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17日
“拥有一技之长,是改变命运的关键”
□ 记者 杜龙菲
夏日清晨,东至县官港镇古桥村被一层薄雾笼罩,一台混凝土搅拌机开始轰鸣,唤醒这片宁静的山村。
“ 今天要给泥溪镇客户送两车混凝土,得早点开工。”中年男子熟练地操作铲车,将一斗斗砂石料倒入搅拌机内。他的右手残缺,但动作丝毫不显迟缓。站在搅拌机旁的中年妇女正认真检查水泥配比,她同样只有左手。两人配合默契,很快就完成了混凝土加工和装运工作。
他们是获评今年5月“池州好人”的陈少勤、齐美娟夫妇。
陈少勤8岁时因砍柴时发生意外,导致右手截肢。14岁时他就跟着同乡到温州打工,在工地上搬砖、扛钢筋,用一只左手干着和常人一样的重活。“别人用两只手抬钢管,我就用胳膊夹着,再用左手稳住,一天下来身上磨得全是血泡。”陈少勤回忆道。
2004年与齐美娟结婚后,陈少勤尝试过开小卖部、养家禽,却都因缺乏经验和身体不便以失败告终。2014年,他们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那时候看着别人家盖新房,我们连孩子的学费都要东拼西凑,夜里经常睡不着。”齐美娟轻声说。
陈少勤一直在困顿中寻找出路。他发现村里盖新房的人越来越多,但搅拌混凝土、浇筑台阶这些零碎活,要么没人愿意接,要么价格太高。“我在温州工地学过开铲车、用搅拌机,这些活儿我能干!”2016年,扶贫干部上门走访时,了解到他的想法后,帮助他申请了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购买混凝土搅拌机。当崭新的搅拌机运到家门口时,陈少勤激动地抚摸着机身:“这不仅是台机器,还是我们家的希望。”
一开始,客户见他们是残疾人,总担心活儿干不好。有一次,邻村一户人家请他们浇筑小院地坪,再三申明:“要是弄砸了,可不给钱。”面对质疑,夫妻俩以实际行动回应。他们从凌晨忙到天黑,残肢磨得生疼也顾不上。收工时,屋主看着平整光滑的地坪,红着眼眶递来工钱:“你们比健全人还靠谱!”
靠着这股认真劲,夫妻俩的名声渐渐传开。他们把混凝土搅拌业务从官港镇拓展到泥溪镇、木塔乡,40多个行政村的农房台阶、文化广场、楼顶地坪,都留下了他们辛劳的身影。2016年盈利2万元,2017年还清了贷款、盈利3万元,一举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并获得县残联就业帮扶资金4000元。陈少勤随即购买了一台二手装载机,扩大服务范围。
日子慢慢好起来,陈少勤、齐美娟夫妇开始想着回馈社会、帮助有困难的人。2019年,他们无偿提供人力和设备修筑古桥村党群服务中心前千余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村里搞活动缺场地,我们有机器,出点力是应该的。”陈少勤说。不仅如此,几年来,夫妻俩还带动数名残障人士和家庭困难人员就业。听力残疾的苏国华学会了给搅拌机加料;陈汉清的爱人患癌后,家庭陷入困境,陈少勤安排他就近干活,既能挣钱又能随时回家照看……如今,他们的团队已有8人,每人每月能挣两三千元。
站在自家新盖的三层小楼前,陈少勤轻轻地摩挲着女儿的“三好学生”奖状,不禁眼眶泛红:“以前觉得残疾人只能依靠救济,现在明白拥有一技之长才是改变命运的关键。”接下来,他打算成立建筑劳务合作社,带动更多残障人士就业,“就像混凝土需要石子、水泥、水混合后才能变得坚固,我们残疾人团结起来,也能干一番事业!”
夏日清晨,东至县官港镇古桥村被一层薄雾笼罩,一台混凝土搅拌机开始轰鸣,唤醒这片宁静的山村。
“ 今天要给泥溪镇客户送两车混凝土,得早点开工。”中年男子熟练地操作铲车,将一斗斗砂石料倒入搅拌机内。他的右手残缺,但动作丝毫不显迟缓。站在搅拌机旁的中年妇女正认真检查水泥配比,她同样只有左手。两人配合默契,很快就完成了混凝土加工和装运工作。
他们是获评今年5月“池州好人”的陈少勤、齐美娟夫妇。
陈少勤8岁时因砍柴时发生意外,导致右手截肢。14岁时他就跟着同乡到温州打工,在工地上搬砖、扛钢筋,用一只左手干着和常人一样的重活。“别人用两只手抬钢管,我就用胳膊夹着,再用左手稳住,一天下来身上磨得全是血泡。”陈少勤回忆道。
2004年与齐美娟结婚后,陈少勤尝试过开小卖部、养家禽,却都因缺乏经验和身体不便以失败告终。2014年,他们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那时候看着别人家盖新房,我们连孩子的学费都要东拼西凑,夜里经常睡不着。”齐美娟轻声说。
陈少勤一直在困顿中寻找出路。他发现村里盖新房的人越来越多,但搅拌混凝土、浇筑台阶这些零碎活,要么没人愿意接,要么价格太高。“我在温州工地学过开铲车、用搅拌机,这些活儿我能干!”2016年,扶贫干部上门走访时,了解到他的想法后,帮助他申请了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购买混凝土搅拌机。当崭新的搅拌机运到家门口时,陈少勤激动地抚摸着机身:“这不仅是台机器,还是我们家的希望。”
一开始,客户见他们是残疾人,总担心活儿干不好。有一次,邻村一户人家请他们浇筑小院地坪,再三申明:“要是弄砸了,可不给钱。”面对质疑,夫妻俩以实际行动回应。他们从凌晨忙到天黑,残肢磨得生疼也顾不上。收工时,屋主看着平整光滑的地坪,红着眼眶递来工钱:“你们比健全人还靠谱!”
靠着这股认真劲,夫妻俩的名声渐渐传开。他们把混凝土搅拌业务从官港镇拓展到泥溪镇、木塔乡,40多个行政村的农房台阶、文化广场、楼顶地坪,都留下了他们辛劳的身影。2016年盈利2万元,2017年还清了贷款、盈利3万元,一举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并获得县残联就业帮扶资金4000元。陈少勤随即购买了一台二手装载机,扩大服务范围。
日子慢慢好起来,陈少勤、齐美娟夫妇开始想着回馈社会、帮助有困难的人。2019年,他们无偿提供人力和设备修筑古桥村党群服务中心前千余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村里搞活动缺场地,我们有机器,出点力是应该的。”陈少勤说。不仅如此,几年来,夫妻俩还带动数名残障人士和家庭困难人员就业。听力残疾的苏国华学会了给搅拌机加料;陈汉清的爱人患癌后,家庭陷入困境,陈少勤安排他就近干活,既能挣钱又能随时回家照看……如今,他们的团队已有8人,每人每月能挣两三千元。
站在自家新盖的三层小楼前,陈少勤轻轻地摩挲着女儿的“三好学生”奖状,不禁眼眶泛红:“以前觉得残疾人只能依靠救济,现在明白拥有一技之长才是改变命运的关键。”接下来,他打算成立建筑劳务合作社,带动更多残障人士就业,“就像混凝土需要石子、水泥、水混合后才能变得坚固,我们残疾人团结起来,也能干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