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10日
文化润泽沃土 艺术绽放芳华

第三届“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研学主题暨2025年安徽省“四季村歌”特色展演活动。

4月5日石台花海音乐会。

5月1日在青阳县陵阳镇天下粮仓景区开展“百场黄梅唱响百家景区”演出。

5月28日“大美九华 文化之旅”夜游非遗展演。
漫步在池州大地,平天湖畔的文化广场歌舞蹁跹,校园课堂的艺术熏陶浸润心灵,图书馆内的文化沙龙智慧碰撞……处处涌动着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生机。近年来,我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以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为突破口,推动群众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让文化之花开遍城乡每个角落,为乡村振兴和城市发展注入持久文化动能。
文化惠民遍地开花 城乡共赏艺术盛宴
6月20日,在贵池区傩仙镇景区,一场传统与时尚交融、光影与自然辉映、古朴与现代共舞的夜游画卷正徐徐铺开。当天,2025年安徽省“四季村歌”特色展演活动在贵池区傩仙镇景区举办。本次展演以“唱村歌游安徽——我的家乡我的歌”为主题,通过“舞台+行进式”的演出形式,围绕“夜市K歌青春季”场景,将文艺演出、民俗表演、夜游演艺、展示展销融入傩仙镇的街巷。漫步景区,移步换景,一步一曲,吸引现场1000余名居民、游客参与。
这样的文化盛景在池州已成常态。全市持续深化文化惠民工程,打造“六进”活动品牌(进景区、进社区、进街区、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大愿文化园里,池州傩戏经典选段让游客领略戏曲魅力;宝赛村文化广场上,黄梅戏《女驸马》赢得满堂喝彩;钱溪社区内,非遗剪纸工作坊吸引老少居民共剪岁月风华。据统计,今年全市已开展惠民演出600余场,通过“线下演出+线上直播”惠及群众150万人次,让文化惠民的声音传遍城乡。
乡村春晚更是点燃了乡土文化的热情。暑期以来,石台县夏季“村晚”在各乡镇火热上演,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充满乡土气息,彰显着积极向上的精气神。
“四季村晚”品牌培育成效显著,各地累计举办活动30余场,其中省级示范2场。石台县丁香镇库山村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5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4个村入选省级“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让乡村文化在四季更迭中焕发活力。
艺术创作守正创新 精品迭出屡获殊荣
今年,在“山花烂漫·戏韵芳华”2024年度优秀民间戏曲剧目线上展演活动中,青阳腔《狮子门传奇》荣获优秀剧目(金花)奖项,编剧王光龙获“优秀编剧”。该剧以青阳县历史人物施尧臣为原型,展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先后入选池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项目及第三届“安徽廉洁文化精品工程”。
在艺术创作领域,池州佳作频出,屡获殊荣。今年以来,市创作研究室(市美术馆)新创文南词《香山的呼唤》、黄梅戏《将军识字》等剧目4部;参加剧目展演3次,剧本获奖4次。大型剧本《江南江北》荣获“金孔雀·中国民族戏剧”2024年度优秀作品“优佳”,电影文学剧本《水命》获山东省第三届视听文学剧本大赛优秀奖。王光龙创作的《包公井》、陈耀进创作的《难民英雄》以及王熙政创作的《献礼》,同时被省级杂志《新戏剧》选登。此次刊发的作品,是安徽省艺术研究院与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改稿会的重要成果,这是我市首次有3部本土题材剧本同时登上专业艺术类期刊,标志着池州文艺创作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池州艺术创作在主题开掘与形式创新上持续突破,形成黄梅戏、青阳腔、文南词和行浸式演艺多元共生局面:廉政题材青阳腔《屈原·出陵阳记》以屈原流放陵阳9年为故事,展现了屈原忧国心切、执意要回楚都共赴国难的爱国之情。红色题材黄梅戏《将军识字》与文南词《香山的呼唤》,表现了革命将领的求知故事与百姓借船支持渡江战役的高尚情操。大型行浸式文艺演艺项目《天降仙缘》打破舞台边界,将山水秘境转化为演出场景,让游客在移步换景中感受神话与自然交融之美,使艺术作品既传承地域基因,又服务时代需求。
创作繁荣背后是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市创研室编剧应省文旅厅邀请,赴淮北参加剧本创作采风,赴西安参加戏剧创作人才培训;参加《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安徽卷》和黄梅戏曲本典藏工程,抢救性搜集整理地方剧目;开展文艺下基层活动,并计划举办全市艺术创作人员采风活动,将创作、改稿、采风、孵化结合,为创作者提供实践机会与灵感源泉,筑牢艺术创作的人才根基。
文化阵地提质增效 便民服务贴近民心
“ 现在许多村民从刷抖音、看朋友圈,转向来农家书屋安安静静地看会书。”东至县木塔乡横山村农家书屋管理员的话语中透着欣喜。近年来,木塔乡积极探索“农家书屋+”模式,累计开展“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书香浸润心灵,阅读伴我成长”等主题阅读和宣讲活动40余场次,参与群众和学生3000余人次,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让农家书屋成为乡村文化的“充电桩”。
文化便民服务真正贴近群众需求。“左手再高一点,右腿往回收,面带微笑……”走进青阳县文化馆舞蹈室,舞蹈老师正从舞蹈的肢体动作和精神面貌对学员进行指导。
“ 这样的活动真是办到了我们的心坎上。”学员家长李晓雨感慨道,她与爱人同是上班族,今年暑期,她正在为无法在家照看小孩而犯愁,得知青阳县文化馆推出暑期艺术公益培训,内容涵盖美术、街舞、竹笛等不同类型的课程后,第一时间为孩子报了名。
市文化馆特别推出文艺赋美工程“你学艺,我买单”市民夜校培训班,打造晚间文化充电站。市图书馆创新开展“从池图出发——行阅家乡之美”研学实践活动,今年第二季将以池州地方历史文化名人余干臣、陶渊明等为“线索”,开展4期研学实践。市博物馆打造特色主题社教,全年开展文化展演及互动体验活动全年60场,通过群众参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记忆……阵地建设是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市通过优化场馆开放等举措,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良好的文化体验场所。2025年以来,我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举办阅读推广、艺术培训、非遗展示等活动900余场次,吸引群众到馆220万人次。
传统文化传承焕新彩 文旅融合创新赋动能
日前,青阳县蓉城镇五溪村太白集市上,一场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吸引众多群众驻足。青阳农民画、庙前傩戏面具雕刻、梅溪泥塑等多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在此集中亮相,游客们穿梭于摊位间,亲手体验非遗手作的魅力。“ 你看这杯垫上的青阳农民画,既好看又实用,非遗一下子就走到我们身边了。”游客陈欢捧着刚制作好的杯垫,言语间满是欣喜。
一旁的青阳腔展演区,演员张欣悦正分享着非遗创新的心得:“我们不断用现代艺术形式改编青阳腔剧目,通过常态化演出让这项国家级非遗真正融入百姓生活,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世界。”
作为了解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尤为重要。我市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1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3项。一年来,我市坚持活态传承、守正创新,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景区”“非遗沙龙”活动,让非遗走近群众、走进生活。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日前,在杏花村文化旅游区,来自安庆市公园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们正在景区开展研学活动,他们把课堂“搬”到了如诗如画的田野中。“同学们看,这就是杜牧笔下‘牧童遥指’的杏花村!”老师话音刚落,301班学生裴一依兴奋地指着前方说:“老师,我仿佛看到牧童骑着牛儿从那片花海里走出来啦……”学生们一边欣赏美景,一边聆听老师讲解,感受千年诗村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我市深挖长江文化、诗词文化、红色文化、家风文化、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研学旅行、文旅融合等形式推动传统与现代接轨,让千年文化基因成为城市发展的鲜活名片。
从乡村舞台的欢歌笑语到城市场馆的艺术盛宴,从指尖非遗的匠心传承到沉浸文旅的创新体验,我市以文化为媒,将精神滋养融入群众生活方方面面。未来,我市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让文化芬芳浸润每个角落,让更多人在文化滋养中收获精神富足与生活美好。
(池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