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19日
为了1200多个留守儿童的快乐童年

姜东村暑期留守儿童快乐班二十届照片墙。

姜东村暑期留守儿童快乐班孩子们在打乒乓球。

姜东村暑期留守儿童快乐班象棋比赛。

姜东村暑期留守儿童快乐班孩子们在跳绳。

姜东村暑期留守儿童快乐班孩子们学习舞蹈。

大学生志愿者指导留守儿童画画。

姜东村暑期留守儿童快乐班汇报演出。
7月9日,姜东村第二十期暑期留守儿童快乐班开班。快乐班一年一期,从2006年起,已经连续办了20年。
20年来,快乐班陪伴1200多个留守儿童快乐成长,成为他们最美好的童年记忆。20年里,在快乐班长大的留守儿童,有的成为大学生,他们陆续以志愿者的身份回到这里,和当年的“老先生”一起站上讲台,成了快乐班里的“ 小先生”,让这份快乐不断延续。20年过去,快乐班的经验被成功复制,成为池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
A 老人们的担忧
姜东村位于东至县胜利镇,北依长江,南临升金湖,境内河网密布,水道纵横。村里的年轻夫妻大多结伴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顽皮一点的不服管教,成天在野地里疯玩,有的趁大人不注意到小河里、池塘里游泳,溺水风险非常高。
“年轻人在外打拼不容易,我们不能让他们的孩子出事。”村里的老人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时间却没有什么好办法。
2006年,担任过大队书记的周遐龄觉得可以建个文化室,让村里开展活动有场地、孩子放学有人照看、老人聚会有去处。这年3月,71岁的周遐龄和周景灿、周凤毛、周孔道、周凤炳、周东升、周加普等村里的老人凑在一起合计,将村里的祠堂改建为文化室兼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大家都表示赞成,愿意为村里和孩子们做点事。
老人们的提议得到了村两委的支持,但是由于村集体并不富裕,建设资金从哪里来,又成了摆在老人们面前的难题。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听说后,感激老人们为他们着想、为孩子们着想,争先恐后“凑份子”,不到一个星期时间便捐款3万多元。老人们又开始找施工队施工,忙前忙后3个多月,破旧的老祠堂焕然一新。村民们又自发捐赠了一批图书,推选产生了文化室理事会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由村里的老干部、老艺人、老教师、老乡贤组成管理队伍。
这一年的夏天,眼看着暑假又要到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的老人们找到村小老师周共和,商定利用文化室搞活动,把孩子们“管”起来,此举得到了镇里、村里和乡亲们的大力支持。7月5日,第一期快乐班开班,120多个留守儿童成为快乐班的首批学员。“从那时起,村里的老党员、老教师成为快乐班负责管理的志愿者和负责辅导孩子功课的‘老先生’,前前后后共有62人。20年来,参加快乐班的留守儿童超过1200人。”周共和说。
B 娃娃们的快乐
“快乐班刚开始创办的时候,黑板是黑漆涂的,桌椅是孩子们自己带的,条件非常简陋。”周共和回忆。
快乐班每年开办30天至45天,学员都是上小学的娃娃,分两个班级学习,一到三年级的一个班,四到六年级的一个班。上课时间上午从8:30到11:15,下午从2:30到5:15。
快乐班以“快乐”为主线。除了辅导暑假作业外,快乐班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既有音乐、舞蹈、美术、象棋,又有安全教育、党史教育、国防教育,还有打乒乓球、跳绳、转呼啦圈等等,根据学生爱好设置。
快乐班让孩子们开心,让家长们放心,每年暑期来临之前,在外务工的家长们就早早打电话给周共和,报名预定“学位”,周共和总是来者不拒。
“快乐班学员最多的时候有 100多人,少的时候也有将近50人,文化室容纳不下的时候,附近的村民就把自己的房子空出来当做教室。”周共和说。
唐玲玲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她每年暑假都会到快乐班学习。用她的话说,在那些色彩斑斓的夏日里,小小的她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来自老师和志愿者们的温暖与关爱。
安全是快乐的基础。快乐班专门设置了安全员,今年79岁的周银如是其中之一。2018年,儿子媳妇在外务工,孙子在快乐班学习,因为调皮老师管不住,周银如就亲自到教室外面监督。从那年开始,周银如每年暑假都会加入到快乐班担任安全员,每天在文化室周边甚至整个村子里巡逻。20年来,快乐班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20年过去,快乐班的快乐教育理念没有变,快乐班的部分“老先生”因为年龄太大退出了志愿者行列。
周遐龄今年90岁,是一名有着65年党龄的老党员,尽管已经不能和孩子们一起快乐玩耍,心里却始终惦记着快乐班。“每次碰到我的时候,总要问问快乐班的情况、曾经熟悉的孩子们的情况,还嘱咐我有困难一起商量。”周共和说。去年暑假的一天,周遐龄一个人拄着拐杖来到文化室,透过窗户向教室里张望,把周共和吓了一跳。周遐龄乐呵呵地说:“我就是想来看看娃娃们,看到他们快乐地学习,我也感觉年轻了许多。”
C 孩子们的回报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近10年来,曾经调皮捣蛋的熊孩子,陆陆续续成了学有所成的大学生。这些在快乐班里长大的留守儿童,又在暑假期间自愿报名回到快乐班,和当年的“老先生”们一起,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快乐时光。
“我们这个快乐班师资力量十分雄厚。”周共和笑着说:“每期最少有4个大学生,最多的一期达到了12个,这些年,总共有45名大学生利用暑期回到快乐班担任辅导老师,我们这些老家伙都‘退居二线’了。”
“退居二线”其实是周共和的谦辞。2006年创办暑期快乐班的时候,周共和49岁正当壮年,如今已是年届古稀的老人。20年里,每年5月他就开始筹备快乐班,组织志愿者、到镇政府报备等等。暑期班开办后,他还亲自担任老师和安全员。
如今的快乐班上,周共和等“老先生”们负责孩子的安全及后勤服务工作,“小先生”们则辅导学生做暑假作业,教孩子们唱歌、跳舞、画画,陪孩子们下棋、跳绳、打球、做游戏,和孩子们一起重温革命先烈的斗争故事,把爱党爱国的种子撒进他们幼小的心田。
周焘是快乐班第一期学员。2018年,他被安徽理工大学录取。2019年夏天,姜东村连降暴雨,疾风骤雨掩不住快乐班的开课铃声,也拦不住周焘回报快乐班的脚步。“我的童年暑假几乎都是在快乐班度过的。”周焘说:“我想和过去那些年的志愿者一样,陪孩子们度过快乐的童年。”
唐玲玲2022年高考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南阳理工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接下来的两个暑假,她把在快乐班担任辅导老师当做自己实习的机会,带领孩子们学习、玩耍。“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的快乐时光。”
今年暑假,快乐班来了6名大学生志愿者,胡艺是其中之一。2012年,小学一年级的胡艺就开始参加快乐班,一直到小学毕业。去年,胡艺考上武汉理工大学。今年暑期还没到,他就给父母打电话,帮他报名到快乐班当志愿者。“只要有时间,以后我都会参加这项志愿服务,这既是一份回报,更是一种传承。”胡艺说。
D 快乐在传递
在姜东村文化室外的一面墙上,“爱心捐赠”4个大字格外引人瞩目,下面写着:池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捐赠两台“ 美的”柜机空调、安徽省仁众教育基金会捐赠两台“美的”柜机空调、东至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捐款2000元、广东翡居珠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陈飞捐款3000元、东至县兆威工艺品有限公司刘官中捐款1000元、东至县龙家湖家庭农场章义兵捐款1000元、姜东村黄栗组胡泽洪捐款1000元。
周共和说,这是今年社会各界对快乐班的捐助,一共7笔。20年来,快乐班给留守在家的孩子们带来快乐,给在外打拼的家长们送去安心,不但本村人经常捐款捐物,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关注与支持。但是,周共和等老人和志愿者从来没拿过一分钱报酬。
支持快乐班的背后,其实是社会各界对下一代的关心。
2017年,退休不久的周共和兼任胜利镇关工委副主任一职。姜东村义务开办暑期留守儿童快乐班的做法,被成功复制。本镇的康桥、先进、新华、黄石、江心等村先后在暑期开办了“留守儿童快乐班”。其中,黄石村和回民聚居的江心村联合开办了“回汉留守儿童快乐班”。
为了检验留守儿童的暑期学习效果,各个村的快乐班结业的时候,集中开展一次交流比赛,比赛项目与课程设置一致,包括书法、美术、象棋、乒乓球、呼啦圈等,并为获得各个项目前三名的学生颁发奖状和奖品。不仅如此,快乐班还举行汇报演出,家长们纷纷请假回来观看。
如今,暑期留守儿童快乐班已经成为池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一块“金字招牌”。
2024年8月,池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胜利镇召开现场会,今年又在暑期来临前专门发文,在全市关工委系统推广姜东村暑期儿童快乐班典型经验。池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方志恒表示,暑期儿童快乐班已经成为一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关心下一代公益品牌活动,带动了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爱心在传递,快乐在传递。“截至目前,全市由关工委系统举办、联办或参与开办的暑期儿童快乐班137个,参加学生近6000人次、‘五老’志愿者382人。”池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欧阳振家介绍。
池州市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王齐斌 左平/文 本版图片由周共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