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16日
耕“云”种“数”,智慧农业硕果压枝
— —石台县科技赋能现代农业侧记

石台县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的智能化种植空间内,立体栽培架上的无土栽培番茄茁壮成长。 通讯员 丁长杰 摄

石台县兴野智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无菌育苗室内,工作人员正在对石斛培养基进行灌装。 通讯员 徐敏可 摄

  □ 通讯员 徐敏可
  晨光熹微,石台县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的智能温室里,数字化控制系统正精准输送着肥水;安徽兴野智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组培实验室内,半自动灌装机高效运转,培育着抗病率提升60%的克隆种苗;皖南野生菌种厂的繁育基地里,与云南野生菌保护发展协会合作的羊肚菌栽培种正茁壮成长……在青山绿水间,一场以科技为笔、以创新为墨的农业革命正悄然展开。
  番茄架下的“数字革命”
  走进石台县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仿佛踏入一座科技感十足的未来农场。玻璃温室内,4.56万平方米的智能化种植空间开阔明亮,立体栽培架上的无土栽培番茄正在无盲区监控系统的全方位监测下茁壮生长。藤蔓沿着牵引绳攀爬,一串串果实垂挂下来,宛如晶莹的红玛瑙。
  “过去浇水施肥全凭‘土经验’,现在靠‘云大脑’!”产业园技术主管韩一人轻点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就驱动自动控温仪与水肥一体化测控系统。这套由AI算法赋能的数字化控制系统,能将定制化营养液以毫米级精度输送至每株番茄根部——当传感器检测到某株番茄“缺水”,水肥管线便会像智能输液管般自动启动滴灌;若温室“体温”超过设定温度,通风系统立即如空调般调节至最佳区间。
  这座充满“科技范儿”的产业园,已建成智慧温室控制系统、自动化作业等先进技术模块。通过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带动了全县种植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规划了研学板块,将成为学生们体验现代农业的实践课堂。“2024年,我们园区的销售额达到了960万元,番茄亩产超过了传统大棚的两倍,试采摘阶段日均产量就达到了8到10吨。”韩一人拿起一串番茄自豪地说,“除了高产的番茄,我们又培育了1800亩新品种西瓜,40天左右就能成熟。”
  如今,园区正通过“智能监测—数据调控—精准种植”模式,让传统农业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在这里,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实验室里的“绿色芯片”
  “ 每小时可生产1200—2500杯培养基,相当于传统人工10天的工作量。”在石台县兴野智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半自动灌装机生产线正发出规律的运转声,总经理陈野牧指着这套省内唯一的设备介绍道,培养基灌装完成后,经40—60分钟静置,就可以进入分苗室进行精细化操作。
  在该公司恒温恒湿的无菌育苗室,6层高的立体培养架如“垂直森林”般矗立,28万个培育瓶中,铁皮石斛、九华黄精等中药材种苗正舒展着新芽。“这些是运用组培克隆技术培育的第二代克隆种,与母本遗传一致性达99.9% 。”陈野牧拿起一瓶种苗介绍道,“不仅抗病率提升60%,产量还能实现翻倍。传统育种要一两年才能完成的事,我们在实验室里能精准控制、更快完成。”
  如今,该公司的“实验室育苗+基地示范+农户种植”模式已在石台落地生根,并与国储林项目、家庭农场签订合作协议,为农户提供脱毒种苗与技术服务,散户种植成活率显著提升。这些诞生于无菌环境的“绿色芯片”,正带着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密码,奔赴山野林间,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力量。
  菌菇棚里的“科技魔法”
  皖南野生菌种厂繁育基地内,一排排接种完成的菌棒整齐摆放在厂房里,经过50天的常温培育后长出嫩白菌丝,即可下地栽种。
  “我们与云南野生菌保护发展协会合作,正在对石台本地的野生竹荪进行菌种分离提纯。”技术员董杨指着实验室培养皿中的菌丝介绍,这套从母种分离到栽培种扩繁的标准化流程,让野生菌“穿上”科技外衣——通过显微镜观察菌丝活性、恒温培养箱控制萌发温度、基因测序仪测定基因序列,原本依赖自然生长的野生菌,如今在实验室里实现了“基因复刻”。
  在生产车间,一条半自动菌棒生产线正高速运转。“这套设备每小时可生产2000袋菌棒,相当于20名工人的工作量。”厂长吴果翻开生产日志,数字化管理系统清晰记录着每批菌棒的生产日期、营养配方和灭菌参数,“就像给菌棒发了‘电子身份证’,全程可追溯。”
  近年来,横渡镇创新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让科技成果落地生金。这些源自大山的野生菌种,正通过组培克隆、智能温控等技术,完成从“山林珍馐”到“产业明珠”的蜕变,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