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南山:从山乡农民到开国将军的烽火人生

字数:2,144 2025年07月09日
   开栏语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即日起,本报开设“‘档’说红色血脉”专栏,推出系列报道,与广大读者一同在档案中,探寻池州大地上的烽火印记,追溯深植于此的红色血脉。
  □ 记者 陈淑芬
  在东至县档案馆特色典藏室里,保存着开国将军倪南山的11件实物档案。其中,4枚熠熠生辉的勋章尤为醒目— —镌刻着烽火岁月的荣光,讲诉着这位山乡农民成长为开国将军的传奇人生。
  “你看,这枚中间嵌有大红星的是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对将军卓越贡献的最高褒奖;旁边的三级八一勋章以金边红星内嵌‘八一’字样,是对将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重要贡献的嘉奖;八角形的这枚是二级独立自由勋章,象征着将军在抗战时期抵御外敌的不屈信念;还有这枚由红星和天安门组成的二级解放勋章,代表了将军为民族解放坚守敌后的功绩。”东至县档案馆科技信息室主任檀琳东戴着手套轻抚一枚枚勋章,眼中满是敬意,“4枚勋章,从不同历史时期‘走来’,串联起将军革命、战斗、坎坷而又奉献的一生。”
  1911年,倪南山出生在安徽省潜山县彭家河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两岁时随父母迁居秋浦县高山乡太平村(今东至县洋湖镇北山村),全家依靠开荒种地维生。1934年,为摆脱土匪的欺压与威胁,倪南山独自在贵(池)、秋(浦)、东(流)的崇山峻岭间拉起队伍、竖起红旗,为穷苦乡亲探寻出路。1935年4月,经中共九都支部书记黄炳炎介绍,倪南山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中秋,中共江南特委领导秋浦高山地区农民武装暴动(史称中秋暴动),江南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倪南山当选肃反委员会主席,从此走上一条崭新的人生道路。由于他思维敏捷、作战勇猛,常常能结合敌情提出合理作战方案,部队常打胜仗,红色革命根据地范围迅速扩大。
  1936年,因叛徒告密,高山保卫战失利,倪南山率队向皖赣边区转移。途经婺源时遭敌军突袭,兄长倪家信牺牲,他的左膀也不幸中弹,于暴雨中与部队失散,身心俱疲的他躲进芭茅丛,直到傍晚才挣扎着起身。深夜,他敲开山坳里一户人家的门,屋里的大娘收留了重伤的他。
  伤愈后,倪南山即刻投身地方工作。谁料又遇叛徒作祟,两次将他推入绝境,可他凭借果敢与机敏,硬是死里逃生。“ 倪南山浑身是胆,深山老林就是他的‘ 家’。”78岁的中共九都支部纪念馆红色文化讲解员洪留铭说。“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实行残酷的“移民并村”“五户连坐”政策,并布下了层层封锁线。倪南山奉命留下坚持休(宁)婺(源)地区的斗争,眼看着身边的同志不断牺牲,他化悲愤为力量,暗自发誓,无论今后遭遇什么样的苦难都要坚持下来。“就这样,他带着6名战士在深山密林中以野菜充饥,与敌人周旋数月,直至顺利和婺源西北的一支游击队会合。”洪留铭介绍。
  1937年7月,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皖浙赣边区红军被整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三营,倪南山也被调往新四军军部教导营第一连,奔赴抗日战场。此后,他先后任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二支队政治部宣传队长、新四军军法处典狱长,参加过讨李(长江)战役、栗阴西塔山战役、曹甸战役、黄桥战役等多场著名战役。 (下转2版)  (上接1版)“尤其值得铭记的是1943年初的反日伪军‘清乡’斗争。”檀琳东介绍,面对日伪军妄图通过“清乡”彻底消灭抗日力量的阴谋,时任苏中军区短枪大队长兼政委的倪南山,率领短枪队协同当地民兵,与主力部队紧密配合,在敌人的“清乡”指挥中心南通城展开了长达9个多月的艰苦战斗:3次潜入东门、2次突袭南门,一举端掉敌警察所;奇袭西门,直捣敌宪兵大队长住所;在南通、白蒲等据点累计抓捕百余名敌特工人员,严惩罪魁祸首,为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倪南山奉命重返皖南开展游击战争。1947年,担任皖浙赣支队参谋长的他,率部队深入皖、赣、浙边界,一边侦察地形、摸清敌情,一边扎根群众、发展党员。面对寒冬雨雪、敌人“清剿”的双重压力,倪南山以顽强的意志带领队伍坚守阵地,烧毁碉堡、处决顽固分子。后升任皖浙赣大工委委员兼支队支队长,统筹区域革命力量。1949年4月,倪南山积极响应“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率部配合主力部队,参与解放休宁、屯溪等重要战役,最终在屯溪与解放军胜利会师,为皖南解放事业画上圆满句号。
  硝烟散尽,倪南山对家国的赤诚却愈发炽热。北山村党支部书记刘承向记者讲述,1955年,倪南山被授予少将军衔。新中国成立后,倪南山曾两次重返故里。1951年秋,他徒步80余里山路回到家乡,逐户探望革命家属,将满腔眷恋化作殷切嘱托:“坚定不移跟共产党走,把家乡建设好!”
  “这些故事,大多是从村里老人的口述中整理出来的。第二次回乡是在1969年10月,那会儿我上小学,还在村头列队欢迎了呢。”刘承说,当时大队会议室里挤满乡亲,“司令回来了,南山回来了”的呼喊声不断。“年近花甲的将军带着妻儿走村串户,叮嘱‘修好水利、发展机耕’。”回到南昌后,他还自费为家乡购买了拖拉机、旋耕机、抽水机。
  1989年,78岁的倪南山在南昌溘然长逝,遵照遗嘱,他的骨灰归葬东至烈士陵园。送葬那日,白发苍苍的老战士们互相搀扶着,从各地赶来;当地百姓自发聚集,组成送别队伍。
  如今,红色讲堂里,孩童们聆听他的战斗故事,眼中闪烁着崇拜光芒;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年轻干部以他为榜样,在田间地头扛起建设重担。正如洋湖镇党委委员宋璨所言:“将军‘从山乡走出、献身革命’的精神始终鼓舞我们在新时代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