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08日
青阳农民画描绘“检察蓝”
  □ 记者 钱雪梅
  “第一次用农民画讲检察故事!这几幅作品画了近一个月,能被最高检采用,感到特别自豪!”7月1日,当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刊登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微信公众号“七一”特辑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沈杨林备受鼓舞。
  色彩浓烈、乡土气息醇厚的青阳农民画,如何与庄严的“检察蓝”碰撞出火花?这个创意源于一次走访。今年6月初,青阳县检察院检察官就非遗保护工作走访沈杨林工作室。了解检察机关在推动非遗发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上的积极作为后,沈杨林萌生了用农民画这一接地气的艺术形式,让老百姓更直观了解检察工作的想法,并得到了检察官的大力支持。
  沈杨林随即选取青阳县检察院办理的一起职务侵占典型案件作为创作蓝本。为了精准呈现,他做足了功课:向检察官请教法律名词,实地走访检察院办公、审讯环境,研究庭审视频把握现场氛围……最终,他提炼出案件办理的七个关键场景,创作了七幅系列画作。
  这组作品以明快色彩和流畅线条,生动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检察办案故事:从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引导侦查、抽丝剥茧锁定关键线索,到现场释法说理促成嫌疑人主动退赃;从检察官组织企业员工观摩庭审到检察长带队走访企业开展普法宣传,直观展现了检察机关高效履职、护航发展的实践。
  “非遗与法治的融合绝非简单拼接,而是一种‘双向奔赴’”。青阳县检察院副检察长汤骏表示,“一方面,检察机关可以用法治之力护航非遗更好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这种极具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可以让检察故事以群众喜闻乐见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作品直观易懂、‘接地气’,是开展普法的好载体。”
  目前,青阳县检察院已将画作陈列于检察服务大厅,作为检察开放日的重要普法载体。同时,市检察院也将此组画作融入法治化营商环境普法专题——“检小助”微课堂内容,通过课程录制推进网络普法,让农民画中的检察故事、法律知识传播得更广、更远、更深入。
  市县两级检察院计划以这组画作为蓝本制作普法绘本和公益海报,并邀请更多非遗艺术家参加检察开放日活动,观摩模拟法庭,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取创作素材,让法治精神借助文化之力更自然、更持久地浸润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