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12日
天平机械:创新驱动铸就行业标杆
□ 记者 王齐斌
一家乡镇铸造小厂,历经23载的淬炼与磨砺,一跃跻身国内叉车转向桥行业的“前三甲”。安徽天平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平机械”)的进阶之路,深刻破译了“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密码。
2003年,天平机械落户青阳县木镇镇。在激烈的铸造行业竞争中,天平机械尝试围栏、底座等多种产品未果后,决定在细分市场寻找机会,锁定叉车转向桥和传感器底座两款产品,这一决策为天平机械腾飞奠定了基础。
2008年,国内叉车龙头企业杭叉集团因转向桥供应吃紧,找到天平机械试制。然而,考察完车间,对方代表对天平机械的规模和生产能力存在疑虑,眉头紧锁道:“一年之内,能保证供货量吗?”“能!”天平机械董事长冯得平斩钉截铁地说:“不用一年,6个月!你要多少,我供多少!”
掷地有声的承诺背后,是一场“背水之战”。冯得平带着团队一头扎进车间,优化流程、扩建产线、死磕质量… …汗水浸透工装,机床昼夜轰鸣,6个月后,承诺如期兑现。天平机械的拼劲和过硬的产品质量赢得杭叉集团的认可,杭叉集团决定将部分叉车转向桥产能交给天平机械。
叉车转向桥在国内一直通过焊接工艺生产,产品存在诸多缺点,而技术领先的整体转向桥系列产品被日本企业垄断,进口成本居高不下。如何打破技术封锁?天平机械技术团队联手合肥工业大学、中国铸造协会等高校、协会组织,全身心投入到新材料与工艺研究中。历经无数次失败,全新的球墨铸铁工艺攻克铸造件易断裂变形的行业痼疾,产品稳定性实现质的飞跃。日本企业垄断的坚冰,在天平机械的车间里悄然消融。
凭借这一“独门绝技”,天平机械在叉车转向桥领域势如破竹,生产线从1条扩展到5条,跃居国内头部企业。“我们的叉车转向桥,在国内是‘免检’产品。”冯得平言语中充满自豪,“杭叉、合力、龙工……这些巨头都在用,市场份额占到了31% 。”
创新的触角不止于此。天平机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桥式称重传感器精度高达0.02%,广泛应用于工业称重领域。冯得平说:“全国只要做传感器的,都用过我们家的底座。国内传感器制造龙头企业宁波柯力电器一年要用80多万只,我们的传感器配件高峰期曾占据国内70%的市场份额。”
从“跟跑”到“领跑”,源于天平机械建立了完善的创新体系。“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负责前沿技术研发,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注成果转化,池州市‘322’创新团队则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天平机械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张兴介绍:“去年,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达到8.1% 。得益于注重研发投入,公司现拥有59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1项。”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说到底是人才驱动。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天平机械秉持“请进来、走出去、再优化”的理念。公司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推行“师徒制”培养技术骨干;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每年选派技术人员进修;组织技术人员前往沪苏浙、珠三角等地区学习培训。目前,天平机械300多名员工中,技术管理人员超过80人。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铸造行业的瓶颈逐渐显现,天平机械果断转身。2016年,天平机械引进先进技术,建立了农机生产线,生产自有品牌“江淮”系列农机,让企业焕发新活力。
2021年,安徽茂施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来到天平机械,希望联合研发水稻种肥同播机。天平机械抓住这一机遇,2022年成立农机事业部,投入2000万余元进行研发,推动种肥同播机从机械化迈向数字化、智能化。
“ 第四代种肥同播机正批量下线,这款产品播种效率提升了2倍,单人单机一天可播种80亩,省时省力又省肥料。”天平机械副总经理冯震介绍,“今年已销售300多台种肥同播机,覆盖江西、四川等11个省市,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
经过20多年发展,天平机械已经形成铸造事业部、金加工事业部、传感器事业部和农机事业部四大业务板块,先后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安徽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
“沉下心来做产品,才能立得住、叫得响。2024年,公司年产值超过3亿元。”冯得平表示,将积极响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在未来三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智能化改造,重点发展智能铸造和智慧农业装备,力争成为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行业重要供应商。
一家乡镇铸造小厂,历经23载的淬炼与磨砺,一跃跻身国内叉车转向桥行业的“前三甲”。安徽天平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平机械”)的进阶之路,深刻破译了“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密码。
2003年,天平机械落户青阳县木镇镇。在激烈的铸造行业竞争中,天平机械尝试围栏、底座等多种产品未果后,决定在细分市场寻找机会,锁定叉车转向桥和传感器底座两款产品,这一决策为天平机械腾飞奠定了基础。
2008年,国内叉车龙头企业杭叉集团因转向桥供应吃紧,找到天平机械试制。然而,考察完车间,对方代表对天平机械的规模和生产能力存在疑虑,眉头紧锁道:“一年之内,能保证供货量吗?”“能!”天平机械董事长冯得平斩钉截铁地说:“不用一年,6个月!你要多少,我供多少!”
掷地有声的承诺背后,是一场“背水之战”。冯得平带着团队一头扎进车间,优化流程、扩建产线、死磕质量… …汗水浸透工装,机床昼夜轰鸣,6个月后,承诺如期兑现。天平机械的拼劲和过硬的产品质量赢得杭叉集团的认可,杭叉集团决定将部分叉车转向桥产能交给天平机械。
叉车转向桥在国内一直通过焊接工艺生产,产品存在诸多缺点,而技术领先的整体转向桥系列产品被日本企业垄断,进口成本居高不下。如何打破技术封锁?天平机械技术团队联手合肥工业大学、中国铸造协会等高校、协会组织,全身心投入到新材料与工艺研究中。历经无数次失败,全新的球墨铸铁工艺攻克铸造件易断裂变形的行业痼疾,产品稳定性实现质的飞跃。日本企业垄断的坚冰,在天平机械的车间里悄然消融。
凭借这一“独门绝技”,天平机械在叉车转向桥领域势如破竹,生产线从1条扩展到5条,跃居国内头部企业。“我们的叉车转向桥,在国内是‘免检’产品。”冯得平言语中充满自豪,“杭叉、合力、龙工……这些巨头都在用,市场份额占到了31% 。”
创新的触角不止于此。天平机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桥式称重传感器精度高达0.02%,广泛应用于工业称重领域。冯得平说:“全国只要做传感器的,都用过我们家的底座。国内传感器制造龙头企业宁波柯力电器一年要用80多万只,我们的传感器配件高峰期曾占据国内70%的市场份额。”
从“跟跑”到“领跑”,源于天平机械建立了完善的创新体系。“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负责前沿技术研发,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注成果转化,池州市‘322’创新团队则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天平机械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张兴介绍:“去年,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达到8.1% 。得益于注重研发投入,公司现拥有59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1项。”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说到底是人才驱动。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天平机械秉持“请进来、走出去、再优化”的理念。公司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推行“师徒制”培养技术骨干;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每年选派技术人员进修;组织技术人员前往沪苏浙、珠三角等地区学习培训。目前,天平机械300多名员工中,技术管理人员超过80人。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铸造行业的瓶颈逐渐显现,天平机械果断转身。2016年,天平机械引进先进技术,建立了农机生产线,生产自有品牌“江淮”系列农机,让企业焕发新活力。
2021年,安徽茂施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来到天平机械,希望联合研发水稻种肥同播机。天平机械抓住这一机遇,2022年成立农机事业部,投入2000万余元进行研发,推动种肥同播机从机械化迈向数字化、智能化。
“ 第四代种肥同播机正批量下线,这款产品播种效率提升了2倍,单人单机一天可播种80亩,省时省力又省肥料。”天平机械副总经理冯震介绍,“今年已销售300多台种肥同播机,覆盖江西、四川等11个省市,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
经过20多年发展,天平机械已经形成铸造事业部、金加工事业部、传感器事业部和农机事业部四大业务板块,先后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安徽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
“沉下心来做产品,才能立得住、叫得响。2024年,公司年产值超过3亿元。”冯得平表示,将积极响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在未来三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智能化改造,重点发展智能铸造和智慧农业装备,力争成为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行业重要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