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18日
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协会搭桥,促成校企合作结硕果——
千吨滞销石墨“变身”高端产品
  □ 记者 钱雪梅
  “非常好!这款石墨的性能已经完全达到了高端产品的标准!”近日,池州西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恩公司”)一款石墨产品经过改造后,样品品质得到客户的高度认可。
  谁能想到,这些高端石墨,此前还是积压在库房里的“老大难”——上千吨石墨因“比表面积参数过大”无法达标,导致销售不畅。而让它们“华丽变身”的,正是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协会为西恩公司和池州学院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搭建平台促进校企合作结出的硕果。
  去年7月12日,池州学院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肖新乐博士在协会组织下,来到西恩公司开展产学研对接。座谈时,公司首席专家闫修林面露焦急,他给肖博士看了一款积压在库房亟需改造的样品,“肖博士,这批石墨卡在‘比表面积’上,达不到客户要求,您看有没有改造办法?”
  收到企业诉求后,肖新乐立即组织学校科研团队进行分析,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调研市场现有技术解决方案等措施,为西恩公司提供了两套解决方案。“一是改良部分产品,这批石墨小颗粒过多易破损,可通过气流分级筛分大小颗粒,减少小颗粒就能降低‘比表面积’;二是对部分产品回炉再造,从源头进行技术改造,打造高端石墨。”肖新乐介绍道。
  有了博士的专业指导,闫修林对改造这批产品更有信心。“我们一边按肖博士建议调整筛分设备参数,一边优化回炉再造工艺流程,最终成功把‘比表面积’降到标准内,产品样品得到客户认可。”闫修林开心地说。
  “校企合作既帮企业解了难题,也让我们的理论有了用武之地,可以推动科研成果更好地走进生产车间。”肖新乐表示,这种合作对双方来说益处多多:西恩公司成了池州学院实践教学基地,每年有一两百名学生来此参观学习,已有十余名毕业生直接入职该公司;西恩公司还专门为池州学院学生设立“就业奖学金”,吸引专业素质过硬、实践能力突出的大学生入职,进一步壮大人才队伍。
  这样的故事,在协会的校企对接中并不少见。作为连接企业与高校的“纽带”,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协会早就把池州学院、池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专家、学者吸纳为会员,经常组织“校企面对面”活动。今年3月底,协会组织会员前往十几家重点企业开展调研活动,并促成池州天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与池州学院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合作项目《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正式落地。
  “企业有难题,高校有智慧,我们就做那个‘传话筒’和‘服务员’。”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协会秘书长吴兴财介绍,两年来,这样的产学研对接活动已开展10余场。通过搭建平台,协会不仅推动20多家企业与本地高校建立合作,还促成了一系列实打实的成果:连续两年组织会员企业在池州学院举办专场招聘会,提供专业技术岗位490个,达成就业意向182人;联合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立3576名在校生实习实训储备库,方便企业随用随调技能人才;推动20多家企业成为高校实践教学基地,10余名教师到企业担任技术顾问,100多名学生通过实习留在企业就业。
  “协会搭的不只是桥,更是让技术、人才、资源流动起来的‘活水渠’,这样的合作,企业得实惠,高校长本事,学生有出路,一举三得。”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陈燕说,接下来,将深化政策共商、活动共办、问题共解、资源共享、产业共兴为主要内容的“五共协同”机制,推动协会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助力本地企业与沪苏浙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池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协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