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22日
方瑛:“宁做枪下鬼,不做亡国奴!”
□ 记者 钱雪梅
在市档案馆图书资料室,一本《池州抗日战争史稿》陈列在橱窗里,无声诉说着一段段滚烫的热血往事,其中,方瑛烈士在乡野间公开举起抗日旗帜的英勇事迹至今激励后人。而在池州烈士纪念馆内,则展示着方瑛烈士的画像和事迹。1938年,面对日寇的威逼利诱,他喊出的那句“宁做枪下鬼,不做亡国奴”的誓言,被深深镌刻在展馆墙壁上,成为指引后人赓续血脉、砥砺奋进的精神火炬。
弃笔从戎 乡野间举起抗日旗帜
盛夏时节,池州烈士陵园苍松翠柏掩映,庄严肃穆。纪念馆内,讲解员胡文婷正在为前来参观的青年党员们介绍80多年前方瑛烈士与日本侵略者顽强斗争的英勇事迹。
1904年,方瑛出生于贵池梅龙一户农家,父亲在梅梗街开豆腐作坊。1924年,他考入金陵大学,两年后辍学回乡。后来,他在乡间筹办小学,希望通过教育启发民智、挽救国家,期间结识了中国共产党贵池县委成员王玉成,进步思想的火种就此在他心中埋下。
1938年,日军占领梅龙,烧杀抢掠。驻梅龙日伪军劝诱方瑛投靠日军,他断然拒绝。“当时,方瑛大义凛然地喊出了‘宁做枪下鬼 不做亡国奴’,不久后就遭到了逮捕。虽然遭受酷刑折磨,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后经父亲多方托人保释出狱。出狱后的方瑛彻底明白,唯有拿起武器,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于是,他公开举起了‘方瑛抗日武装大队’的旗帜。”
当胡文婷讲解到这里时,参观人员无不肃然起敬。贵池区委组织部青年党员缪恒说:“革命先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了太多,作为青年党员,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为家乡的发展、为国家的强大贡献青春力量。”
拒绝笼络 不当县长追随共产党
1938年冬,日军突然包围方瑛大队部,部队猝不及防遭受重创。事后,方瑛带着部队来到无为县牛埠继续抗日。队伍一到牛埠,便引起国民党方面的注意,无为县的国民党为扩大势力,派特工与方瑛接触,妄图以县长交椅笼络方瑛,当即被严词拒绝。
得知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陈瑶湖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方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认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决心去找共产党的队伍。
1939年,方瑛来到桐城东乡陈瑶湖,在沿江一带活动。回忆这段历史时,方瑛的孙子方国超告诉记者,“小时候就听父辈说,那时候环境恶劣,‘三九’天天寒地冻,芦苇荡也没有吃的,饥寒交迫,爷爷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将队伍发展到了近百人。”
1940年5月,方瑛抗日武装大队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加入新四军,整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第二大队,方瑛任大队长,并在新四军挺进团团长林维先的指挥下,与兄弟部队配合,一举歼灭了破坏国共合作、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国民党顽军章淦部一个中队,缴获数十支枪,又重创土顽江子龙部,缴枪70余支、战马2匹。“中国共产党打江山是为了饥寒交迫的百姓,爷爷肯定也是通过现实明白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方国超说。
临危受命 37岁生命定格抗日战场
在方国超家中,如今唯一留存的关于爷爷的记忆,是一张1984年元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上面写道:“方瑛同志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
时间倒回至1941年。当时,皖南事变发生后,200多名从皖南突围的干部、战士辗转来到陈瑶湖。日军误认为新四军军部在这一带过江,于是在老洲、大通、汤沟等地,调集大批部队并出动4架飞机和4辆坦克扫荡陈瑶湖根据地。方瑛临危受命,率领六连和皖南新四军干部、战士并肩作战,至青山嘴时被日军包围。方瑛组织全部火力,三次突围,终于将皖南干部、战士护送至周潭后山地区,转移至无为县委控制的安全地带。然而,他自己却来不及撤出战斗,不幸在陈瑶湖旁青山东嘴头(今枞阳县普济圩农场龙王嘴北)中弹牺牲。
薪火相传 英烈精神照亮新时代
如今,距离方瑛烈士牺牲已经80多年。重新踏上方瑛的家乡,曾经贫瘠的土地已蜕变为繁荣的工业园区。
梅龙街道梅龙社区纪检委员苏静说:“革命战争年代,这里到处都是草屋,乡亲们缺衣少食,饥荒时只能靠挖苇荡里的藕和篙瓜充饥。如今,江南产业集中区拔地而起,社区80%的居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好日子。饮水思源,我们要用敢啃‘硬骨头’的劲头延续先辈攻坚克难的精神,多跑企业问需求、多去田埂看收成、多听百姓聊心声,把群众事当自家事,让好日子在接续奋斗中过得更加红火。”
方瑛等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深深影响着这片土地。自2021年以来,梅龙街道先后有11名军人荣立三等功,先烈的精神血脉,同样在后人身上流淌。革命战争年代,方瑛没有影像留世。近日,池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安徽师范大学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志愿者为方瑛精心绘制了肖像。70岁的方国超接过画像时双手颤抖,动情地说:“党和国家没有忘记爷爷,为了将爷爷的精神传递给更多人,我决定将家中珍藏的唯一一份‘革命烈士证明书’原件,无偿捐赠给池州烈士纪念馆。”
2020年,方瑛烈士被列入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的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如今,他的事迹,早已超越家族记忆,在池州大地广为传颂。池州烈士陵园讲解员章宁对此深有体会:“每到开学季或重要节日,走进校园为孩子们讲述方瑛烈士的故事,是我重要的工作之一。”她特别提到,“孩子们听到方瑛烈士‘宁做枪下鬼,不做亡国奴’的誓言时,眼中总会闪耀着崇敬的光芒。这句穿越时空的呐喊,激励着广大青少年继承先烈遗志、共创美好未来!”
在市档案馆图书资料室,一本《池州抗日战争史稿》陈列在橱窗里,无声诉说着一段段滚烫的热血往事,其中,方瑛烈士在乡野间公开举起抗日旗帜的英勇事迹至今激励后人。而在池州烈士纪念馆内,则展示着方瑛烈士的画像和事迹。1938年,面对日寇的威逼利诱,他喊出的那句“宁做枪下鬼,不做亡国奴”的誓言,被深深镌刻在展馆墙壁上,成为指引后人赓续血脉、砥砺奋进的精神火炬。
弃笔从戎 乡野间举起抗日旗帜
盛夏时节,池州烈士陵园苍松翠柏掩映,庄严肃穆。纪念馆内,讲解员胡文婷正在为前来参观的青年党员们介绍80多年前方瑛烈士与日本侵略者顽强斗争的英勇事迹。
1904年,方瑛出生于贵池梅龙一户农家,父亲在梅梗街开豆腐作坊。1924年,他考入金陵大学,两年后辍学回乡。后来,他在乡间筹办小学,希望通过教育启发民智、挽救国家,期间结识了中国共产党贵池县委成员王玉成,进步思想的火种就此在他心中埋下。
1938年,日军占领梅龙,烧杀抢掠。驻梅龙日伪军劝诱方瑛投靠日军,他断然拒绝。“当时,方瑛大义凛然地喊出了‘宁做枪下鬼 不做亡国奴’,不久后就遭到了逮捕。虽然遭受酷刑折磨,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后经父亲多方托人保释出狱。出狱后的方瑛彻底明白,唯有拿起武器,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于是,他公开举起了‘方瑛抗日武装大队’的旗帜。”
当胡文婷讲解到这里时,参观人员无不肃然起敬。贵池区委组织部青年党员缪恒说:“革命先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了太多,作为青年党员,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为家乡的发展、为国家的强大贡献青春力量。”
拒绝笼络 不当县长追随共产党
1938年冬,日军突然包围方瑛大队部,部队猝不及防遭受重创。事后,方瑛带着部队来到无为县牛埠继续抗日。队伍一到牛埠,便引起国民党方面的注意,无为县的国民党为扩大势力,派特工与方瑛接触,妄图以县长交椅笼络方瑛,当即被严词拒绝。
得知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陈瑶湖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方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认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决心去找共产党的队伍。
1939年,方瑛来到桐城东乡陈瑶湖,在沿江一带活动。回忆这段历史时,方瑛的孙子方国超告诉记者,“小时候就听父辈说,那时候环境恶劣,‘三九’天天寒地冻,芦苇荡也没有吃的,饥寒交迫,爷爷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将队伍发展到了近百人。”
1940年5月,方瑛抗日武装大队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加入新四军,整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第二大队,方瑛任大队长,并在新四军挺进团团长林维先的指挥下,与兄弟部队配合,一举歼灭了破坏国共合作、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国民党顽军章淦部一个中队,缴获数十支枪,又重创土顽江子龙部,缴枪70余支、战马2匹。“中国共产党打江山是为了饥寒交迫的百姓,爷爷肯定也是通过现实明白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方国超说。
临危受命 37岁生命定格抗日战场
在方国超家中,如今唯一留存的关于爷爷的记忆,是一张1984年元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上面写道:“方瑛同志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
时间倒回至1941年。当时,皖南事变发生后,200多名从皖南突围的干部、战士辗转来到陈瑶湖。日军误认为新四军军部在这一带过江,于是在老洲、大通、汤沟等地,调集大批部队并出动4架飞机和4辆坦克扫荡陈瑶湖根据地。方瑛临危受命,率领六连和皖南新四军干部、战士并肩作战,至青山嘴时被日军包围。方瑛组织全部火力,三次突围,终于将皖南干部、战士护送至周潭后山地区,转移至无为县委控制的安全地带。然而,他自己却来不及撤出战斗,不幸在陈瑶湖旁青山东嘴头(今枞阳县普济圩农场龙王嘴北)中弹牺牲。
薪火相传 英烈精神照亮新时代
如今,距离方瑛烈士牺牲已经80多年。重新踏上方瑛的家乡,曾经贫瘠的土地已蜕变为繁荣的工业园区。
梅龙街道梅龙社区纪检委员苏静说:“革命战争年代,这里到处都是草屋,乡亲们缺衣少食,饥荒时只能靠挖苇荡里的藕和篙瓜充饥。如今,江南产业集中区拔地而起,社区80%的居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好日子。饮水思源,我们要用敢啃‘硬骨头’的劲头延续先辈攻坚克难的精神,多跑企业问需求、多去田埂看收成、多听百姓聊心声,把群众事当自家事,让好日子在接续奋斗中过得更加红火。”
方瑛等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深深影响着这片土地。自2021年以来,梅龙街道先后有11名军人荣立三等功,先烈的精神血脉,同样在后人身上流淌。革命战争年代,方瑛没有影像留世。近日,池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安徽师范大学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志愿者为方瑛精心绘制了肖像。70岁的方国超接过画像时双手颤抖,动情地说:“党和国家没有忘记爷爷,为了将爷爷的精神传递给更多人,我决定将家中珍藏的唯一一份‘革命烈士证明书’原件,无偿捐赠给池州烈士纪念馆。”
2020年,方瑛烈士被列入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的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如今,他的事迹,早已超越家族记忆,在池州大地广为传颂。池州烈士陵园讲解员章宁对此深有体会:“每到开学季或重要节日,走进校园为孩子们讲述方瑛烈士的故事,是我重要的工作之一。”她特别提到,“孩子们听到方瑛烈士‘宁做枪下鬼,不做亡国奴’的誓言时,眼中总会闪耀着崇敬的光芒。这句穿越时空的呐喊,激励着广大青少年继承先烈遗志、共创美好未来!”