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5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09日
花式暑期托管 有新意更有心意
□ 胡欣红

  7月6日,家长带着孩子在位于浙江省玉环市的玉环博物馆参观游览。

  7月7日,小学员们在上海黄浦区老西门街道的爱心暑托班练习少年连环拳。


  7月7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白沙河湿地,中国海洋大学的学生(左)准备放归救助的红隼。


  7月6日,孩子们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学习架子鼓。 新华社 发

  暑假托管是一个困扰众多家长的难题。家长既希望托管服务触手可及、成本可控,又期待内容丰富、兼顾教育与成长,传统托管模式难以同时满足“便捷、价低、质优”的多重诉求。
  “职工通过参加社区治理等志愿服务累积积分,其子女可以优先获得寒暑假免费托管资格。”近日,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总工会干
  部张洁介绍,新区总工会今年实施的“互助
  式”托管新模式,不仅解决了职工子女寒暑假托管难题,还激发了职工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热情。浙江各地“花式”暑托班,同样颇具新意和智慧。嘉兴有“童心益嘉·暑假帮帮团”,金华武义有“15分钟公益托管圈”,杭州余杭有返家大学生开设的主题托管讲堂… …
  今年涌现的诸多新式暑托班,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创新服务机制,实现了从政府或学校“单打独斗”向社会多方“抱团取暖”的转变,为破解“家庭送托难”与“机构收托难”提供了可行方案,让人眼前一亮。
  一是“近”。例如武义的“15分钟公益托管圈”,既降低了家长接送成本,又解决了机构场地租赁的高成本问题,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二是“活”。如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互助式托管”,构建了一个多元化师资库,除了职工家长、退休教师、大学生志愿者之外,“大娃带小娃”互助小组更让很多孩子成为“小老师”,挖掘了学生群体的自我管理潜能。
  三是“暖”。无论“暑假帮帮团”,还是返家大学生托管讲堂,都透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和公益色彩,体现了社会对少儿的关爱。
  形形色色的花式托管,有“新意”也有心意。不仅为职工子女提供了优质的暑期选择,更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公共服务创新路径,为各地破解暑期托管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