨,沿河岸快走,天色晴朗,无一丝下雨征兆,大约走了六公里的路,到家,天就慢慢黑下来。不一会,外面世界便模糊一片,细密的雨点不疾不徐地在窗外飘打。站立窗前,凝视这场梅雨,任由它载着缕缕思绪翻飞。
面对多情的梅雨,北宋词人贺铸“愁”上眉头:“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南宋诗人赵师秀却安“闲”自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宋代两位文人的一词一诗,不仅反映了梅雨季节的闷、湿带来的身体不适和心理的不爽,也抒发了濡湿的愁与湿润的闲。
卧于江南一个小山村,我从小就领教过梅雨的执着与缠绵。起于夏季的梅雨,短则二十多天、长达一个多月,总饱含一种持之以恒的强大毅力,不分昼夜、断断续续、不知疲倦地在窗外上场、下场,不停地洗刷山村,给生产生活于此的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梅雨极像耐哭又顽皮的孩子,说来就来,无征兆,有时一疯起来淅淅沥沥就下个五六天,甚至一个多星期,不间断、不停歇。住在平房或楼底层,地板总是渗出水珠,衣潮湿难干,穿在身上黏黏的,令人难受。有时墙壁湿过半截,橱柜霉气扑鼻,待在家里惆怅不已。出门忘带雨具,总免不了沐浴一场甚至数场不期而遇的梅雨,浑身上下被其“亲吻”,湿湿的、黏黏的,便徒增莫名之烦恼。故而,老乡们最烦多情的黄梅天。长大后深知“ 天公难作美”,雨下猛了就成灾,下少或不下,便成“火梅”,庄稼难生长,环境易污染,同样叫人难受。
可是,面对无法逃避的黄梅天,有人却能领略其美、感悟其丰富的内蕴。唐太宗李世民的“梅雨洒芳田……花沾色更鲜”,让人在烦恼的天气里平添了几分生动,生发出一种热烈的情怀。“诗圣”杜甫的“四月熟黄梅……竟日蛟龙喜”,意境壮阔,美不胜收,实乃壮美与纤丽互见、宏观与微观俱陈,毫无“愁苦”之意。南宋诗人陆游的“梅雨初收景气新,太平阡陌乐闲身”,同样洗涤着江南人残余的梅雨气息。
诚然,梅雨不合适亲身“享受”,却可用耳和心去感受。推窗观梅雨,便能体会到她的执着、多情与浪漫。雨丝飘飞,窗前公园的花草和树木确实“景气一新”,玉兰的叶片更加浓绿、含情脉脉、动人心魄,清亮的香樟树叶经梅雨时不时“淋浴”,时刻充满生机,恰似一幅五彩斑斓的重彩油画,令人心情舒畅;那些一丝丝、一簇簇五颜六色的花草,经梅雨漂洗,映衬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散发的芳香,微风一吹,便徐徐送入人的心田,荡涤人们心头的尘埃和杂念。
认真听梅雨,便觉意味无穷,濛濛春雨,宛如“细声巧作蝇触纸”,易被外界声响覆盖;“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秋雨,会让整个世界哗哗一片,没了情趣;雨流如注、肆意在窗外疯狂的暴雨,伴随电闪雷鸣,如同五岳崩塌,令人恐惧。梅雨则不同,有时无声,有时淅淅沥沥,有时来几下“噼里啪啦”,不同心境欣赏不同的梅雨律动,顿感这是一种无所谓远近和隐显的心灵牵挂,唐诗里的“梅雨”风力飘逸、宋词中的“ 梅雨”深沉缱绻,梅雨仿佛就是一曲天籁之音尚未终弦,令生命鲜活律动。
文人墨客窗外的梅雨别有一番滋味和情趣在心头,令人着迷,这不仅是一个视角的诗化、一种眼光的睿智,更是诗人借形象的虚拟隐晦地传递对大千世界的冷眼旁观。我从讨厌梅雨到接纳梅雨并欣赏之,恰是一种人生的成熟:世间任何事物都具两面性,换个角度看,也许就是风景。
面对多情的梅雨,北宋词人贺铸“愁”上眉头:“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南宋诗人赵师秀却安“闲”自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宋代两位文人的一词一诗,不仅反映了梅雨季节的闷、湿带来的身体不适和心理的不爽,也抒发了濡湿的愁与湿润的闲。
卧于江南一个小山村,我从小就领教过梅雨的执着与缠绵。起于夏季的梅雨,短则二十多天、长达一个多月,总饱含一种持之以恒的强大毅力,不分昼夜、断断续续、不知疲倦地在窗外上场、下场,不停地洗刷山村,给生产生活于此的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梅雨极像耐哭又顽皮的孩子,说来就来,无征兆,有时一疯起来淅淅沥沥就下个五六天,甚至一个多星期,不间断、不停歇。住在平房或楼底层,地板总是渗出水珠,衣潮湿难干,穿在身上黏黏的,令人难受。有时墙壁湿过半截,橱柜霉气扑鼻,待在家里惆怅不已。出门忘带雨具,总免不了沐浴一场甚至数场不期而遇的梅雨,浑身上下被其“亲吻”,湿湿的、黏黏的,便徒增莫名之烦恼。故而,老乡们最烦多情的黄梅天。长大后深知“ 天公难作美”,雨下猛了就成灾,下少或不下,便成“火梅”,庄稼难生长,环境易污染,同样叫人难受。
可是,面对无法逃避的黄梅天,有人却能领略其美、感悟其丰富的内蕴。唐太宗李世民的“梅雨洒芳田……花沾色更鲜”,让人在烦恼的天气里平添了几分生动,生发出一种热烈的情怀。“诗圣”杜甫的“四月熟黄梅……竟日蛟龙喜”,意境壮阔,美不胜收,实乃壮美与纤丽互见、宏观与微观俱陈,毫无“愁苦”之意。南宋诗人陆游的“梅雨初收景气新,太平阡陌乐闲身”,同样洗涤着江南人残余的梅雨气息。
诚然,梅雨不合适亲身“享受”,却可用耳和心去感受。推窗观梅雨,便能体会到她的执着、多情与浪漫。雨丝飘飞,窗前公园的花草和树木确实“景气一新”,玉兰的叶片更加浓绿、含情脉脉、动人心魄,清亮的香樟树叶经梅雨时不时“淋浴”,时刻充满生机,恰似一幅五彩斑斓的重彩油画,令人心情舒畅;那些一丝丝、一簇簇五颜六色的花草,经梅雨漂洗,映衬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散发的芳香,微风一吹,便徐徐送入人的心田,荡涤人们心头的尘埃和杂念。
认真听梅雨,便觉意味无穷,濛濛春雨,宛如“细声巧作蝇触纸”,易被外界声响覆盖;“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秋雨,会让整个世界哗哗一片,没了情趣;雨流如注、肆意在窗外疯狂的暴雨,伴随电闪雷鸣,如同五岳崩塌,令人恐惧。梅雨则不同,有时无声,有时淅淅沥沥,有时来几下“噼里啪啦”,不同心境欣赏不同的梅雨律动,顿感这是一种无所谓远近和隐显的心灵牵挂,唐诗里的“梅雨”风力飘逸、宋词中的“ 梅雨”深沉缱绻,梅雨仿佛就是一曲天籁之音尚未终弦,令生命鲜活律动。
文人墨客窗外的梅雨别有一番滋味和情趣在心头,令人着迷,这不仅是一个视角的诗化、一种眼光的睿智,更是诗人借形象的虚拟隐晦地传递对大千世界的冷眼旁观。我从讨厌梅雨到接纳梅雨并欣赏之,恰是一种人生的成熟:世间任何事物都具两面性,换个角度看,也许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