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16日
社区治理“千条线” 邻里守望“同心结”
□ 记者 秦峰
在贵池区池阳街道,有一个由三个拆迁安置小区和一个自建房小区组成的聚集型社区——烟柳园社区。近年来,这里的居民感受到看得见的变化:社区工作者常带着笑脸上门唠嗑,邻里间的矛盾少了,大家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高了。
这一切的改变,源于社区创新打造的“如我家事”治理工作法。通过进家门、唠家常、聚家人、办家事,烟柳园社区将治理的“千条线”编织成邻里守望的“同心结”。
进家门:叩开家门 走进心田
“小柴书记又来啦?快进来喝口水!”红光小区居民李阿姨笑着招呼社区党总支书记柴佳仪。
红光小区的居民们对佩戴统一标识的社区工作者早已非常熟悉。近年来,烟柳园社区推动社区工作者下沉网格,担任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长),成立由社区工作者和核心志愿者组成的治理队伍,他们每周至少3次下沉网格,每次不少于1小时,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声。
五保户刘文革的故事,是“进家门”工作法的生动注脚。这位一生未婚、视力残疾的老人,曾是社区重点关注的对象。每逢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社区工作者总会上门看望,邀请他参加包饺子、包粽子等活动。年复一年的温暖关怀,在老人心里种下了“反哺”的种子。2024年6月汛期,刘文革看到志愿者招募信息,主动到社区报名参加长江大堤夜班值守。他还自掏腰包买西瓜、矿泉水送到值守点。“ 社区待我像家人,我也得为家人出份力。”刘文革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进家门”的真谛:敲开的是家门,走进的是心田。
唠家常:情理交融 巧解心结
“王大爷,您孙女最近又来看您啦?”网格员王菲一边熟练地帮97岁的王光伟老人倒垃圾,一边唠着家常。这位曾在青海某大学任教的独居老人,一度拒绝子女照顾和社区探访,总把“不用你们管”挂在嘴边。
转机,就藏在一次次“唠家常”里。社区工作者化身“贴心家人”,带着“家事诉求记录本”,在拉家常中收集居民诉求。面对王光伟老人的抵触,他们不急躁、不放弃:帮着打扫卫生,聊他最疼爱的孙女,慢慢融化老人心中的坚冰。考虑到老人独居的安全隐患,社区为他安装了监控设备,并连接到网格员手机,24小时实时关注。社区党员汪超还主动承担起为老人采购生活物资的任务。如今,老人见到社区工作者总会笑着打招呼,曾经的“坚冰”已化为“暖流”。
法理难以抵达处,情理沟通暖人心。烟柳园社区用“37℃的贴心话”破解治理难题,让许多像王光伟老人这样的居民,打开心门,融入社区。
聚家人:共商共议 同解难题
“大家有啥想法尽管说,咱们今天就把充电桩的事定下来!”在烟柳园社区办公楼的“圆桌邻里议事”现场,社区党总支书记柴佳仪的话让在场居民打开了话匣子。
今年6月初,红光新村小区8名网约车司机反映充电难问题。考虑到小区安装私人充电桩不现实,社区立即组织“圆桌邻里议事”,最终敲定在社区办公楼外建设一组4个充电头的公共充电桩,和社区办公停车错时分流。目前,社区已与安徽省久智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建设协议,困扰司机们的难题即将解决。
这是社区搭建“老马议事”“圆桌邻里议事”协商机制的日常——4支由老党员、网格长等组成的30人议事队伍,每月定期召集居民代表、法律顾问、执法部门工作人员等共商社区“家务事”,让“你的事、我的事”变成“咱们共同的事”。
2024年5月,红光自建房巷道改造陷入僵局。169户居民意见不一,工程一度停滞。社区引导他们推荐9名居民代表,退役军人马明亮主动站出来当“传声筒”,还把自家院子改造成“老马议事点”。14条议题摆上台面,从“雨污管道埋多深”到“水表装多高”等,逐条商议、逐个表决。原本可能拖延数月的工程,在居民的主动参与下顺利推进。“大伙的事大伙商量着办,气顺了,啥都顺了。”马明亮的话,道出了“聚家人”的意义。
办家事:闭环服务 守护幸福
“孙师傅,您反映的太阳能问题,我们已联系物业处理。”接到红光小区22号楼居民孙孝兵的情况反映后,网格员第一时间响应。在烟柳园社区,居民的诉求实行“首问负责制”,网格长提供“问题收集、核实协商、跟进办理、结果反馈”一站式服务,属于社区职责的立即办,超出职责的通过“一网统管”机制向上反馈,全程跟踪到底。
今年3月,社区工作人员在网格走访中发现,小区多栋楼顶的太阳能设备损坏,部分摇摇欲坠,存在安全隐患。经统计,存在这一情况的共有72户。社区立即将“废弃太阳能拆除”列为重点项目。社区党总支牵头,联合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组建攻坚队,从登记拆除户数到协调作业时间,从现场监督到安全保障,形成闭环管理,首批就拆除了59户废旧太阳能。居民们纷纷点赞:“社区把我们的事当成自家事办,住着踏实!”
从叩开家门到共议家事,从巧解心结到闭环办事,烟柳园社区用“如我家事”的温度,让基层治理有了人情味,从而让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在书写着“幸福烟柳”的温暖篇章。
在贵池区池阳街道,有一个由三个拆迁安置小区和一个自建房小区组成的聚集型社区——烟柳园社区。近年来,这里的居民感受到看得见的变化:社区工作者常带着笑脸上门唠嗑,邻里间的矛盾少了,大家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高了。
这一切的改变,源于社区创新打造的“如我家事”治理工作法。通过进家门、唠家常、聚家人、办家事,烟柳园社区将治理的“千条线”编织成邻里守望的“同心结”。
进家门:叩开家门 走进心田
“小柴书记又来啦?快进来喝口水!”红光小区居民李阿姨笑着招呼社区党总支书记柴佳仪。
红光小区的居民们对佩戴统一标识的社区工作者早已非常熟悉。近年来,烟柳园社区推动社区工作者下沉网格,担任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长),成立由社区工作者和核心志愿者组成的治理队伍,他们每周至少3次下沉网格,每次不少于1小时,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声。
五保户刘文革的故事,是“进家门”工作法的生动注脚。这位一生未婚、视力残疾的老人,曾是社区重点关注的对象。每逢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社区工作者总会上门看望,邀请他参加包饺子、包粽子等活动。年复一年的温暖关怀,在老人心里种下了“反哺”的种子。2024年6月汛期,刘文革看到志愿者招募信息,主动到社区报名参加长江大堤夜班值守。他还自掏腰包买西瓜、矿泉水送到值守点。“ 社区待我像家人,我也得为家人出份力。”刘文革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进家门”的真谛:敲开的是家门,走进的是心田。
唠家常:情理交融 巧解心结
“王大爷,您孙女最近又来看您啦?”网格员王菲一边熟练地帮97岁的王光伟老人倒垃圾,一边唠着家常。这位曾在青海某大学任教的独居老人,一度拒绝子女照顾和社区探访,总把“不用你们管”挂在嘴边。
转机,就藏在一次次“唠家常”里。社区工作者化身“贴心家人”,带着“家事诉求记录本”,在拉家常中收集居民诉求。面对王光伟老人的抵触,他们不急躁、不放弃:帮着打扫卫生,聊他最疼爱的孙女,慢慢融化老人心中的坚冰。考虑到老人独居的安全隐患,社区为他安装了监控设备,并连接到网格员手机,24小时实时关注。社区党员汪超还主动承担起为老人采购生活物资的任务。如今,老人见到社区工作者总会笑着打招呼,曾经的“坚冰”已化为“暖流”。
法理难以抵达处,情理沟通暖人心。烟柳园社区用“37℃的贴心话”破解治理难题,让许多像王光伟老人这样的居民,打开心门,融入社区。
聚家人:共商共议 同解难题
“大家有啥想法尽管说,咱们今天就把充电桩的事定下来!”在烟柳园社区办公楼的“圆桌邻里议事”现场,社区党总支书记柴佳仪的话让在场居民打开了话匣子。
今年6月初,红光新村小区8名网约车司机反映充电难问题。考虑到小区安装私人充电桩不现实,社区立即组织“圆桌邻里议事”,最终敲定在社区办公楼外建设一组4个充电头的公共充电桩,和社区办公停车错时分流。目前,社区已与安徽省久智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建设协议,困扰司机们的难题即将解决。
这是社区搭建“老马议事”“圆桌邻里议事”协商机制的日常——4支由老党员、网格长等组成的30人议事队伍,每月定期召集居民代表、法律顾问、执法部门工作人员等共商社区“家务事”,让“你的事、我的事”变成“咱们共同的事”。
2024年5月,红光自建房巷道改造陷入僵局。169户居民意见不一,工程一度停滞。社区引导他们推荐9名居民代表,退役军人马明亮主动站出来当“传声筒”,还把自家院子改造成“老马议事点”。14条议题摆上台面,从“雨污管道埋多深”到“水表装多高”等,逐条商议、逐个表决。原本可能拖延数月的工程,在居民的主动参与下顺利推进。“大伙的事大伙商量着办,气顺了,啥都顺了。”马明亮的话,道出了“聚家人”的意义。
办家事:闭环服务 守护幸福
“孙师傅,您反映的太阳能问题,我们已联系物业处理。”接到红光小区22号楼居民孙孝兵的情况反映后,网格员第一时间响应。在烟柳园社区,居民的诉求实行“首问负责制”,网格长提供“问题收集、核实协商、跟进办理、结果反馈”一站式服务,属于社区职责的立即办,超出职责的通过“一网统管”机制向上反馈,全程跟踪到底。
今年3月,社区工作人员在网格走访中发现,小区多栋楼顶的太阳能设备损坏,部分摇摇欲坠,存在安全隐患。经统计,存在这一情况的共有72户。社区立即将“废弃太阳能拆除”列为重点项目。社区党总支牵头,联合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组建攻坚队,从登记拆除户数到协调作业时间,从现场监督到安全保障,形成闭环管理,首批就拆除了59户废旧太阳能。居民们纷纷点赞:“社区把我们的事当成自家事办,住着踏实!”
从叩开家门到共议家事,从巧解心结到闭环办事,烟柳园社区用“如我家事”的温度,让基层治理有了人情味,从而让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在书写着“幸福烟柳”的温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