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16日
那段难忘的记忆
  □ 通讯员 莫欣
  1968年11月21日凌晨,省城合肥一中的大操场上,车前的灯光刺破了黎明前的黑暗,34名插队石台县大演公社的同学,分乘3辆大卡车,在送行的家长、老师以及同学们的叮嘱和依依惜别的目光中驶出校门。
  这批插队大演的知青包括初一到高三各个年级的同学,其中女同学11人,最小的才15岁。车的前半部堆着行李,大家或坐或躺在车厢地板上,任初冬的晨雾和寒风吹打在脸上,一些初中的小同学聚在一起憧憬着江南山乡的美景,年纪大点的高中同学则思绪万千。
  20世纪60年代,合(肥)安(庆)公路弯道多,路面又窄,车厢里人货混装,车跑不快,直到下午才在安庆过了江。回头一望,大家心里一阵震颤,离大江那边的家越来越远了。车过殷家汇,当时那里就像个小渔村,周围是大片棉田,老百姓家门口晒着籽棉,阳光下十分耀眼。进山了,翻越梓桐岭,尽管车行缓慢,但弯曲陡峭的山路仍使不少胆小的同学紧紧抓住车厢拦板,不敢睁眼。经过丁香公社时,10月份先来的那批同学都等在公路边欢迎,递茶送水。
  冬天日短,眼看着天就黑了下来,车越往前开,山风越大。终于,前方有了灯光,车停在了当时县汽车站西头的一块空地上,学校负责接洽安排的老师和几位不熟识的县里干部迎了上来。我曾经的初中同学吴德华,不久前中专毕业分到县农机厂,闻讯赶到车旁来看我。据他说,当时石台县才8万人口,县城里不足千人。一眼看上去,灯光稀疏,仅有可数的几排房子。交接完毕,车队就继续往东南方向的大演地界出发。
  新唐大队是大演公社当时人口最多的聚居地,我们在车上就看见远处一片火光,待车停下后,许多人高举着火把拥到车前,映照着一张张热情的笑脸。下车后,走过横跨公信河的木板桥,大家在新唐小学集中,公社派人下午就开始在这里准备饭菜。从中午起饿了10多个小时,这顿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大桶装着热气腾腾的米饭,大盆的萝卜烧肉,因为等候我们而反复加热,萝卜都已烧化了。晚上我们就在教室打通铺,地上铺了厚厚的稻草。韩铁、刘伟中等小同学懒得打开行李,就把棉衣脱下盖在身上,偎在草堆里。尽管天冷,但因奔波了一天,大家到达大演的第一夜睡得都很香。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被四面的锣鼓声吵醒,各个有安置知青任务的大队按照公社的指示,都派人来接“大学生”了。淳朴的山民们不懂什么叫知青,只知道是大城市来的学生,当然就叫“大学生”。新唐大队留下了12名同学,分到3个生产队;四青大队安置的最多,有17人;我和陈锡华等5人是被联合大队的工作人员接回的。
  一路上,他们扛着行李,还举着红旗,返回大队途中,老乡们都出来看稀奇,有的人抬头瞅着身高180公分的我,惊呼:“咦,许高啊!”还有的老太太过来拉着两个女生的手疼惜地说:“清丝丝的女伢子,到山里来要吃苦啰!”
  到了一队,认识了生产队长李德胜,他是个50多岁的壮实汉子,早早就带人把我们的住处安排好了。队里的二层楼队屋,上面是仓库,下面在北头隔了两间房,东头两个女生住,西头我们三个男生住。外面还新做了一间带饭堂的厨房,灶台、饭桌、锅碗瓢勺,样样齐备,连烧火的木柴都劈好了,整整齐齐码在墙根下。还不忘给我们整了一块菜地。但是李队长告诉我们:“你们刚来,还是先到各家挨户吃饭,一天换一家串串门,人就都熟悉了。”想得真是周到。
  第二天,我们就从队里各家开始吃派饭。轮到的人家,女主人那天可以不上工,专门在家烧饭,像过节一样,备出一桌好饭菜。有的人家做出我们从没见过的槠栗子豆腐,还把挂在灶头上方熏得红通通的、平时舍不得吃的腊肉拿出来给我们品尝。一圈吃下来,等到我们自己开伙时,小菜园已长出了绿生生的小青菜,女生从合肥家里带来的一黄一黑两只母鸡也开始下蛋,老乡教我们把队里分的萝卜腌了,做成了可口的酸辣菜。
  没几天,我们合肥一中带队的苏平凡老师与公社干部一起来巡回检查知青生活落实情况,高兴地说,到底年龄大些,自理能力比初中小同学强。后来,县里或公社临时来队里检查工作的干部,常常就到我们知青户食宿。一次,县农业局土肥技术员何本凡还带着我们种的莴笋回县里,逢人就告诉别人:“大演的知青生活得不错。”
  因为已是初冬,农活不多,我们男生跟着上山挖茶棵、铲木子、扛木料;女生则跟着妇女们“扇”油菜(把油菜多余的棵株拔去)、收山芋、挖萝卜。晚上,队里的老老少少都喜欢跑到队屋里来与我们一起聊天。年轻人还在我们的指导下,开始排起革命样板戏《沙家浜》和《奇袭白虎团》片段。老乡们都说,你们来了,队里可热闹多了。
  来到了石台大演,插队的崭新生活就这样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