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18日
围绕打造“荀鹤故里、仙境杜村”,石台县仁里镇杜村村和美乡村建设迈出新步伐— —
“三问”之下的“和美”密码
  □ 记者 王晶晶
  在石台县仁里镇的青山绿水间,“杜村”这个名字正随着国家4A级景区蓬莱仙洞的客流量攀升日益响亮。这个距县城仅6公里、离高速出口4公里的小村庄,户籍人口不过600余人,却成功入选安徽省2025年度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杜村村的“和美”密码是什么?答案藏在三个实实在在的变化里。
  游客纷至沓来,
  村民的腰包怎么鼓起来?
  “嘀嘀嘀……”7月4日清晨,如云民宿负责人储成珊的手机收到订单的提示音响个不停,浙江湖州的游客通过百驴网预订了周末的两个标间。“以前哪敢想,守着家门口就能赚到钱。”储成珊感慨道。2006年,在苏州工作的他,因父母年迈需要照顾,加之自家房屋正对蓬莱仙洞景区,于是选择回乡开办农家乐。去年改造升级成民宿后,周末、节假日基本爆满,一年下来营业收入达20多万元。
  杜村人的“金饭碗”,正是以蓬莱仙洞为核心的生态山水。这个以“蓬莱四绝”闻名的溶洞景区,每年有近20万名游客慕名而来,源源不断的客流给杜村带来发展机遇。
  离景区大门不到2公里,蓬莱家庭农场主人舒仁华正忙着给刚采摘下来的蜜夏桃装箱。“以前在上海打工,一年到头见不到老人孩子几面。现在在家门口发展,机会不比外面少,还能照顾家。”2017年,舒仁华看着蓬莱仙洞游客日益增多,返乡流转了50多亩土地,种上火龙果、桑葚、桃子、西瓜、哈密瓜等10多种水果。从4月份开始,农场的水果能一直摘到年底,今年预计收入有40多万元。游客采摘高峰期,农场需要聘请20多名工人。50多岁的裴桃荣就是其中之一。正在哈密瓜大棚里清理杂草的她,每天能挣100多元。
  距离蓬莱家庭农场不远处的工地上,施工人员正驾驶挖掘机作业。“这块地原本是村里的砖厂,位置挺好!”杜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舒国平说,今年3月,该村通过和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项目,把砖厂改造成2200多平方米的生态停车场,能同时停放50多辆车,预计8月份投入使用。该项目带动本村和邻村200多人次务工,发放工资约150万元。在工地务工的村民钱逢杰一个月就挣了6000多元。
  如今,像裴桃荣、钱逢杰这样,在农场、民宿、项目工地打零工的村民,在杜村很常见。舒国平说:“全村652个人,有35%左右都在吃旅游这碗饭。”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怎么用起来?
  杜村村不仅有溶洞奇观,还是晚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荀鹤故里,文化底蕴深厚。
  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塘湾组新修了以杜荀鹤为主题的文化长廊,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呈现了杜荀鹤生平及其反映民生疾苦的经典诗句。村民李学顼指着长廊上的展板讲解道:“看这句‘时挑野菜和根煮’,写的就是咱们石台山里人当年过的苦日子……”以前,李学顼对这位家乡先贤及其作品了解并不多。长廊建成开放后,他经常来这里听村干部讲解杜荀鹤的故事和诗作,耳濡目染之下,现在也能结合展板内容,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介绍杜荀鹤的诗词及时代背景了。
  杜村村还计划把闲置的农民文化乐园盘活,一楼打造杜荀鹤文化研学基地,二楼展示杜村的人文历史和地质风貌,改造面积280平方米。舒国平指着杜荀鹤文化研学基地规划图说,“基地建成后,游客来了,不仅能观赏溶洞,也能了解我们村的文化根脉。”
  不远处的程家老宅,作为该村利用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项目打造的文化传习基地项目,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始修缮。“这老屋有百年历史了,修好了,要让它‘唱戏’!”舒国平说的“戏”,是当地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连戏。文化传习基地建成后,村里将联系老艺人,定期在这里教戏排戏,并面向游客举办专场演出。
  这些独特的文化符号,不仅能传承下去,更能变成吸引游客、丰富旅游内涵的亮点,让文化从历史的书页里“活”起来,成为村民文化自信的底气和增收致富的引擎。村里还计划将4户闲置老宅改造成特色民宿。“我们计划在民宿公共区域的墙上精选杜荀鹤的诗句,客房名字也从他的诗句里找灵感,像‘山居’‘溪语’……‘荀鹤故里’这名头,会成为民宿一个特别的‘卖点’!”舒国平憧憬道。
  村庄要善治,
  人心怎么聚起来?
  如今的杜村,通村道路干净平整,路旁稻田绿浪翻滚,修葺一新的农舍点缀着花草。村庄变美了,游客变多了,如何让家园更和谐、治理更有效?杜村村有自己的“土办法”。
  该村是“池州市民主法治示范村”,村里的大事小事,都遵循“四议两公开”的原则,摆在桌面上,让党员、村民代表共同商议决定。村内设有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设置纠纷调解员岗位,和村两委干部、8位“法律明白人”,共同织就了一张“平安网”。“邻里间有点小摩擦,在村里基本就能调解好,尽量不上交、不出村。”舒国平介绍,村里还制定了防灾预案,配备了消防设施,设置了6处避灾点,让村民住得安心、放心。
  村头有个“爱心超市”,货架上摆着油盐酱醋等日常用品。村民舒宝珍刚用积分兑换了一瓶洗洁精。“积分是参加打扫卫生、志愿活动攒的。把自己房前屋后弄干净,帮帮邻里,就能赚积分换东西!”舒宝珍笑着说。乡村治理“积分制”,把爱护环境、邻里互助等要求,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村风民风。
  作为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杜村村高质量发展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将更多闲置农房改造成特色民宿、提升农场采摘体验、建设亲子露营基地……“我们村发展最大的底气,是离高速口近、守着蓬莱仙洞这个‘金饭碗’,还有杜荀鹤这张文化名片。”站在村头,望着正在施工的生态停车场和不远处的蓬莱仙洞,舒国平信心十足:“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荀鹤故里、仙境杜村’。游客来了腰包鼓,文化活了村子兴,人心聚了家园美,这就是我们心里想的‘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