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07日
陶有祥:让村民“家住景区里,钱从门口赚”
□ 记者 徐婷
6月30日清晨,薄雾尚未散尽,贵池区墩上街道罗城村游客接待中心建设工地一派忙碌景象。主体结构已经完工,工人们正忙着进行墙体砌筑。56岁的村党委书记陶有祥穿梭其间,仔细查看着每一个细节。
“ 原来我们只有一个临时游客服务窗口,服务能力有限。”陶有祥回忆起过去的情景,语气中带着些许感慨。“这个新建的接待中心完全不同,可以同时接待100多位游客咨询。预计9月正式投入使用,届时游客们可以在宽敞明亮的大厅里,一站式享受景区导览、住宿预订等各项服务。”
作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城民歌的发源地,罗城村今年1月获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这个游客接待中心正是为提升景区服务水平而建。自1月份动工以来,陶有祥每天都会到施工现场转一转,清晨巡检早已成为习惯,施工中但凡遇到需要协调的问题,他总会第一时间牵头解决。他常说:“这不仅是一个接待中心,更是罗城向外界敞开的一扇门。”
漫步罗城村,溪水清澈见底,古桥、古民居在绿树掩映下错落有致,文化广场上常有游客举着相机驻足拍照。很难想象,2017年以前,这里曾面临诸多发展难题——村里居住人口以老人为主,年轻人外出务工后便不愿返乡,加之基础设施落后,外来游客进不来,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集体经济薄弱。
1995年,陶有祥回到家乡罗城村任文书,2008年当选村委会主任,2021年担任村党委书记,在这片土地上,他深耕了30年。在陶有祥心里,始终憋着一股劲:“一定要改变家乡的面貌。”村两委班子经过反复调研,最终确定依托本村的自然风光和“罗城民歌”这一省级非遗,发展文旅产业,实现村民“家住景区里,钱从门口赚”的目标。
2017年,罗城村成功引进安徽罗城民歌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计划通过建设田园综合体项目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可土地流转成了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土地流转了,我们靠什么生活?”村民王玉贵的疑问,道出了当时多数村民的心声。陶有祥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白天找不到人就晚上登门,一次沟通不透彻就再来第二次。他还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一遍遍算经济账:“土地流转后,不仅能拿到租金,还能就近务工,收入比自己种地更稳定。”那段时间,他的嗓子总是沙哑的,鞋面上也沾满了泥土。最终,全村成功流转1300多亩土地,为项目落地铺平了道路。
随后,罗城村结合“一村一品”及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建成千亩梨园、百亩橘园及150余亩观光花海基地,形成了四季有花的景致。同时,村里推出真人CS、果园采摘、石壁岩画探秘、学生劳动实习基地等沉浸式体验项目,让这个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游客打卡地”。
“ 文旅融合,最吸引人的是它独有的风貌,最关键的优势就在于那份‘人无我有’的价值。”陶有祥常常这样对村干部们说。在他的推动下,罗城村将省级非遗“罗城民歌”这张文化名片越擦越亮:民歌传习基地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把手教年轻人传唱乡音;每年举办的艺术节、“村晚”上,原生态的民歌表演总能赢得游客阵阵掌声。
“农文旅”深度融合让罗城村收获满满,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超4万人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93万元。今年上半年,游客量已突破3万人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55万元。村民王玉贵现在不仅每年有土地流转收入,还在村里当了保洁员。“一年能挣2万多元,比以前种地强多了。”他笑着说,“当初担心没了土地没活路,现在看来完全是多余的。”2022年在村里率先开起农家乐的村民姜国强,提起收入也很满足:“每逢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五一、端午时一天能接待两三百人,一年下来挣3万多元不成问题。”
看着村里的变化,陶有祥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2024年,他荣获“安徽省优秀村支书”称号,可他总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全村人一起干出来的。”对于罗城村的未来,陶有祥胸有成竹。“借着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的东风,我们正规划建设无动力儿童乐园、精品民宿等项目,持续通过招商引资丰富村里业态、增添特色旅游项目。我相信只要把文化旅游产业做深做透,罗城村定能一步步实现‘村庄更美、村民更富、产业更强’的愿景。”
6月30日清晨,薄雾尚未散尽,贵池区墩上街道罗城村游客接待中心建设工地一派忙碌景象。主体结构已经完工,工人们正忙着进行墙体砌筑。56岁的村党委书记陶有祥穿梭其间,仔细查看着每一个细节。
“ 原来我们只有一个临时游客服务窗口,服务能力有限。”陶有祥回忆起过去的情景,语气中带着些许感慨。“这个新建的接待中心完全不同,可以同时接待100多位游客咨询。预计9月正式投入使用,届时游客们可以在宽敞明亮的大厅里,一站式享受景区导览、住宿预订等各项服务。”
作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城民歌的发源地,罗城村今年1月获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这个游客接待中心正是为提升景区服务水平而建。自1月份动工以来,陶有祥每天都会到施工现场转一转,清晨巡检早已成为习惯,施工中但凡遇到需要协调的问题,他总会第一时间牵头解决。他常说:“这不仅是一个接待中心,更是罗城向外界敞开的一扇门。”
漫步罗城村,溪水清澈见底,古桥、古民居在绿树掩映下错落有致,文化广场上常有游客举着相机驻足拍照。很难想象,2017年以前,这里曾面临诸多发展难题——村里居住人口以老人为主,年轻人外出务工后便不愿返乡,加之基础设施落后,外来游客进不来,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集体经济薄弱。
1995年,陶有祥回到家乡罗城村任文书,2008年当选村委会主任,2021年担任村党委书记,在这片土地上,他深耕了30年。在陶有祥心里,始终憋着一股劲:“一定要改变家乡的面貌。”村两委班子经过反复调研,最终确定依托本村的自然风光和“罗城民歌”这一省级非遗,发展文旅产业,实现村民“家住景区里,钱从门口赚”的目标。
2017年,罗城村成功引进安徽罗城民歌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计划通过建设田园综合体项目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可土地流转成了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土地流转了,我们靠什么生活?”村民王玉贵的疑问,道出了当时多数村民的心声。陶有祥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白天找不到人就晚上登门,一次沟通不透彻就再来第二次。他还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一遍遍算经济账:“土地流转后,不仅能拿到租金,还能就近务工,收入比自己种地更稳定。”那段时间,他的嗓子总是沙哑的,鞋面上也沾满了泥土。最终,全村成功流转1300多亩土地,为项目落地铺平了道路。
随后,罗城村结合“一村一品”及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建成千亩梨园、百亩橘园及150余亩观光花海基地,形成了四季有花的景致。同时,村里推出真人CS、果园采摘、石壁岩画探秘、学生劳动实习基地等沉浸式体验项目,让这个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游客打卡地”。
“ 文旅融合,最吸引人的是它独有的风貌,最关键的优势就在于那份‘人无我有’的价值。”陶有祥常常这样对村干部们说。在他的推动下,罗城村将省级非遗“罗城民歌”这张文化名片越擦越亮:民歌传习基地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把手教年轻人传唱乡音;每年举办的艺术节、“村晚”上,原生态的民歌表演总能赢得游客阵阵掌声。
“农文旅”深度融合让罗城村收获满满,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超4万人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93万元。今年上半年,游客量已突破3万人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55万元。村民王玉贵现在不仅每年有土地流转收入,还在村里当了保洁员。“一年能挣2万多元,比以前种地强多了。”他笑着说,“当初担心没了土地没活路,现在看来完全是多余的。”2022年在村里率先开起农家乐的村民姜国强,提起收入也很满足:“每逢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五一、端午时一天能接待两三百人,一年下来挣3万多元不成问题。”
看着村里的变化,陶有祥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2024年,他荣获“安徽省优秀村支书”称号,可他总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全村人一起干出来的。”对于罗城村的未来,陶有祥胸有成竹。“借着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的东风,我们正规划建设无动力儿童乐园、精品民宿等项目,持续通过招商引资丰富村里业态、增添特色旅游项目。我相信只要把文化旅游产业做深做透,罗城村定能一步步实现‘村庄更美、村民更富、产业更强’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