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08日
翰墨丹青承古韵 歌舞傩戏谱新声

池州市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成果专项展演活动在池州职业技术学校举办。
□ 记者 唐馥娴
近日,以“赓续中华文脉 弘扬徽风皖韵”为主题的池州市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成果专项展演活动在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术会议中心成功举行。50幅书画作品同堂展示,15个动态节目轮番登场,40余所学校以“静展+动演”模式,呈现了一场可赏、可学的沉浸式文化盛宴。这场展演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我市各校深耕传统文化教育的缩影。据不完全统计,本次展演线上线下累计吸引近2万人次观看,充分展现了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高度关注。
文韵流芳: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展示
展演现场,步入展厅,贵池区城西小学陆鑫雨同学的书法作品《书谱节临》,笔法严谨,结构匀称,展现出扎实的书法功底。据悉,该校从2000年就开始将书法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每周二下午固定课时全员练字, 25年来从未间断。这种坚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书写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展厅另一侧,石台县第二中学李雨函同学的绘画作品《秋浦渔歌》以清新笔触展现了池州山水之美。该校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成立书画社团,开设国画、水彩、彩绘、硬笔书法等课程。通过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教学,学校以书画为媒介,引导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深化对家乡文化的认同,让他们在笔墨丹青间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展厅东侧,东至县敬慈小学林子乔同学的《江南水乡》静静陈列,以清新淡雅的色调,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温婉韵味。作为城区小学,该校将剪纸、吟诵等非遗项目引入课后服务,今年还邀请剪纸传承人郭素雯进校指导,让传统技艺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进课堂。
演出现场,随着一阵激昂的锣鼓声,贵池区实验小学的《狮舞鼓鸣》拉开了表演序幕。小演员们身着鲜艳的狮服,在舞台上腾挪跳跃,将瑞狮的威武与孩童的灵动完美结合,赢得现场阵阵掌声。这个节目凝聚了指导老师陶蕾、孙传友数月的心血,从基本功训练到动作编排,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
石台县七里中心学校的《精忠报国》鼓舞节目中,小演员们手持鼓槌,动作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鼓点仿佛穿越时空,诉说着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指导老师查富荣、储新华介绍:“通过这个节目的排练,不仅教会了孩子们武术动作,还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背后的家国情怀。”
池州工业学校带来的舞蹈《东至姑娘》则展现了完全不同的风格。编导鲁寒芳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为了编排这个节目,我们专门带学生走访了东至县的华龙洞遗址等文化景点,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舞台上,学生们以柔美的舞姿演绎穿越之旅,见证了东至的历史变迁,“东至姑娘”的服饰、动作都融入了浓郁的地方特色。鲁老师补充道:“我们希望通过舞蹈这种形式,让学生们不仅学会动作,更能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非遗项目的创新传承成为本次展演的一大亮点。贵池区墩上中心学校表演的罗城民歌《山歌本是古人留》巧妙地将传统唱腔与现代舞美相融合,既保留了非遗项目的原汁原味,又赋予了它新的时代气息。作为罗城民歌特色学校,该校不仅开发了校本课程《罗城民歌》,还常年开展“罗城民歌进校园”活动,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来校教学。这种专业化的传承模式,确保了非遗项目在校园中的生命力。
这些展演节目、作品的背后,是各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价值理念深入且系统地融入日常教学的扎实实践。
课程深耕: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路径
精彩的展演背后,是各校构建的系统化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池州工业学校将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特色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校长邹传友介绍:“我们学校虽然是一所职业高中,但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已经引进了白笏章氏吟诵、五猖太平灯、文南词这三个非遗项目。”该校的艺术教研组组长鲁寒芳补充道:“ 每周四下午,我们都会开设非遗课程,面向全校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生。章氏吟诵是我们长期开设的特色课程,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白笏章氏吟诵’传承人、燕泥书屋第五代山长、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章灵泓亲自授课。”
值得一提的是,池州工业学校还与东至县文旅局合作,编写了《东至县景区导游实务小本教材》,将地方非遗文化融入职业教育课程。邹传友表示:“这种合作模式,既丰富了学校的教育内容,也为地方文旅产业发展培养了专业人才。”
石台县实验小学则在“戏曲+民歌”双轨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该校专职音乐教师陈肖肖负责的合唱团经常在各类比赛中获奖,但她更引以为傲的是学校的戏曲教育成果。“我们特别聘请了石台县文化艺术中心主任、政协委员、戏剧协会副主席章琼老师来校授课,”陈肖肖介绍,“在课后服务时段,章琼老师及专业黄梅戏演员们会带领戏曲社团的学生们进行系统的训练,从呼吸、咬字到唱念,从站姿、台步到身段动作,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戏曲素养。”
此外,青阳县实验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同样特色鲜明。该校学生发展部主任章丽娟介绍,学校通过课后服务社团系统推进美育教育,设有书法、农民画、九华民歌等多个传统文化社团,并专门设立非遗教室。“我们定期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授课,比如指导学生制作农民画手提袋、马勺脸谱等。”章丽娟说。在近期举办的“六一”儿童节活动中,该校各年级学生分别展示了云肩设计、戏曲头饰制作、手绘团扇等传统手工艺作品,形成了“年级有特色,班班有作品”的生动局面。
创新实践: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转型
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实践方面,各校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贵池区墩上中心学校茅坦小学与傩戏协会构建了“校会协同”机制,每周课后服务特定时段,常态化开设“傩艺薪传”非遗课程。通过“双向招募机制”,该校累计吸引近百名“小小傩艺传承人”投身傩艺传承。学生们经常去傩戏协会展馆学习,表演的傩戏高跷马节目《花关索》被录制成视频广泛传播。
石台县实验小学则尝试将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相结合。陈肖肖介绍:“在教授戏曲时,我们会播放经典的戏曲视频让学生观看学习;在民歌教学中,我们会利用音频资料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区的民歌风格。”这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
池州工业学校在评价体系上也进行了创新。鲁寒芳说:“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更重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创意和合作精神。”该校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多种形式,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成长进步。
传承延续:让文化传承扎根校园
展演虽然落幕,但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仍在继续。市教育和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育人导向+地方特色”的贯通培养模式,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中生根发芽。
邹传友透露池州工业学校的下一步计划:“我们准备对社团进行精细化管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同时计划建设非遗展厅,打造学校的文化品牌。”鲁寒芳则希望带领学生到五猖灯发源地等地采风,“让学生们在实地考察中,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
石台县实验小学的陈肖肖老师对未来充满期待:“我们计划引入更多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利用AI技术进行唱腔指导,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从贵池区城西小学的“墨香育人”到墩上中心学校的“傩艺薪传”,从石台县实验小学的“曲韵流芳”到池州工业学校的“非遗匠心”……我市各校正以多元路径探索文化传承,让徽风皖韵在新时代校园中生生不息。这场展演,不仅是一台节目、一次展览,更是一份关于文化根脉如何薪火相传的池州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